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看到说,象地藏王菩萨,祂就能够响应说前面所提到的:其他宗教为什么不愿在地狱这个业道中来摄受众生?地藏王菩萨本身,在《华严经》部里面祂就是佛。在述说诸菩萨的这种本怀的时候,《华严经》中有一分,那也有列为经典来提到说,有十个佛刹及非常多的微尘数的这些诸佛,就是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世界你把它变成微尘,然后这样来数,这样的数量有那么多那么多,祂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的法身能够变生佛的庄严报身,在色究竟天宫解说一切种智,摄受诸地菩萨;那就是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一一好又各有无量好的庄严报身,这是佛的第二身,称为报身。佛陀还有第三种身,称为应身及化身;应身是说祂往世所度的徒弟们,在人间道业成熟的因缘时节到了,所以降神母胎,出生在人间,这就是应身,是感应我们大家道业成熟的因缘来生在人间。那么世尊示现入灭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何《阿含经》中说,世间一切善法都是四圣谛所含摄呢?我们这里来看一下《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里面如是说:【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今天我们在说的时候,为了要摄受声闻、缘觉这样的二乘人。因为他们心志很小,他们就是之前的第二种人:他们只希望解决掉自己的困扰,他们对于这世间到底会怎么样?这世界会不会毁灭?这世界会不会出生?这世界有没有地狱?有没有种种种?他们一开始都是没有兴趣;而且不只没有兴趣而已,他连自己的父母、子女到底以后会如何?以后会怎么样生死流转?他是漠不在意的,也就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中阿含经》卷7第30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舍此无由成佛,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而成佛。5.应教导随学者广修次法,否则自身成佛之时节将极久远;但次法的修习,以在五浊的人间最容易成就。 讲记:以上所说的是属于趣向“法”的部分,简略的说完以后,接着应该说明趣向“次法”了。单单只有法的修学,而无次法的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万法唯识,一者为真,七者为妄,以一而生七,以七者从一生,所以说八识,又说「心、意、识」诸名建立,以此「识」证明「心」,以此「识」方为真「心」,所以一切由「心」造,所以至此,方知佛道无难,为嫌捡择,若非大乘菩萨心性,种性不俱,如何受大乘法乳,如何熏习菩萨乘,如何心生信?以大乘菩萨真信佛者,真信法者,真信僧者,所以真出三界家,名为出家,一切诸出家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类智,成位不退菩萨。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菩萨深入参究,使得般若正确的观行现在前,也就是菩萨明心了,还要诸佛菩萨善知识加以摄受,才能七住位不退。由此可知,菩萨明心了,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才不过经历了十七个阶位而已,后面还有三十五个阶位在等着他,以及将近三大无量数劫的时程要走。所以,菩萨悟了,只不过是七住满心的菩萨,还不是佛;只是在佛菩提道刚刚注册,刚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关于四圣谛的义理,且引《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而说: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传法之前先放光照频婆娑罗王,使他遥见世尊摄受于他,于是虔诚顶礼,而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此是观想念佛法门的缘起。欲修日观之前,要修学净业三福,即我们前面所说的事行部份;有净业三福,才好修行观想念佛法门。日想,即是在日没时用想的方式来观,很多人修观想不能成就,是因其心用在观而不在想;观想要成就,应当先用想,想成就之后,才开始用观。所谓“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一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的系念思惟念佛法门一、一般人说念佛,是专指持名念佛。如果有的时候,你的心念去思惟、忆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功德,有什么相好、有什么随形好;未深入念佛法门的人就会责备你,说你在打妄想。其实你没错,是他错了。因为我们在系念、在思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庄严、功德,这些都属于系念思惟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他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就包括了极乐净土,也包括了惟心净土在内。第二节断三缚结、入圣道流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就已经了知真如和妄心的差别,他可以随时随地清晰的照见真如,然后他就以这个真心来念佛;念佛的时候是念佛的真心,不是念佛的名号、不是念佛的形象。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这个时候,能念与所念都是这个真心;不离这个真心,而念诸佛的真心。就以这个真心来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注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示:下品三生系摄受不谤大乘而造众恶之下劣凡夫,以佛之方便力,使入大乘菩萨位。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下,以凡夫贤圣杂处故,名凡圣同居土,此是下辈生想。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菩萨根性之人,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注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示:下品三生系摄受不谤大乘而造众恶之下劣凡夫,以佛之方便力,使入大乘菩萨位。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下,以凡夫贤圣杂处故,名凡圣同居土,此是下辈生想。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菩萨根性之人,上自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注释<<<注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示:下品三生系摄受不谤大乘而造众恶之下劣凡夫,以佛之方便力,使入大乘菩萨位。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下,以凡夫贤圣杂处故,名凡圣同居土,此是下辈生想。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他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就包括了极乐净土,也包括了惟心净土在内。第二节断三缚结、入圣道流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就已经了知真如和妄心的差别,他可以随时随地清晰的照见真如,然后他就以这个真心来念佛;念佛的时候是念佛的真心,不是念佛的名号、不是念佛的形象。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这个时候,能念与所念都是这个真心;不离这个真心,而念诸佛的真心。就以这个真心来看 | admin 2018-07-20 |
![]() |
如果以佛法的修行而言,一个菩萨想要在中能够见道得法,全部都得仰赖师长的教导和摄受,不仅是悟前如此,悟后的进修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对师长的态度,都能够虔诚恭敬,那么对师长的教诲,自然也能够信受奉行,能够如法修学。假使能够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被慢心所遮障,修行自然就容易有所成就了。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师长不能恭敬奉侍,那么学法就没办法得力。有些人则是因为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是没有一世又一世不断地教化利乐很多众生,将来你就无法成佛;因为你的佛土不能成就,因为是没有摄受以及庄严佛土,所以你的佛土也没有办法成就。所以,菩萨利他其实是利己,因为这样才能庄严未来成佛时的佛土。所以为了庄严佛土,必须要利乐有情;利乐有情的结果,就能庄严自己的佛土。当未来自己的佛土成就的时候,自己成佛了,那个佛土其实是与众生共有的,因为不是单单靠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