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此谓大慧非唯明心而已,复又从学于勤大师眼见佛性之境界,复依勤大师之指示而参究,已过牢关,并已亲受勤大师之教导而开始修习种智及华严现观境界。眼见佛性及修习种智、华严现观等三种境界,都是天童到老仍望尘莫及者;天童既是心性淳善之人,而又已经明心,焉有可能不知大慧证境远超自己?又焉有可能妄谤大慧之法及人?然而蓝先生于此关键都无所知,便作如上一段言语,诚有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谓大慧非唯明心而已,复又从学于勤大师眼见佛性之境界,复依勤大师之指示而参究,已过牢关,并已亲受勤大师之教导而开始修习种智及华严现观境界。眼见佛性及修习种智、华严现观等三种境界,都是天童到老仍望尘莫及者;天童既是心性淳善之人,而又已经明心,焉有可能不知大慧证境远超自己?又焉有可能妄谤大慧之法及人?然而蓝先生于此关键都无所知,便作如上一段言语,诚有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于欲界天舍报之后,再回到人间来、一来人间究竟解脱。但是菩萨再来,没有再来;菩萨一来,也不是一来。因从真如佛性来看,没有来去,这就是菩萨二果。-----平实导师《悟前与悟后》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证果(原标题:菩萨二果——斯陀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五住位的菩萨已经具备了破参明心应有的智慧,也就是慧力已经具足了,即将出生为佛子。如果所学的法义是诸佛的第一义根本心如来藏,所培植的福德也是修学佛法时所应具备的菩萨性,而不是声闻性、外道性,这就是有了诸佛的血脉。此时就好像佛子胎身已经成就,佛菩提道的五力具足,而广修六度万行,即将可以出生了。在还没有开悟出生之前,就暂时安住于佛法母胎之中,这就叫作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思是说:菩萨在六住位满心时,因为明心而不退失,就进入第七住位;十住满心位眼见佛性时,就进入了初行位。佛说这灌顶住的菩萨是善男子、善女人,因为已经是真实佛子而不是名义佛子了,已经能为诸佛及大菩萨分担弘法的重任,这时当然是具足无量数的如来妙德啊!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妙德是指实相般若的智慧,当然也函盖了解脱道的部分妙德。既然具足如来示现的无量妙德,从此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禅三明心回来的人,他本身原来习性很重的人,现在仍然还会习性重,这是正常的;见性回来的人,当他的禅悦期间过了以后,习性还是会有一部份又恢复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都还是习种性的菩萨嘛!习种性的第二个部分就是说,他还要熏习很多的法,也就是还得要熏习很多的相见道位所应修的般若别相智,以及熏习入地所必须有的道种智,还要熏习很多的法义,所以也叫做习种性。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这样下来五、六年了,有没有结果?没有!甚至于我们有人悟了以后还去找元音老人灌顶呢!元音老人是个常见外道,因为落在意识心中,以离念灵知的意识境界作为证得真如的境界,连明心都没有;那你明心了的人还去找凡夫帮你灌顶,这么颠倒!这就是见地没有发挥出来,还没有明心者所应有的功德,还没有离开众生相;所以说我们一定得要很明显的破邪显正,我们破了我见与常见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四果的证得:有的人先修得第四禅以及五种神通以后,明心见性后过牢关而发明舍心,慧光圆通而后到菩萨四果。从祖师禅的修学过程要证得菩萨四果,是先明心见性,学差别智、过牢关。过得牢关,就能舍了。然后还要再断色界惑、无色界惑、才能断五上分结,才能进入菩萨四果。那么这个是祖师禅悟后起修解脱道的过程,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断五上分结称之为菩萨四果。什么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种性的义理与内涵,在《明心与初地》当中已开示许多,这个乃是十行位性种性菩萨的主修:「发起菩萨性、伏除异生性、具足十长养」,也就是「长养菩萨应该有的圣性」,亦即在完成习种性的修习,远离习种性的凡夫习气与熏习进修上地该有的知见以后,离开了习种性,进入性种性的十行位当中;十行位的性种性菩萨,「性」乃是重点,也就是得要发起「菩萨性」,你的身口意「行」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好了!这样介绍完了以后,诸位可以来分析及了解了:这五十三参中,现声闻相的出家菩萨总共有七位,其中六位是比丘、一位是比丘尼,这六位身穿僧衣而示现声闻相的比丘菩萨中,前五位的比丘,有四位比丘还在十信位中、一位比丘是十住位中的第一住初住位,都还没有明心。但是有一位比丘尼证量蛮高的,她已经到了十行位中的第四行了!也就是说,她已经明心而且是眼见佛性(眼见佛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所证的明心开悟的智慧是人无我,可是这个人无我不同于二乘的人无我,因为他有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他证得法界的实相:我是这个心,佛是这个心,三界九地通通是这个心。可是菩萨不是去观察蕴处界空,不是从蕴处界的无常空或者缘起性空现观而得,他是从证得真如,由真如再来反观蕴处界空,所以《楞伽经》告诉我们:「云何菩萨人无我?」佛说:「善知机发像起、咒力起尸,是名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在三贤位的菩萨,他七住明心之后,他还要再向前;他要在十住位的时候,要能够眼见佛性,能够在亲见佛性之下,能够实证身心、世界如幻的如幻观;之后进入了十行位的时候,还要能够依于十行位的修行,发起了他的菩萨性,然后在现观上面,他要能够现观犹如阳焰,也就是要能够现观七识心祂的变幻犹如热地上面的阳焰一般的虚幻不实,他要能够有这样的现观;除了这个现观之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复次,《释摩诃衍论》中竟有多处皆说意根末那识是从意识细分而出,此是尚未明心之正法学人都不可能违犯之过失,初地菩萨之龙树焉有可能犯之?由此最粗浅之法义竟亦误解以观,可知此论绝非龙树菩萨所造者;是故一切学人与大师,莫将此论牵强附会为龙树所造者,否则即成诬攀龙树之罪也!诬攀地上菩萨之罪,其果报难可思量,一切学人当慎为之。】导师所造〈关于《释摩诃衍论》作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戒慧直往菩萨初地所具备的无生法忍道种智、大乘照明三昧、永伏思惑而不现行如阿罗汉,明心初果菩萨仍未具足。我们举个例来说,譬如菩萨初地的大智慧光明三昧,也就是《楞伽经》讲的大乘照明三昧,菩萨初果尚未修证。戒定直往菩萨初地能同时面见百尊佛,能见一百佛世界,能够振动百佛世界,能够住于世间百劫而不坏。而断三缚结的菩萨初果这些都做不到,何况其他更多功德呢?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心、见性后,学人熏习禅门公案之差别智,得以深入后得无分别智(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而了知如来藏种种功能差别之智慧,亦云后得智),了知二转法轮般若诸经种种内涵。学人于深入后得智时,修除性障及随分修学禅定,得以次第增上,修证十行阳焰观(现观具有能取六尘之心,犹如阳焰虚妄不实);并修学一切种智三转法轮经典如楞伽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进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次明心开悟而转识成智,唯下品转而已;亦唯六识转生妙观察智,七识转生平等性智,前五及八皆未生智。七地入八地时唯中品转,亦唯六七二识转生中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尔,五八仍未转。释尊修行直至三大祇劫满已,成最后身菩萨,坐菩提树下,于夜后分,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时,六七二识方得转生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异熟流注生灭断尽,第八异熟识顿现大圆镜智,改名真如;而犹 | admin 2018-07-21 |
![]() |
而法界实相的开悟,只有一种,没有两种,也就是明心。明什么心呢?明常住心、明万法根源心,不可能是明意识心,也不可能是明意识的离念境界。因为意识心是生灭法,祂不具足三德,连一德也无,所以三德依如来藏而有。假使能够证得缘起性空法,成就四果解脱,也只是证得解脱德的少分,并不具足解脱德。如同刚刚我们所说的“阿罗汉能入无余涅槃,但是不知道无余涅槃中的境界 | admin 2018-07-21 |
![]() |
那么在初夜分的时候佛陀是用手按地,用手按地之后接下来就等于是到了明心的位阶了,明心就是开悟明心。我们要强调佛陀这个开悟明心,是最后身菩萨的开悟明心,这个所悟的境界绝对不是我们在菩萨位阶里面,七住位的开悟明心的那种开悟明心。实际上那个开悟明心是属于大彻大悟、完全了悟的那个状况!当祂开悟明心的时候,这个时候祂就会发起大圆镜智,并且同时会具足上品的妙观察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