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经》(杂品)第十九布施以后应当常常观察烦恼有什么罪过?烦恼的定义要先弄清楚,这不是世间人讲的烦恼,因为那都是我所的烦恼。我们佛教中讲的烦恼主要是我见、我执,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则具五阴;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优婆塞经》(杂品)第十九如果有人说:布施其实都是意在做,意在决定。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行为是由意决定的,所以意就是布施的根源(意识与意根是布施的根)。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正确,因为布施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并不是只有意识、意根就能完成布施的行为。因为布施时要具足身口意:不但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经》(杂品)第十九净施者在未来世可以得到布施的上妙果报。佛说:如果布施时不是以不好的财物布施:已经发霉或有些损坏的物品,不该拿来布施。如果是用具足色香味触的食物布施给对方,叫作净施。如果能如法得财来布施,也叫作净施。不可以像廖添丁那样劫富济贫,那是不如法得财而布施。有人说:如果让我再得到六百万,我就会大力的实行善事、广作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何况有很多的食物或者钱财呢?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多闻,持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安忍、精进、禅定,然后才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次第进修诸地,也必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的资粮;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还必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 三摩地

2018-07-23

受不杀,即是我也;以是因缘,身得妙色,是故汝法‘受者无因,作者无果’,有如是过。讲记对方又改口说:了因有二种:一种是多,另一种是少。如果了因多,所看见的果报就大;了因如果少,看见的果报就小了。就好像点灯一样,把灯燃起来时,明很多的话,看起来灯焰就大;明少的话,看起来灯焰就小。这叫作模拟错误,所以佛说他的道理不对。譬如一颗种子,你给它很多 三摩地

2018-07-23

若在现代,尤其是在,必须先取得医师执照才能为人诊病及开药方,否则就是违法;违法的事就不能做,不可以辩解说:佛这么交待我,你法律不应该办我!可是法律并不信佛,而且佛有讲过:我舍寿之后,大不许改,小小可以因时因地而修改!意思是说:我所未制,于他方所应行者则当行;我所已制,于他方不得行者即不应行。如是小小可以因应地方国法民情而舍、而增。所以学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吝。复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二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讲记布施所要注意的事情还真多,佛接着又开示说:菩萨布施时一定是远离四种恶法的,否 三摩地

2018-07-23

禅宗有个公案:古时的大中皇帝在太子位而逃难时;因为皇位被篡夺了,他的皇帝老子预先为他留了一副牒和僧衣,因为已经算准会被篡位,就事先交代他:当皇宫被攻破了,你就赶快开启锦盒。他拿起锁子打开了,中有牒、剃刀、僧服,所以连法名都有了,他就请随从赶快帮他剃了发,穿起僧衣逃出宫外。后来就住在寺院中当沙弥。后来他遇到黄檗禅师刚悟而寄居在同一个寺院,那时黄檗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在《优婆塞经》当中说:「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优婆塞经》卷三)1、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及佛法的归依师,以及教授师。三种的世间福田当中,最首要的是报恩田,也就是要孝养父母、敬事师长。这是因为父母以及师长不辞辛劳地养育我们、教育我们、教养我们,长养我们的色身以及智慧。在往生极乐世界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当中, 三摩地

2018-07-23

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心以及愿心这十个心,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佛所开示的:初住位以前,在十信位的菩萨所应该修行的十种心。那么这十种的心,从一开始的信心,一直到最后面的护心、心跟愿心,都代表了对于三宝——特别是对于佛陀的教导,以及对于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够成佛的信心有增长了!所以才能珍惜、爱护佛法;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法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md 三摩地

2018-07-23

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心以及愿心等十种心。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生心性的状况。善根好的,要一劫或二劫就能够满足;善根差一些的,就会不断地进进退退,时间拉得很长,最差的要一万大劫才能够满足十信位。如果十信位修学圆满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优婆塞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众生云何发菩提心(一)) 三摩地

2018-07-23

在《优婆塞经》这一段中说:六住位的菩萨还没有证得如来藏,不能了知实相,所以还是有退转之心。悟不了的人常常会因为不能生起般若实相智慧,心中就气馁了;气馁了就说:啊!算了吧!我这一世是没有办法开悟的。我参了三十年都悟不出来,太苦了!不参了!这不就是退吗?这就是懈怠了,所以说六住人还没有悟得实相心,虽然还有退转之心,纵使是这样,这一世放弃而不参究般若禅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要探讨菩提心到底是有、是无?有几品?要如何增上? ------平实导师《优婆塞经讲记(第一辑)》<集会品>第一(原标题:众生云何发菩提心(三))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法中讲的礼敬六方,就是礼敬布施、持、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发菩提心之后,能每天真正的礼敬这六方的话,他一定可以增长他的寿命,也增长他的财物。所以礼敬六方并不是像外道所说的要礼敬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的神祇。-----平实导师《优婆塞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经》上佛陀亲自说: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所以大众菩萨应确认自己是否已经发起菩提心,这是修学佛法的第一尊贵大事!这菩提心是不是坚固不动?是不是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决心成为菩萨,愿意满足菩萨行。莫要轻视自己,以为力小微轻,莫要以法运兴衰揣测自己今生将来可得的果位,要相信如是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却不以菩萨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比丘尼作为第一依止,菩萨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三摩地

2018-07-23

伯夷叔齐的圣之清,恶言恶语不入于耳;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四勿,即与持义冥合。的消极方面令一切恶不造,积极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尸波罗密。柳下惠的圣之和;及中国古时许多仁人君子,令德润于当世,名声照于后世,其度量的宽容阔大,就是忍辱波罗密。从前洪水泛滥,国人备受极大痛苦,大禹九载辛苦,始平水患,民众咸得安乐,当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时候,忙得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