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每一个次第想成后,观察有无漏失。此时再观想支持著琉璃地的金刚七宝金幢有八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楞柱。每一面都是百种宝珠所成,每一颗宝珠都放出一千种的光明;每种光明内有八万四千种颜色,各不相同,照映著整个琉璃地,那就好像有千万亿颗的太阳一样在照射整个极乐世界的琉璃地。琉璃地很庄严,其上有许多银柱子,银柱之间有黄金作的绳子,分成一些间隔,用七宝在间隔的地方 三摩地

2018-07-20

此外还要有定、慧的知见:知道佛法三无漏学大约的意旨,及以妄止妄的道理。譬如:打坐时数呼吸,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每一个数目字的声音就是一个妄念,数到十,共有十个妄念。以这十个妄念将日常生活中无尽无数的妄念统一起来,成为不统一中的一种统一现象。若有定的知见,就会知道一到十的这些数目也要舍掉,住于一种没有妄想妄念而定于一种清明的境界之中;若定的知见不够 三摩地

2018-07-20

实相就是无漏的智慧;无量百千三昧属于事修。究竟成佛从明实相开始,经过事修的长远过程,和得到究竟解脱而成佛度众生的目的。如果念佛人能在这个世界就修成实相念佛的境界,往生后即可得到上品上生的品位。品位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花开闻法之后,所获得的境界就和这个上品上生的人所证得境界和功德不可相提并论。故一切发大心的念佛人,应当体究念佛。体究念佛可分成三个部 三摩地

2018-07-20

在事修方面,就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开示这些原则之后,就开始讲:戒杀、戒盗、戒淫(在家戒邪淫)以及戒大妄语,这叫四种清净明诲。然后告诉我们修行的三种渐次的阶段:第一要断五辛,不要吃五辛。第二要受净戒,渐渐断除杀、盗、淫、妄的心,不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这四种心如果能断,行就能断,就能够修学正定。第三要能 三摩地

2018-07-20

满心位成就犹如谷响现观及无漏妙定意生身。四地:由三地再证道种智一分故入四地。主修精进波罗蜜多,于此土及他方世界广度有缘,无有疲倦。进修一切种智,满心位成就如水中月现观。五地:由四地再证道种智一分故入五地。主修禅定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断除下乘涅槃贪。满心位成就变化所成现观六地:由五地再证道种智一分故入六地。此地主修般若波罗蜜多--依道种智现观十二因缘一 三摩地

2018-07-20

在事修方面,就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开示这些原则之后,就开始讲:戒杀、戒盗、戒淫(在家戒邪淫)以及戒大妄语,这叫四种清净明诲。然后告诉我们修行的三种渐次的阶段:第一要断五辛,不要吃五辛。第二要受净戒,渐渐断除杀、盗、淫、妄的心,不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这四种心如果能断,行就能断,就能够修学正定。第三要能 admin

2018-07-20

这三福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也是诸菩萨清净自己将来佛国净土的无漏修因,所以称为净业。三福净业也是把孝养父母列为首要。从这些的举例都可以证明:佛教绝对是强调孝顺父母的。修学佛法的佛又怎么可以不孝顺父母呢?如果有这样的情形,一定是他受到不如法的教导,导致观念偏差;这样的修学佛法,想要成就佛道,根本就是缘木求鱼,无有是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 三摩地

2018-07-20

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漏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观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说无相的,例如无相念佛还没悟之前,还没有见自性弥陀之前,这还是属于‘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 三摩地

2018-07-20

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无漏,具足了戒、定、慧,能够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福田,那当然也是我们修学佛法中所应当要恭敬的。那第四呢,就是念施,念布施有大的功德,除了能够消除我们悭贪的这个心之外呢,依着布施也能够摄受众生。第五是要念戒,念戒----念着佛所施设的这些禁戒,然后来除断我们种种的恶习,这样子就不会有种种的烦恼。还有第六要念天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个中品上生的菩萨,他在戒学上面,他是有努力的修行能够持守;也就是说他在三无漏学上面,他在戒的这个无漏的功德上面,他是很用功的。并且这里也讲到一个重点:他除了不谤大乘之外,他也不造五逆之罪。什么是五逆之罪?佛在经典有说:故心杀父、母、阿罗汉、破坏声闻和合僧事,乃至恶心出佛身血。诸如是等名为五逆。------《大方广十轮经》卷三〈相轮品〉第五这是在佛说《十 三摩地

2018-07-20

如果时时能无相忆佛拜佛,则是精进而不放逸,即是一份清净意根令清净之善业种子(无漏有为法)在如来藏心中流注,决定趋向上品往生乃至究竟成佛也!知道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在无相拜佛忆佛时,都不免会有妄想生起,倏忽而过,有的同修就不免要攀援执着,不能安忍无相忆佛拜佛境界,关键是无相忆佛拜佛之功力尚欠缺火候。火候若足,则妄想生起,悠忽而过,只是察觉而已,心无 三摩地

2018-07-20

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无漏,具足了戒、定、慧,能够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福田,那当然也是我们修学佛法中所应当要恭敬的。那第四呢,就是念施,念布施有大的功德,除了能够消除我们悭贪的这个心之外呢,依着布施也能够舏受众生。第五是要念戒,念戒--念着佛所施设的这些禁戒,然后来除断我们种种的恶习,这样子就不会有种种的烦恼。还有第六要念天,念天就是要念 三摩地

2018-07-20

那第三点说念佛可以具足戒定慧的这三无漏学。首先来讲这个戒学:一般人受戒的时候通常都是有戒相,譬如说受戒的时候向你说有十重戒----不可以杀生啊、不可以邪淫啊、不可以偷盗啊、不可以妄语啊、不可以喝酒啊……不管是这个十重戒或是五戒,这个都是有戒相的,所以它是属于相戒。不管是修习有相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如果能够念佛到达事一心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前 三摩地

2018-07-20

其佛以诸无漏根、力、觉、道等宝,常施众生。华德佛者,西北方去此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众音,佛号华德,今现在说法。其佛色身,犹如妙华,其德无量。三乘行佛者,东北方去此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安隐,佛号三乘行,今现在说法。其佛常说声闻行、辟支佛行、诸菩萨行。有人言,说上、中、下精进,故号为三乘行。明德佛者,下方去此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佛土,有 三摩地

2018-07-20

”原来全部都是明说密意呀!《楞严经》上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我马上知道了它真正的意义:觉知心是轮回生死的根本。好法喜啊!看到还有好几个人未悟,还在辛苦参究,我赶快祈求佛菩萨加被,让大家都能快快证悟。下午,导师为我们大家整理喝茶走路时真心与妄心的八识和合的运作,深入浅出,非常明了清楚。感谢导师的大智能, 三摩地

2018-07-20

发愿前半生修行,抱著“衣食之中无道心,道心之中有衣食”信念,虽不攀缘、不化缘、不求缘,但因福报不够、道粮欠缺,所以迫于人情,或者限于无奈,或因无知而受蒙骗误导,接受外道、佛门外道、世间俗人世情的布施、供养、帮忙、协助,所结下的染缘、恶缘,悉愿早日断除,不会成为日后弘扬了义、破邪显正的阻碍与诽谤;并愿以弘德回向:转染缘为净缘、转恶缘为善缘, 三摩地

2018-07-20

楚南禅师曾接众云:“诸子设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乃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无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绊。”时有僧问:“无漏道如何修?”师曰:“未有阇黎时体取。”曰:“未有某甲时教谁体?”师曰:“体者亦无。”另有僧问:“如何是易?”师曰:“著衣吃饭,不有读经看教,不用行道礼拜、烧身炼顶, 三摩地

2018-07-20

及至五祖为伊讲解《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方知有如是心体一向于六尘皆无所住,如如不动;却又能生万法,不离种种无漏有为法之体性,方知一切染净种子都在此心中收藏,方解道:“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方知写偈之时所知者,与悟境所证者直是南辕北辙,了不相干。只如不入禅门者,焉能得他佛钵祖衣?然而六祖其实并未获得佛钵祖衣,获得底人却 三摩地

2018-07-20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嘱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三摩地

2018-07-20

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