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他临命终前,因为一心虔敬念佛,而感得佛陀化现身形在前摄受他,他依止佛陀而心无所畏惧,心里非常地安详,意志也很坚定,在他舍报之后便往生到天界了。这对父母因为思念他们死去的儿子,心里忧愁烦恼到想要,却还是无法化解心中丧子的悲痛,他们只好用火烧化了儿子的尸骨,然后把骨灰装进一只银色的瓶子中放置在家中。每月到了十五日时,就用各种上妙饮食 admin

2020-02-21

但是,因为身边没有真正的善知识摄受,所以末学在雷区中徘徊了好几年,搞得自己跟家人遍体鳞伤。萧平实导师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三章第三节所讲的三福净业中,有这样的开示: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着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 admin

2020-02-21

导读一位菩萨的部落格【春娇与志明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而这篇刚好讲到好好对待身边的人就能轻松赚取大福德!因为父母就是报恩田,佛陀说过孝养父母福德等同于供佛!我们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那摄受众生就是累世以来不断地跟父母师长、兄弟姊妹、夫妻子女、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们广结善缘与接引他们往佛道迈进!因为跟他们结善缘之后,他们未来世遇到我们就会很欢喜,乃至会 admin

2020-02-21

这个真正的成佛之道,菩萨一方面具足对解脱道中五阴十八界的灭除无余;而另一方面,因为真如出生一切法,所以菩萨也必须摄受无量的众生才能完成佛果所需要的资粮,因此菩萨对众生是非常怜悯多情的,绝非冷酷无情。所以在佛《本生经》中大部分的章节,都是记录了世尊过去无量生中是如何地摄受众生。 例如在第457卷中说到: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竹林精舍结夏安居,当时教团里发 admin

2020-02-21

’】也就是说,自己往昔无量劫以前所培植的种种福德,不是在求生死有为的福业,而是求证三乘菩提;因为二乘菩提可以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解脱于三界,佛菩提乃是成佛之道,可以摄受无量无边众生,然后以此度众的功德,回向于无上正等正觉,未来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如果能够这样作,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这样作,而是求生死有为福业,于漫漫生死 admin

2020-02-21

那大部分,尤其是年轻的师兄师姐,需要在世间法上去奋斗,也不用自怨自艾,末学有看到很多世间福报很大的菩萨,他们在世间法上历练后,有很强的善巧方便去和众生互动----应对众生的困扰,烦恼,可以实用有效的安抚,分享,也通过答疑解惑的机缘,摄受众生。在护持正法上,也是勇猛而有智慧,末学随喜赞叹。所以呢,无论您是何种情况,都是可以通过正见正行而增长道业的,今天我 admin

2020-02-21

而且我们在实践回向的时候,内心之中乃是至诚心的祈愿诸佛菩萨的显冥加持;因为这样殷重至诚心的缘故,更可以感应诸佛菩萨的摄受加持;那也可以透过佛菩萨加持的感应道交,(或者现前加持,或者不现前加持,)而为我们作证或加持。因为诸佛菩萨都是以大悲心为首,诸佛如来都是誓愿利益一切众生。因此,在我们以至诚心、殷重心回向的同时,祂们一定能够感应众生的心行,不舍一切 admin

2020-02-21

初果向的意思,就是正要进入初果,但还不是初果,因为与初果的解脱不相应,只是干慧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没有真善知识摄受,很容易再退回到凡夫的常见或断见之中。意思是说,自己本身要去作观行而断三缚结,也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这样证得初果才不会退转。但是定力只能伏惑、不能断惑,断惑得要依靠智慧上的修学,不过还是要配合定力来证果,所以学佛人要先于未到地定得 admin

2020-02-21

因为祂对于这些能够忍受的原因,所以这一生能够示现佛果,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在这样痛苦的世界----众生种种糟蹋违逆,乃至于说种种受用不足、乃至于寿命短少的世界、百岁的世界----成就佛果,来摄受众生,就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本愿的时候,并没有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而愿意来行忍辱行,所以能够在这世界形成这堪忍的世界,就是可以在当初在无佛的世界,可以随意化现忍辱仙人,以种种忍 admin

2020-02-21

因为只需要在心中轻轻地挂着佛菩萨的念,以缓慢的动作来礼拜佛菩萨,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摄受而安定下来,可是却没有佛号声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数息的数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从缓慢的忆佛拜佛动作当中培养出动中定的功夫;这样的话,在世间法中生活或工作的时候,除非是需要非常专注思惟的时刻,大部分的时间呢,都是可以很容易地忆念佛菩萨而不受世间法的影响,可以说是 admin

2020-02-21

他说什么呢?他说:我要摄受那些十方世界诸佛菩萨所舍弃的众生。当然这句话也是方便说,因为十方菩萨、诸佛都是一样会继续摄受众生,只是说有的众生缘还没有到。这时候宝海梵志又说:甚至是犯下五逆十恶的这些有情,我都要来帮忙他们,然后让他们可以快速成佛。经典中说有多快速呢?是经过两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而且他要让这些成佛的有情----根本就是几乎是无药可救的人、或 admin

2020-02-21

而一般人因为心行不够细,甚至觉得没有检讨的必要,就是对方的错,为什么我要来检讨呢?如果他不检讨,难道我没有错的人要来检讨?所以透过这样的思维,然后改变以后,你就会去想《悲华经》所说的,释迦牟尼佛祂示现为宝海梵志的时候,还可以摄受这样五逆十恶的人,祂是怎么作到的?祂一定用难以思议的心量才有办法让这些人能够改变,所以这些是我们所要修学的。我们再来看到第 admin

2020-02-21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常常思惟: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乐于修忍辱行,而他的容貌也一定是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任何人见了他都欢喜,并且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这样就可以摄受众生,也同时可以摄受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更进一步来说,当众生无理辱骂我们时,我们冷眼旁观,看对方像不像是一个正在发狂的愚痴人呢?当他气得跳脚大声吆喝时,真的就跟疯子一样,你就当 admin

2020-02-21

因为菩萨对众生打骂、起瞋,众生会远离菩萨,使得菩萨无法摄受众生。既然无法摄受众生,菩萨无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使得菩萨成佛会很慢,所以在《妙法莲华经》曾记载着脾气比较大的须菩提,成佛比其他的师兄弟慢很多;反而是贪爱众生,护念众生的阿难成佛最快。既然菩萨不会对众生打骂、起瞋,更何况是恼害众生。又菩萨看见众生应该起爱念心,因为一切众生都曾经是菩萨的 admin

2020-02-21

这真是长久到难以计算的时劫呢!这主要都是因为须菩提的脾气很大,有容易起瞋的习气,所以众生都很害怕亲近他;须菩提也是同样不喜欢和众生亲近,所以他和众生之间的缘很不好,因此摄受众生的数量以及功德,也就会因此大为减损,而使得他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才能成就佛道。这是因为成佛之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就是在摄受佛土,须菩提因 admin

2020-02-21

诸地菩萨不会在心里起一个念说:我现在是全球最棒的!他不会这样想,即使是为了显示正法而说全球只有他的法才是最胜妙的,但是他心中也不会有高慢存在,一切都只是为了摄受众生而说。他总是拿上面的佛和大菩萨来比,就觉得:自己的修证实在是很差!很差!要到何时才能成佛?何时才能像十地、等觉菩萨那样的证量呢?他们都是这样想的,从来不会拿下面的人来比较,所以也就没有高 admin

2020-02-21

然而菩萨既然要广度众生、要统领众生,当然也应该多多少少有些禅定的证量才行;否则当诸天来到人间,看到菩萨虽然智慧很胜妙,但是禅定功夫却远远不如他们时,他心里就会有些瞧不起你了,那你又如何摄受他们呢?因此,菩萨如果四禅八定都能具足,他当然就不敢瞧不起你了,因为他的境界你都知道,而他却不知道你的四空定境界,他还能瞧不起你吗?而且,菩萨因为有无生法忍,所以 admin

2020-02-21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要了解生生世世以来,常常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与护念,如果自己不精进修行,反而毁戒作恶,怎么会不感到亏欠诸佛菩萨的无量恩德与苦心;因此,想到这里,修行人也更加能够于戒法精进不懈,这也是属于一种忆念佛菩萨所引生出的功德。譬如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可以让自己心中一直有佛菩萨存在,除了产生动中定力,而能够逐渐不被外面五欲境界所迷惑之 admin

2020-02-21

这里就是在强调菩萨要能够摄受众生,即使是破戒的恶人,也是在摄受的范围之内。因为破戒的恶人也是有因缘才会这样,也许是被恶知识所误导,他们也是急需要菩萨救护的,何况菩萨早已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由这里,我们也会联想到,在《悲华经》卷6中开示释迦世尊的大愿之一为:“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愿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诸邪道,登 admin

2020-02-20

因此,在邪说泛滥的环境中,要如何找到难得值遇的善知识,是一件极为重要而且关键的事情,大家一定要慎重选择;即使是证悟的菩萨,仍然需要善知识的慈悲摄受,才能确保不退转,并且才能够安稳的一步一步往初地通达位迈进。所以,如果能够遵循上述世尊开示的:“口不说恶,耳不乐闻;不乐说世,亦不乐闻;终不放心在恶觉观,不亲恶友。”就能够获得寂静净戒,也就是能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