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个经文,我们就知道:在上品中生的这个阶段,它主要是在摄受大乘种性的大心菩萨这些念佛人。虽然他不用证悟实相而转依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也受持、持守证悟大乘方等经典这些功德,他不需要这个部分,也就是说,他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那这样的菩萨,可是他需要其他的条件,虽然他不必受持方 | admin 2020-07-06 |
|
但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到底有谁用佛法这样子的道理,把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把它讲清楚呢?你如果不知道这样子的道理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就像乡愿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那什么叫作乡愿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譬如说,有人要去偷东西的时候,你的朋友要偷东西的时候,因为他没有饭吃,他没有饭吃,他去超商要偷东西,他叫你帮他把风;你帮他把风的时候,你因为怜悯他 | admin 2020-07-06 |
|
正觉发愿文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 | admin 2020-07-06 |
|
那未来成佛时的佛国净土大小,就看菩萨您的愿力大小,以及愿意跟菩萨您共同成就佛道净业的众生,他们的数量多寡,以及染净程度差别而会有所不同。所以《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就说:【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维摩诘所说经》卷2)普贤菩萨明白地告诉大家: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一切菩萨终究不能成佛。所以学佛,不是一个人躲到 | admin 2020-07-06 |
|
所以只要我们仍然坚持这个不杀戒,我们依然对所有的众生有无畏施,所以这个功德是很大的!但是那些不愿意去受菩萨戒的人,不管犯或者不犯,他们都没有去承诺,要遵守对所有众生去守不杀的这个戒律;所以对所有众生的无畏施,是没有成就的。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为什么有而犯者,胜无不犯,为什么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的道理。在《别译杂阿含经》卷7的经文里面有提到:造论姓聚 | admin 2020-07-06 |
|
![]() |
后来舍报回小向大,发起受生愿而不入无余涅槃,又再来受生于人间,就是大乘法中的通教菩萨;当他再来人间,未离胎昧,所以重新出生时,顿然若忘,但是他的意根仍然默容往世所熏习和亲证的声闻菩提出世间法一切种子,而他的意识并不知道。但意根默容了这一些往世所熏习和亲证的出世间法种子时,他的意根自己并不了知,因为祂只会容受而不会了知,祂更不会跟意识说:“意识 | admin 2020-07-03 |
初地菩萨已有能力断除分段生死烦恼之现行,因大悲愿故再起一分思惑以润未来生,名为留惑润生,世世受生于三界中而利乐有情,使得初地菩萨之阿赖耶识得以于地地增上之过程中,逐渐清净其所执藏之分段生死染污习气种子。七地满心将进入八地时,菩萨之阿赖耶识去除故意所留最后一分执藏分段生死之阿赖耶识性以后,亦断尽烦恼障所摄之一切习气种子,成为唯存无记异熟性及种子变异之 | admin 2020-07-02 |
|
声闻、缘觉人在修除我执后,即对世间之法亦无贪恋,不愿在三界之中继续受生,舍报之时做主思量的意根自愿消灭,意识就不会再度升起,我即消失当下即入无余涅磐,可是他们对于无余涅磐的本际却一无所知;而大乘菩萨所证得的解脱却是首先证得无余涅磐的实际——《心经》所讲的真心,在没有进入无余涅磐境界之时,阿罗汉与菩萨的智慧境界则是完全不相同的,解脱智慧不能 | admin 2020-06-26 |
|
![]() |
愿力因缘,今得值五百辟支佛礼事供养。尔时以一恶言,不知其恩,毁骂其母,喻如畜生,以是恶口因缘,五百身中生鹿腹中。」---《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三-------------------【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十地品第26〉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 | admin 2020-06-23 |
真见道者位在第七住;相见道位始从第七住位之住心开始,终于第十回向位满心;通达位则是圆满相见道位智慧与福德后,进修大乘慧解脱果,再依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圆满,名为初地入地心菩萨。众生对佛、法、僧等三宝修习信心,十信位满心后进入初住位中,始修菩萨六度万行,皆属外门六度之行;逮至开悟明心证真如时,方入真见道位中;次第进修相见道位诸法以后,直到通达而得入地 | admin 2020-06-20 |
|
因此,菩萨们固然要诃责自了汉,骂他们一天到晚只想要了生脱死、不愿乘愿再来人间。然而,假使你不能够让众生先证实解脱生死的事是确实可以达成的,那么众生要如何相信这个佛菩提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的道理呢?众生当然无法信受。所以,看到过去诸佛以方便力所行的弘化之道,也观察了当时的五浊众生,当然就知道如今自己所证得的无上菩提是应该分为三乘法,来为众生广作分别、 | admin 2020-06-20 |
|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rs | admin 2020-06-20 |
|
例如,假使你是个有情生,依你往世所发的愿,此世生而为女性菩萨;在人间一定会有两性,那你往世为了容易摄受众生,所以发愿生为女人之身;就像观世音菩萨常常变化作人类母亲的模样,众生就很依赖他,这是一样的道理。假使你身为女人,那你想为人家演说《法华经》,可就反过来说了:“菩萨摩诃萨不应于男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获得欲觉而 | admin 2020-06-20 |
|
后来舍报回小向大,发起受生愿而不入无余涅槃,又再来受生于人间,就是大乘法中的通教菩萨;当他再来人间,未离胎昧,所以重新出生时,顿然若忘,但是他的意根仍然默容往世所熏习和亲证的声闻菩提出世间法一切种子,而他的意识并不知道。但意根默容了这一些往世所熏习和亲证的出世间法种子时,他的意根自己并不了知,因为祂只会容受而不会了知,祂更不会跟意识说:“意识 | admin 2020-06-20 |
|
他听懂了,所以愿意修学,于是菩萨告诉他五蕴的内涵、十八界的内涵、六入的内涵,然后告诉他:“这一些全部都是生灭有为法,应该都要灭除,才能无生。”但他心里面有恐惧:“灭了以后不就是断灭吗?”所以他有恐惧啊!菩萨教导他:“入灭以后,不是断灭空,因为无余涅槃之中有本际,真实、清凉、寂灭、常住不变。”他信受了,于是断我见之后,第 | admin 2020-06-20 |
|
是故,佛于《悲华经》卷7中说:若有众生入邪见山,闻佛说法,即解诸法甚深空门;若有众生诸觉覆心,闻佛说法,即得深解无相法门;若有众生诸不净愿覆蔽其心,闻佛说法,即得深解无作法门。-----阿含正义(一)【共130集】第46集外道神我梵我(三)佛的大意是说,众生界有三个真实如之法,与如来藏不异、无有差别:第一即是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显示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 | admin 2020-06-16 |
|
如果向许多人说某人有过失,也说出了过失内容,却不愿向当事人指陈他的过失;若因此而导致声闻僧团、菩萨僧团的分裂,则成为破和合僧的无间地狱罪。所以,说四众过,有其前提必须考量,不可含混笼统。例如阿含中的记载,某比丘有过失时,诸阿罗汉都会先要求某比丘改过;如果仍不改过,诸阿罗汉都会直接向佛禀告;佛就会立即召唤某比丘前来询问,要求他改过,并随即制定一项戒律 | admin 2020-06-16 |
|
![]() |
净土经典 禅宗经典 唯识经典《心经》 《八大人觉经》《阿弥陀经》 《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卷中 卷下《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善业道经》《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说法灭尽经》《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藏 | admin 2020-06-15 |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如是至三,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怜贫念老鞠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 | admin 2020-06-14 |
|
![]() |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 | 三摩地 2020-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