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奘师听了之后,害怕又发生像高昌王那样的事,马上回答说:“为了朝拜圣迹,求取经法,任何煎熬我都不怕,请可汗不必为我担心。”可汗见奘师心意坚决,无法阻挠,就不再多说。但为尽地主之谊,仍然热情的邀请奘师多住几天,四处参观。奘师在突厥停留期间,看到许多奇异的风俗陋习,既迷信又愚蠢,于是建议可汗要善加教化百姓。可汗于是乘机请求法师慈悲,普施法雨。奘 | admin 2019-04-29 |
![]() |
“怨害”是说因怨而产生杀害之想,凡是有杀害之心,就是无法远离轮回,所以叫做“怨害轮回”。凡是有杀心,就不免在未来世要酬还杀生的债务;但众生并不知道或是不相信这种道理,所以常常以杀心来杀害众生,都是颠倒见,所以称为“杀颠倒”。甚至父母子女至亲之间,竟然也存有杀心,真是世间最奇怪的事情了,所以说为“怪”。父母对子 | admin 2019-04-29 |
![]() |
“我不是问这个,我是说:要怎样心才称的上正?”“心要走正道,就正。”陈慧故意说得很深,原以为小儿子不会听懂,但谁料奘师竟又接着问:“正道是什么,要怎么走呢?”“正道就是古圣人们所走过的路,他们都会走,当然你也会走了。”好,我也要走圣人们走过的路。”奘师自己对自己说。自此以后,奘师在父亲的薰习教导下,崇尚 | admin 2019-04-29 |
![]() |
马鸣菩萨在接下来的论文中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大乘起信论》卷2)而在这一段之前,马鸣菩萨说:“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大乘起信论》卷2)也就是说,菩萨在经由参禅的过程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证得第一义谛实相心时,就有了法 | admin 2019-04-24 |
![]() |
《心经密意》第一章第三节另外一个部份就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有什么不同?一念无明的现行,会使得众生轮回三界生死。无始无明的存在,并不妨碍众生出离三界,所以阿罗汉把“一念无明的现行”断尽了以后,就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了,可是他的无始无明却仍然还没有打破,更不要说断尽了;但是他却照样能够出离分段生死—不再受生于三界中轮回生死。无始 | admin 2019-04-24 |
![]() |
此无明者,谓众生执着见闻觉知心之体性为实有之法,为常住不坏之法;作此恶见邪解已,恒住如是见中,执之不舍,不肯修正之,名为见一处住地,即是二乘菩提所说之三缚结。此一住地无明,能障解脱道见地之生起,能障众生,令不断除我见,故名见惑,依错误之恶见而安住故。欲爱住地者,谓贪爱欲界五尘触之乐受,乃至恐惧不能觉知欲界中之苦触,因此贪爱欲界中之种种苦乐舍之触觉, | admin 2019-04-24 |
![]() |
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我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心为常不坏之我,执着这个恶见,住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之中,在这个境界中安住,名为见一处住之地。第二个烦恼名为「欲界爱住地」,就是贪着欲界的五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而以贪着男女欲为主要。第三个烦恼名为「色界爱住地」,就是贪着色界的境 | admin 2019-04-24 |
![]() |
法界有三界的法界、有十八法界、有四圣六凡法界;不管哪一种法界,祂的根源都是第八识,都是从第八识而出生了这一切的法界,所以一切法界的真实体性,就是第八识心的体性;所以一切法界的根源,就是众生的第八识心。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的真实体性,那就是住在无始无明境界中的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的人,就是证得法界体性智的人。阿罗汉不明白法界的真实相,不明白法界的根源 | admin 2019-04-24 |
![]() |
对于妄心、真心的了知不足,以致没有实相智慧光明生起,不能照了诸法的虚妄,就是声闻法中圣人相应的无明。譬如:对出生前的往世究竟是真实的,或者只是人为的施设;此世死后有没有未来世,来世的说法是否真实,或者只是人为的想像与施设;对于“前后际三世贯串而从来不曾间断的心”是否真实有;对于五蕴内法的状况与内容,对于外法是否能被自己所领受,对于自己是否 | admin 2019-04-24 |
![]() |
而我见与我执无明为什么在大乘法中会被称为一念无明呢?这是因为它有一个现象,就是在未断除一念无明烦恼之前,必定是一念才刚刚灭了,次念又生起,念念不断;乃至证得四禅八定之后,住在等至的境界之中,忽然一念我见或我执的烦恼生起,由于这一念心动,就会让意根、意识不能永远灭除,以致不能入住无余涅槃的真正无我境界中;这样一念又一念继续不断的生起,导致蕴处界我不能 | admin 2019-04-24 |
![]() |
是对于什么所知不足呢?就是对于法界实相所知不足,以及对于实相心如来藏中含藏一切种子所知不足,而成为取证佛果的障碍,是障碍成佛,但不障碍出离三界生死。因此可说,无始无明包含了一切的无明,那就函盖了一念无明在内;而一念无明却只是无始无明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无始无明及它所相应的上烦恼,不属于遮障解脱生死的烦恼,不是见惑与思惑所函盖的,它的层次是在见惑 | admin 2019-04-24 |
![]() |
什么是“住地烦恼”的意思呢?首先我们来讲一下,“地”就是境界的意思,“地”也有心地的意思。住地就是觉知心所住的境界,觉知心住在四种烦恼的境界,就称为四住地烦恼;或是烦恼住在众生的心地当中,也称为四住地烦恼。这一个烦恼住在众生的心地,就好像世间万物住在大地一样;世间万物必须依大地才可以安立,必须依大地才可以安住,世间万物 | admin 2019-04-24 |
![]() |
但是众生为什么会一再的造业呢?就是因为这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常住众生的觉知心中,所以众生在受业报的过程里面会不断的起惑造业,所以就必须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受苦。这也就是地藏王菩萨所说的:“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意思就是说,在这个娑婆世界南瞻部洲的这些有情众生,就是因为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常住众生心中的缘故,所以连起个 | admin 2019-04-24 |
![]() |
上一集我们说到断我见的本质,就是认知以及现观识阴六识的虚妄性,现观识阴六识都是有生有灭的缘生法,虚妄不实;既然断我见就是要断除那觉知心常住不坏的我见,当然得要深入了解识阴六识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探讨“十八界中的六识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与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界又称为种子,就是功能差别的意思。譬如眼识界,是说眼识的种子,也就是眼识能 | admin 2019-04-24 |
![]() |
哪六种呢?就是眼识身乃至意识身,叫作识受阴,也就是六种能够领受六尘的觉知心全体;并且这些识受阴,统统是无常、是苦、是变易之法,不是常住法,乃至全部灭尽之后,才能入无余涅槃。有关六识的生起,在四阿含诸经中常常开示说:“眼根、色尘为缘,生眼识;乃至意根、法尘为缘,生意识。”甚至说:“诸所有意识,一切粗细意识,都是意根、法尘为缘生。” | admin 2019-04-24 |
![]() |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 | admin 2019-04-24 |
![]() |
目 录前言一、五蕴(一)色藴(二)识蕴(三)受藴(四)想藴(五)行藴二、十八界(一)六根(二)六尘(三)六识三、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及苦患(一)色蕴无常(二)识蕴无常(三)受蕴无常(四)想蕴无常(五)行蕴无常(六)十八界虚妄四、五蕴十八界空相的证入(一)前方便(二)修声闻禅(三)思维四食(四)明心与见性——参禅五、五蕴十八界皆依阿赖 | admin 2019-04-24 |
![]() |
既然外六尘进来有了外相分,但是在内六入当中,在你的胜义根所产生的这个六尘,其实它是心法,它是如来藏所变现的内六尘,所以说,六尘又分为外六尘跟内六尘;外六尘又叫作外相分,内六尘又叫作内相分。也就是说,外相分与内相分,各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那到底什么是相分?相分就是,心的所缘就叫作相分。简单来讲,在佛法当中有两个名相,一个叫作见分,一个叫作 | admin 2019-04-24 |
![]() |
法尘事实上不是只有五尘上面的法尘,事实上法尘函盖了心法跟色法,但是法尘的范围函盖很大,所以我们就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说明到底法尘函盖的范围有多大?法尘又有个名称叫作法处。我们用百法来说明,百法当中到底有哪些法是属于法处所摄的范围里面?百法当中第一个是心王,心王有八个识,八个识能不能归于法处?我们来看看,第八识祂不属于十八界,所以祂不属于六根六尘六识, | admin 2019-04-24 |
![]() |
诸位贤者!若有内眼处不毁坏的状况下,外色便会被光明所照耀,意根心中就会有想要见到色尘的念头出现,眼识就能出生了。诸位贤者!内眼处——眼的胜义根,及色、眼识能够了知外面的色尘。诸位贤者!内眼处及色、眼识能够了知外面的色尘是属于色阴。如果因为见到色尘而有了“觉受”,这就是觉阴、受阴。如果有了“想”——对五尘境界的 | admin 2019-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