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另外佛于《菩萨优婆塞戒经》卷5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于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盘寂灭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说二事,唯不能说诸法无我,复应语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一切僧宝我都赞叹,只有破法的法师们我不加以赞叹,因为他们不属于僧宝:当他们诽谤正法时,出家戒及菩萨戒的戒体就已经同时坏失了,当然已经不在僧数中,不再是僧宝了。但是不坏正法的凡夫僧、胜义僧,都属于僧宝所摄,都能多分、少分帮助学人修学佛法;在佛陀入灭后,一切人学法,都应依止凡夫僧或胜义僧,才能在佛法中有所学习或亲证,所以我们要赞叹三宝的微妙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发菩提心的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另一方面来看,菩萨道的内涵中必具六度波罗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的菩萨行,所以真正的学佛、行菩萨道,必然不能偏废任何一度。在此六度中,与福德有直接关系者,即是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而后三度尽管与福德也有关系,但却是以福德作为基础。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发起菩提心的方法可参考《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P83-136中的相关开示。===========菩萨种性的开示(优婆塞戒经)云:原文如下: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狮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卷53,弥勒菩萨也说:【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2《大般涅槃经》卷31〈师子吼菩萨品第11之5〉也有如是开示:【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3这就是说,众生的烦恼,不论是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缘此,传法之人若不能善观因缘;不能熟知佛道修学次第与内涵;不能长时间带领学人共修熏习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不能教导学人第一义知见、参禅知见;不能转易调柔学人慢心、瞋心、贪心等恶习心性;不能使学人善于观行蕴处界虚妄而断我见,不能多方劝导学人发菩提心、起菩萨性,不能善巧引导学人生起菩萨悲愿,又无悟后指导学人进修之能力,亦不具有摄受已悟学人的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六度中,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说,少部分的人剃了头着染衣,蒙佛三十二相的福荫而出家,都说受了具足戒、菩萨戒,而竟然还敢毁谤说大乘法不是佛所说的,是后世佛教历史演变创造出来的。那意思也就是说,大乘法是不可证的,或者是说,大乘法的内涵是与小乘法的内涵是相同的。那请问一下,出家经过乃至六、七十年,竟然对有开悟这个法可以亲证是完全没有信心的!那你就了解说,要对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节禅净双修之事例凡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皆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住生心故,六念俱足,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此六念之首为念佛,念佛则通于净土。其余五念亦皆通于净土。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性,几乎无余,乃能证入佛之知见,因此证得唯心净土。是故,禅与净土可以互通。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44二乘人对于大乘禅宗公案的真实性是完全信受,因为定性二乘人相信有第八识真我如来藏可以亲证,只是因为自己心量、戒德、智慧太小不愿广行菩萨道,因此不愿起心参究,但因相信大乘禅宗公案,所以亦将之记载于阿含部经典之中。-------中国禅宗探源(原标题:禅宗公案是灭六见之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前方便(闻法阅经建立知见;闻时记忆闻后思惟;培植福德广结善缘;受持佛戒,发菩提心;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忏悔业障,深信因果;消除慢心;发大愿心);2、正修行(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深解第一义经典;学习参究话头与公案的方法;学习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皈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此外亦需摒除权威崇拜、学术崇拜之心态,深入教典,建立知见。并寻求锻炼参禅功夫之善巧方便法门。功夫已成,信心便足,即是大根器也。已有功夫,应摄取参禅之知见。功夫知见具足,应求善知识指戳,得个入处。如若所遇是真善知识,应虔恭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5)六祖大师坛经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法海集记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6)宗镜录卷第四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心性本无来去。亦无起灭。所经行处。及自家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识。亦名含藏识。(7)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这些先圣大德,都以不妄语当作一个大戒。若是把他们都打成说妄语,那实在是很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其实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眼见而已。如果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讲,今天之所以愿意修行,是因为三世有所联结,我们在这一世做的全部功夫,将来才能功不唐捐,有一天都会有那个果实可以收成,这样修行才有它的意义存在。如果说一切都是断灭的话,那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没有任何的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这些先圣大德,都以不妄语当作一个大戒。若是把他们都打成说妄语,那实在是很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其实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眼见而已。如果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讲,今天之所以愿意修行,是因为三世有所联结,我们在这一世做的全部功夫,将来才能功不唐捐,有一天都会有那个果实可以收成,这样修行才有它的意义存在。如果说一切都是断灭的话,那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没有任何的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在能够断除三界烦恼之前,必须要先能够见道,见道就是断三缚结,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断我见。一般人一定会认为五蕴十八界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法,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是不坏的本体。通常大部分的众生都会去认定自己的意识心,把意识心的种种相貌当作是真实的自我,譬如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心。所以又把我见叫作身见,因为这个意识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