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好在要讲到那个部分之前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大家可以利用这段期间赶快把无相念佛的功夫修起来。到时候讲体究念佛时,就不会有烦恼了;因为不会产生隔靴搔痒的现象,听起来就亲切。重讲念佛法门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念佛人比较容易度。参禅的人自视甚高,自己认为是利根人,想要度他比较难。如果我们先讲禅,之后再来讲念佛法门的话,听起来又会觉得有点太淡了些。而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人说:“我一天要做很多工作,没时间念佛。”其实没关系,一面做一面念也可以嘛!至于清闲的人,更好念佛了。还有人说:“我太笨了,不会念佛啦。”这话也有问题,问他说:“你会不会讲话?”“会啊!”“那你会不会讲阿弥陀佛?”“会啊!阿弥陀佛!”“那你就是会念佛了。”“我还是不会念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还是比较近的时间。远的呢,数不尽,讲不完。所以,十方虚空无量无数的佛土里面,佛号相同的也很多。因为佛大多了,名号免不了会有重复,那么,既然说十方虚空,无量世界有无数的佛,我们当然也可以求生诸佛的净土。所以,求生净土的念佛,不单只是念阿弥陀佛,却以念阿弥陀佛为代表。以上是说,要信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十方虚空有无量无数诸佛及佛净土,摄尽各种不同根性的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能忍辱者才能精进修学无生法忍,否则没有多久的时间即会退失。精进者,时时刻刻不离佛法,尤其须有长远心。有长远心者才是真精进的人;因其能忍,乃至一生精进学佛,都无所证,亦不退失。能够精进者,烦恼渐渐减少,定力开始显现。经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禅定不外修止与修观、止观双运等。有了基本的禅定功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善知识关心他的从学者,就会教导大家改为心念心忆。心念心听时有佛号在,心也在注意佛号,可是不一定在想佛。心念心忆是有佛号在,心里面也在想佛;借著每一句佛号来提醒我们正在想佛,这才叫念佛。所以严格来说,心念心听不是念佛,是在注意佛号的声音。当佛号在心里面不断重复时,我们想佛的忆念也应当因为佛号不断而忆念不断。练习纯熟以后,还要转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乃至下根人,说我没时间念佛,(其实是骗人,作个借口。)也好,你没时间念,一天念十个呼吸---每天望空而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个呼吸看能念几句;念五句算五句,念十句算十句,一个呼吸念完,第二个呼吸再念,总共十个呼吸就好,这总有时间吧!不好推辞了,这就是十念法门。每个呼吸念佛号的时候就去想佛,十口气念完了,不念了,不想了,也没问题,临命终时也让你往生,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除了吃饭时以外,大部份时间都在作水想,了了分明即是第三观。直到动中的观想功夫,一样了了分明,即是第三观成就,叫做粗见极乐国地。佛陀又说:如果末来世的一切众生,想要解脱生死的苦,应告诉他地想的观法。为什么呢?因为第三观成就时,可以除掉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请注意!观想念佛法门主要在灭罪,罪业重的多执著有相,故观想念佛最适宜。第三观成就时,既可灭除八十亿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现在《大阿弥陀经》讲:世尊跟弥勒菩萨说:“如果有出家、在家,乃至天龙八部等众生,能够把这部经典书写或者供养,或者受持经里面所讲的意旨,每天读诵,乃至为别人演说这部经;或者这些事都不作,仅仅是一昼夜的时间来思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或者无量寿佛的庄严。这样的话,命终之后很快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这是系念思惟的念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过了一段时间,觉得佛号在心中,念也在心中,佛号会影响到忆佛之念不清晰,产生干扰;这时因有定慧知见,而将佛号舍掉,一心来忆佛,此即是无相念佛。有了这个功夫之后,会将它运用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即一切时中念佛都是无相的。 (原标题:14第二篇第五章无相念佛第一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想念儿子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儿子的面貌,但是大部份时间,尤其是白天多是没有面貌的。就算是专心想的时候,相貌也会慢慢地淡化,最后不见了。虽然相貌不见了,心里还是在想念他,这个念是想儿子的念。我们学念佛的人,去揣摩这种心的状态,把想儿子的念转变为想佛,用想特定一尊佛的念来代替想儿子的念,此即是忆佛、念佛。如果这样还体会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种体验:有时候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功夫已经有一些成绩,过一段时间,慢慢还是可以克服。所以要不停的锻炼,不停的拜佛。这个时候拜佛,眼睛视线的焦点不能停在事相上,拜佛时,眼睛虽然看到一些事相、形像,但是“心往内收”,收到脑子里面来,不停练习之后,短则两三天,长可能一、二周,可以到达眼睛虽然看到色相,心不去攀缘它,不会妨害到心中忆佛之净念,这样第六个次第就算完成。第七目: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大般若经》600卷没时间读,可读《金刚经、心经》以及《维摩诘居士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阿含部里面的《央掘摩罗经》,也是了义的经典,《心经》和《金刚经》一样,也是出自于《大般若经》,还有《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等等,然后要深入思惟它所讲的意思和道理,思惟透彻后再来体究念佛。体究的过程之中,应该舍离一切的外缘。念佛到这个地步,有的人信心不足,就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精进共修时间结束了,结果还是凡夫一个,不容易契入。等到我们抓到方法找对方向之后,正要进入时,精进共修期间已经结束,只好等待下回机会。所以既然有了思惟观的功夫就应该随时随地去体究。平常的体究,虽然能够亲见自性弥陀的机会是微乎其微,但这些体究过程的付出,一定是功不唐捐。如果平常就随时把握时间去体究,到了精进共修期间,就很容易迅速的体验到自性弥陀,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后呢!体验过一段时间,转过一个方向来思惟:我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而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也是这个。然后呢!就观察到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从来就不生不灭,从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它从来就没有来来去去,它一向就没有生没有死。有生有死是我们这个妄知妄觉、这个色身,而自性弥陀从来没有生死,所以它寿命无量。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一个大劫又一个大劫不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末学于一九八七年初,因执行业务极为繁忙,无时间打坐,每晚课诵金刚经时,总是一面课诵、一面打哈欠,课诵完毕即礼拜佛菩萨。是年夏天的某一晚上,课诵完毕拜佛时,忽然想及--应该试著摒除佛号佛相,而以专一忆念佛菩萨之念来礼佛,当下付诸实行。次日起,便都使用无相忆念的礼佛方法。日积月累,细法渐成,竟然熟习无相念佛之法,法喜充满,浑然不觉世俗生活之忙与累。后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注一)但上品下生人在极乐世界修行时间极长远,所得境界亦复远逊于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行者当自审察。所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若无更殊胜之法门时,当“老实”持名念佛。若有胜于持名念佛之法而有幸得闻,当求殊胜之法,以求上品上生;莫以上品下生或中、下品往生为足。心大之故所见则大,谓之大念见大佛,非大声念佛也。又:念法身佛非仅大势至菩萨念佛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深入了解并实际修持一段时间,证得一些境界之后,才可基于善意而于私下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近代常有高僧大德倡言“禅净双修”,说禅与净土可以互通。便有某些人因此心生疑惑。认为念佛须执持圣号,口念心念;苦修观者则有佛之形像。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智之人,此时口中仍然安详唱念不辍,而心中不再忆念佛号咒语之声音,渐渐就会进入定中(入时不知入,出时始知方才入定),失却时间与空间。此时虽然口中犹在唱念佛号或咒语,其实心已入定。亦有持名念佛者,于止静时,心念心听,渐次统一,佛号不起,安住于忆佛之一念相续,终于泯然入定。这种境界亦是定力足够而又具备修定知见的人方能做到。到此地步,则净土通于禅定。以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末学以为净土行者可藉持名为前方便,修持一段时间后,转学远公之专思寂想。欲学专思寂想,可藉无相念佛法门之助益,迅速得入。将来必定往生,并可莲品高升,莫以下品中品往生为足。又如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载:“……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此等境界,若非定力何能成办?又道:“心常亲近,忆念不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三章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第二节一点声明和一些鼓励此法门修成所需时间之长短,端视行者对于本书内容体会之深浅,以及是否如法修行而定。若能完全体会本书所说,并如说修行,一般而言,约在二至六个月间可以学会无相念佛。若利根人或已有动中工夫者,一闻便会。根据末学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起,分别于台北市某金融机构佛学社之禅修道场及石牌陈居士伉俪所设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