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admin 2020-02-18 |
![]() |
各位菩萨,我们可以从修行人应该修除的五盖,也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盖,或是三缚结所应该断除的我见、戒禁取见和疑见中,可以看出疑盖和疑见的存在是影响修行成败的关键。心中一旦有疑,必定无法信受奉行,即使自认为在努力地修行,结果仍将是唐捐其功。现在我们就以五盖中的疑盖为例来作说明。所谓疑就是疑惑,疑惑会障碍正信,因为疑覆盖真心,所以于诸法中就不得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弟子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 | admin 2020-02-18 |
![]() |
佛教在传菩萨戒仪轨上,有提到四不坏信戒。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萨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坏净,也就是佛弟子对佛法僧戒的四种坚固信心,不是四归依。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 | admin 2020-02-18 |
![]() |
而佛施设的人天乘法,是指施论、戒论以及生天之论。简单来讲就是布施、持五戒,以及修学十善业道和禅定,培植福德并调伏我们的心性,这些都圆满了,才具有可以继续生而为人,或生为天人的条件。而佛法所谓的善知识,可以就广义及狭义来看。广义的善知识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大乘胜义菩萨僧、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以及证悟菩萨所造论等等;狭义的善知识则指:在大乘法中明心开 | admin 2020-02-18 |
![]() |
第六类称为缘起或说因缘:因佛弟子请而说,因请而说;第二类、因佛弟子违犯、过失,制定戒相;第三类、因事而说,类似这样子称为缘起。第七类譬喻,经由譬喻,可以让隐含的义理让弟子们容易明了。那这种譬喻譬如说,在《法华经》里面有说的化城譬喻,将二乘人的解脱道以化城来譬喻,让二乘的圣者能够知道说,原来这个解脱道还不是究竟,只是方便而已;又例如说像《阿含经》中, | admin 2020-02-18 |
![]() |
菩萨则透过五阴我虚妄的观察,尤其是意识我的虚幻,因而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并透过参禅的功夫,证得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之所在,成为菩萨初果人。菩萨现前观察的结果,知道我是虚妄的,可是我存在的当下,还有一个真实我,名为如来藏,与我同时同处在一起配合运作;这个如来藏本身不生不灭,却借着种种缘出生了生灭不已的我,所以我是从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他悟得真实,所以身见(以色身为我)、我见(以能觉知、能觉照之心为我)会断除,疑见、戒禁取见随后也就跟着断,从此永不入三恶道。但是见性的阶段不一样,会随着定力的退失,而无法保任眼见佛性的境界。明心见性之人,虽然已经证得真如佛性无生无灭的无生忍,但因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即未断尽一念无明,未断尽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烦恼,所以虽然得到了无 | admin 2020-02-18 |
![]() |
(《优婆塞戒经》卷6)所以这是因为众生之业报与六根有别而导致自心所现内六尘有差异存在。又譬如天眼能够看见远物及被障蔽之物,非一般肉眼可见;而同样是天眼,亦因修证之不同而所见层次有差异,乃至如来之天眼可以现见住种种无量生处有情。又譬如人类肉眼所见静止之物体,看似是静止的,但事实上该物体却是随着地球自转而快速移动;而如果透过现代科技来观察,组成这物质的 | admin 2020-02-18 |
![]() |
佛教是超越唯一造物主的思考,所以佛教不会说你信佛教才会生天,不信就下地狱,没那回事!佛教是说持五戒得人身,行十善可生天,不管你信不信佛教都一样;更重要的是,不管生天或下地狱,都有一个实相法界与你同在。实相法界就是出生现象界的真理,所以不论信不信佛,这个实相法界的真理都与你同在,只是您不知道祂在哪里罢了!------《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18集出离 | admin 2020-02-18 |
![]() |
忽然思量:释迦老子说寤寐常一;返就己推穷,只今惺惺时,佛所赞者,戒、定、慧、解脱知见,一一依而行之;……佛所呵者,故不敢犯。为甚么一睡著时,梦得金宝、见一切如意之事,心中便喜;梦见火焚水溺、及为人所杀,便怕怖慞惶,惊觉来通身汗出?当尔时,心意识尚在,只是睡著,早尔不知下落;况脱却壳漏子,地水火风一时散了,更作得主在?日里底与夜里底,分明 | admin 2020-02-18 |
![]() |
梁武帝觉得非常惊讶,难道眼前这位大师他对佛法一无所知吗?又问:我即位以来大兴佛事,盖佛寺、造佛像、写经、度僧、斋戒等等,这么作有什么功德?达摩大师回答说:了无功德。完全没有功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执着有漏功德,就不是真实功德。梁武帝又问:何谓圣谛第一义?达摩大师回答说:廓然无圣。没有圣谛,也没有圣人可说。梁武帝听到这里反问:现在在朕面前的这个人是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不是归依于这样的僧宝,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归依,那只是归依于外道的徒众,只是归依于外道的邪说,乃至是归依于外道天魔,那就不能成就三归依戒。等于说这个人根本还没有注册进入佛法的大学殿堂里面,他只是在门外徘徊,他只是听说有这个学校,结果他跑错学校,因为他跑到外道开的学校去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进入正确的佛法殿堂里面,进入真正的佛教里面,因为佛教这个 | admin 2020-02-18 |
![]() |
那我们接下来说三归依它是个戒----三归依戒。那它戒什么呢?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终不归依外道邪说;归依僧,终不归依外道徒众。这就是三归依戒所要界限的内容。我们说:归依佛,终不归依天魔外道是说佛陀的智慧就是解脱,祂有解脱的智慧。可是外道呢?他是系缚,他是无知的。譬如说天魔外道,这个天魔就是在这个欲界天里面的第六天,就是欲界六天里面最高的 | admin 2020-02-18 |
![]() |
那么这个教导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基础来讲----佛陀教给大家的基础,比方说,什么是正确的因果观,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些因果关系;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保得住人身;或者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有很大的福报,这个是关于五戒十善的一些事情,这是基础。另外,佛陀也教给我们怎么解脱。那当然解脱呢,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烦恼,知道真正烦恼的来源跟它的关键之后 | admin 2020-02-18 |
![]() |
佛陀给弟子们的训示有两句话:一个是以戒为师;一个是以法为师。一个是戒,一个是法。从以戒为师来看,我们就提醒大家,因为佛戒----不管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佛所制定的戒法本身就是完全清净的戒法;所以,以戒为师这句话,实际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陀一定不希望我们接近任何的怪力乱神的事情;因为,即便是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严禁弟子在不当的场合任意展现神通。所以, | admin 2020-02-18 |
![]() |
这故事的内容是叙述唐朝的高僧唐三藏骑着龙马,带着弟子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悟净到西方去取经,沿途遭遇种种危险,最后终于取得佛经回到中国。那《西游记》和我们要谈的八识心王又有什么关联呢?我们今天就是要把《西游记》中的人物,和八识心王的功能差别作一个譬喻。《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每一次遇到美丽的女人或是好吃的东西,他就会无法自拔地掉入陷阱中;他对于外境色、 | admin 2020-02-18 |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也就是世尊交代:不论这个人是现出家相还是在家相,只要他证得了四沙门果中任何一果,这个人就叫作胜义僧;如果这个人没有证得四沙门果,就算是他受了具足戒现出家相,他也只是个凡夫僧罢了。在《佛藏经》中世尊更明确地说到: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碍,诸沙门法皆应如是。(《佛藏经》卷1)也就是说,一位 | admin 2020-02-18 |
![]() |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唯有勤修戒定慧才能够帮助我们去除贪嗔痴。人有业障就是贪嗔痴所至,因有贪嗔痴才产生无明,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有很多,最好的对治法就是放下,但是放下不是逃避,逃避也不是放下,而是承担,这个承担就是对治。我们知道戒定慧是三无漏学,而贪嗔痴是三毒,我们观察众生就是有三毒,有贪有嗔有痴。戒定慧是圣人的果德,叫做三无漏学,就是说他无漏于三界的系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