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弟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 | admin 2020-06-08 |
|
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弟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有古人写论说:释迦佛是通教佛。那当然不对!通教的第十地是佛地,而通教的佛地只相当于别教的初地而已。但是佛陀在四阿含诸经中 | admin 2020-06-08 |
|
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弟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有古人写论说:释迦佛是通教佛。那当然不对!通教的第十地是佛地,而通教的佛地只相当于别教的初地而已。但是佛陀在四阿含诸经中 | admin 2020-06-08 |
|
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弟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 | admin 2020-06-08 |
|
什么叫殊胜善根?:断了我见以后断三缚结,乃至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得善友多所摄受,能行布施等六度波罗蜜多,三十七道品,将来能够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殊胜善根就是,于七住位以后的,所行的这些行;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得到了善知识、善友的摄受;善友就是我们同修道友。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建议说,大家在一起读读书,就是大家在一起共同的摄受,就是善友能够摄受我们。有的 | admin 2020-06-08 |
|
那第四呢,就是念施,念布施有大的功德,除了能够消除我们悭贪的这个心之外呢,依着布施也能够摄受众生。第五是要念戒,念戒--念着佛所施设的这些禁戒,然后来除断我们种种的恶习,这样子就不会有种种的烦恼。还有第六要念天,念天就是要念诸天的功德。所谓天有四种:生天、世间天、出世间天、第一义天。生天就是三界诸天,依着福报生到三界诸天。那么世间天当然指的就是世间,在这个人间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虚妄,所以异於六凡众生,所住的三界九地境界就不是众生居。由此而知,已断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 | admin 2020-06-08 |
|
一念无明又分为见惑与思惑;见惑就是见一处住地,就是三界的一切见惑,也就是以五蕴身心,或意识觉知心在三界中所执取的种种了别相,视为我、我所,视为常住、涅槃,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只要能够得到真善知识的摄受,依善知识的教导,如实的闻思起观,则能够速断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得证初果。佛门中有句话说:在家人爱重,出家人见重。这句话对愿意精进修行的人来说是个 | admin 2020-06-08 |
|
不仅自己的道业能够迅速的往上提升;又因为没有慢心,众生就不会排斥你,会接受你的摄受,这样就能够从你这里得到利益,继续跟着你往上进修。由此可见,慢心的修除,对菩萨而言是何等重要啊!以上所介绍的是慢心所的七种情形。-------《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5-66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二、三)>正圜老师开示慢指高举或自己没那么好、变成好像很好!有骄慢的人会认为 | admin 2020-06-08 |
|
诸地菩萨不会在心中起一个念说:现在全球我最棒!他不会这样想,即使为了显示正法而说全球只有他的法才是最胜妙的,但是心中也不会有高慢,只是为了摄受众生而说。他总是拿上面的佛、菩萨来比:自己的修证真的很差!很差!要到何时才能成佛?何时才能像十地、等觉菩萨们那样?他们都是这样想的,从来不会拿下面的人来比较,所以就没有高慢可说,因为他心心念念想着怎么样往上爬 | admin 2020-06-08 |
|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 | admin 2020-06-08 |
|
其实佛法本来就是依法不依人,在佛法之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陀制订八敬法的目的,很有可能是在当时保守的印度社会中,为了摄受女众出家的权宜之法;因为当时比丘僧团早已成立,比丘们自然是不愿意放弃地位优于女众之既得利益,因此佛陀制定八敬法,以期能够减少来自比丘的反对声浪;再者,当时随大爱道夫人出家的女众,大部分是王妃、公主等贵族,佛陀为了预防,出身贵族的比 | admin 2020-06-08 |
|
在《瑜伽师地论》〈摄受品〉当中,弥勒菩萨曾经谈到,大菩萨在修一切行的时候,有六种善于摄受众生的方式;其中谈到第二种增上摄受的时候,就有提到,当菩萨身为国王的时候要如何摄受所管辖的臣民。论中的意旨大略是这样说的:如果身为国王的时候,不应该加诸苦痛在子民的身上,也不应该断除他们的性命,应该要远离刑罚;以正确的道理以及方法来教化他们,并且要以正法以及财物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要讲极乐世界净土的三辈九品,所摄受的根性以及证果的差别。大家应当要深入了解,才会努力求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是摄受已经证悟的菩萨,或者是淳善的大心菩萨。上品上生不坐一般的莲花,而是坐金刚莲花台而往生。往生以后立刻获得无生法忍,位在初地至八地。须臾之间历事十方诸佛,次第受记而回到极乐世界,非常迅速。上品中生是摄受不害怕第一义而尚未证悟的菩萨根性之人。 | admin 2020-06-08 |
|
第六种众智,指的就是善于以四摄法摄受众生的智慧。第七种根智,指的就是要善于了知众生善根、不善根、信根、利根、钝根、有漏根,这样种种的轻重;以及说这个众生是可调伏,或不可调伏等差别的智慧。第八种就是分别智,指的就是要善于分别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生死过失的染污法、没有生死过失的清白法、何者是能灭如来正法的相似像法、何者是能住持如来正法的真实佛法,等分别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普贤行,有一个部分就是福德庄严的资粮修集;佛乃是两足尊,福德庄严具足、智能庄严具足,都由因地摄受众生而成就的。摄受众生就是摄受未来成佛时的佛土,这个部分平实导师在开示《维摩诘经》的时候曾作许多解说,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维摩诘经讲记》的出版。同样的,这个部分乃是要以转依如来藏的体性为主,才能无私、无惧的摧邪显正,救护一切学人远离蕴处界 | admin 2020-06-08 |
|
譬如在《菩萨地持经》卷3中的开示:【无一世界二佛俱出,何以故?菩萨长夜作如是愿如是方便,我当于一无佛法处广说正法调伏众生,令脱众苦入于涅槃,如是长夜长养大愿,摄受正道大愿果成。又一如来,能于三千大千刹土,悉能施作一切佛事,第二佛出无所利益。】所以在经教中,佛菩萨早已经把这些知见开示得很清楚,我们一定要注意,才能守护自他的法身慧命。另外,如果我们单纯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只需要在心中轻轻地挂着佛菩萨的念,以缓慢的动作来礼拜佛菩萨,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摄受而安定下来,可是却没有佛号声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数息的数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从缓慢的忆佛拜佛动作当中培养出动中定的功夫;这样的话,在世间法中生活或工作的时候,除非是需要非常专注思惟的时刻,大部分的时间呢,都是可以很容易地忆念佛菩萨而不受世间法的影响,可以说是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对于菩萨行者来说,第八识如来藏当中的业种的消除,就在这样接近两大无量数劫,也就是三十分之二十三的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过程当中,证悟菩萨靠这些因缘来摄受众生。因此说,实相忏悔灭罪的要领,自己能够转依无罪性的如来藏才是重点。如果证悟之后,还是依于过去的恶见,依于自己所造恶业的习气性障而行,那就不是真实的转依、真实的证悟,因为他的转依并没有成功;既然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