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米和尚出家后,曾参礼沩山灵祐禅师,发明心迹后,即遍历诸方,饱参禅德。一日,襄州常侍王敬初居士,正在处理民事,米和尚来了。王敬初一见米和尚,便举笔示之。米和尚问:“还判得虚空否?”王敬初居士一听,便掷笔回到屋内,再也不出来。米和尚好生疑惑。第二天,米和尚便请鼓山供养主,进入王公署所,探问其意。米和尚亦跟进署内,事先躲在屏风后面。供养主刚一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参双峰和尚,得明心性。初礼双峰和尚,双峰和尚便问:“大德甚么处住?”古禅师道:“城里。”双峰和尚又问:“寻常还思老僧否?”古禅师道:“常思和尚,无由礼觐。”双峰和尚道:“只这思底便是大德。”古禅师从此悟旨。古禅师悟道后,便不再讲经,而是留在双峰和尚身边,执侍数年,以报师恩。古禅师后来又到霜庆诸禅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则公案非常有名,历史上有不少禅者因为专门参究此公案而悟明心性。道恒禅师对这则公案也很感兴趣,并生起大的疑情,所以他便向法眼禅师请教。当他述说此公案,提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这一句时,法眼禅师忽然大声喝道:“住!住!汝拟向世尊良久处会那(耶)?”[不少参禅者都从“世尊良久”处拟著。想毕道恒禅师当时亦有此倾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天台国师知道他已悟明心性,遂予印可。 (原标题:128兴教洪寿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怀澄禅师座下有很多人,后来听说慧南禅师因嗣法慈明禅师,得明心性,于是都纷纷离开了泐潭。从此以后,慧南禅师与泐潭之间的旧日情谊便断了。慧南禅师后又移居归宗寺。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令人感慨不已。一天晚上,归宗寺发生了火灾,虽经僧众大力扑救,归宗寺还是被烧成了灰烬。一时大众哗动山谷。当时,慧南禅师却在丈室里宴坐如平时,欲与寺院共存亡。座下僧人洪准禅师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通禅师虽然用功精勤,然未能发明心地。于是他心里非常着急,又想辞别洞山,入岭参请其他大德。洞山禅师道:“善为!飞猿岭峻,好看!”通禅师深思良久。洞山禅师唤道:“通阇黎!”通禅师应诺。洞山禅师道:“何不入岭去?”通禅师言下有省,于是决定继续留在洞山禅师身边,不再入岭参学。时人皆称之“镢头通”。洞山禅师圆寂后,通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禅者大赞南方禅宗之盛,并历数四川有道之士,皆因投于宗门而悟道,如马祖本是四川什邡人,因参宗门大德而得明心性,名播天下;亮座主本以讲论闻名,后归于禅门,得法后便罢讲,隐于西山;德山宣鉴法师原来也是以讲经为业,归依宗门后,便烧掉了《青龙疏钞》,称“滴水莫敌巨海”。居讷禅师经禅者这样一番鼓励,遂生游方之想。于是便离开了四川,行脚于荆楚之间。遗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后作《发明心地颂》八首,并著《明道谕儒篇》以警世人,其词云:“明道在乎见性。余之所悟者,见性而已。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杨子曰:‘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有见于此,则能明乎道矣。当知道不远人,人之于道,犹鱼之于水,未尝须臾离也。唯其迷已逐物,故终身由之而不知。佛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南宋当朝的士大夫中,有不少人与宗杲禅师禅师关系甚切,执礼,如右相汤思退、参政李炳、礼部侍郎张九成、内翰汪藻、给事中冯楫等人,在宗杲禅师的点拨下,均得以悟明心性。当时张九成与秦桧有隙,秦桧以为宗杲禅师是张九成的同党,故在斗争中,宗杲禅师亦受到牵连。绍兴十一年(1141)五月,宗杲禅师被革除僧藉,责令屏居衡州(今湖南衡阳)。在那里,宗杲禅师虽苦屈十余年,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圆悟禅师见其偈后,知道祖觉禅师已悟明心性,遂予印可;但是其心中的疑滞犹未剥尽,尚须进一步钳锤。第二天祖觉禅师再次入室请益,圆悟禅师便问:“昨日公案作么生?”祖觉禅师正想开口应对,圆悟禅师便大声喝道:“佛法不是这个道理!”祖觉禅师一听,茫然不知所以,只好继续留在圆悟禅师身边,又参学了五年,可是其结果仍然是一无所得,因此他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张栻居士又问:“正当知有时如何?”[宗门中,常把已明心见性的人,称之为“知有的人”。知有的人同样闻声见色,只是他不分别计度而已。]道颜禅师道:“闻声见色只如常。”张栻居士一听,豁然有省,遂作偈曰:“闻声见色只如常,熟察精粗理自障。脱似虚空藏碧落,曾无少剩一毫芒。”道颜禅师于是点头印可。张栻居士临终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日,法忠禅师看见流水推动着水磨在旋转,于是发明心要,当即述偈云:“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法忠禅师后将此偈呈给佛眼禅师。佛眼禅师见后,便问:“其中事作么生?”法忠禅师道:“涧下水长流。”佛眼禅师为了进一步勘验他,便道:‘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法忠禅师一听,便掩耳而出。佛眼禅师遂予印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说完,忽然举起拳头,问明辩禅师:“这个因何唤作拳?”明辩禅师正要开口应对,佛眼禅师便用拳头筑他嘴,说道:“不得作道理!”在这突然的一击之下,明辩禅师当下顿去知见,得明心性。明辩禅师后出世,住浙江安吉道场寺接众。曾上堂云:“华开陇上,柳绽堤边。黄莺调叔夜之琴,芳草入谢公之句。何必闻声悟道,见色明心?非唯水上觅沤,已是眼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见色明心,错七错八。生机一路,犹在半途。且道透金刚圈、吞栗棘蓬底是甚么人?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德光禅师圆寂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三月,春秋八十三岁。有辞世偈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 (原标题:291育王德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曾有上堂法语云:“将心除妄妄难除,即妄明心道转迂。桶底趯穿无忌讳,等闲一步一芙蕖。”宝印禅师住径山期间,曾奉诏入禁,在选德殿,与孝宗皇帝谈论佛法。孝宗皇帝著有《圆觉经》疏,请宝印禅师作序刊行。宝印禅师当时已是年迈之人,厌弃住持之位,于是乞求庵居,得到孝宗皇帝的许可。后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十二月圆寂。 (原标题:309径山宝印禅师悟道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按丛林的规矩,入室必须是已经明心见性的人。没有见性,不得称入室。]如琰禅师圆寂后,原肇禅师一度住持净慈、灵隐等道场,末后又回到径山,重振师席,将径山道场修复一新。一时衲子云集,其气象之盛,不减如琰禅师当年。 (原标题:338淮海原肇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之道明心者也,悟心者也。治与修,渐之之谓也。明与悟,顿之之谓也。禅即离文字之教,教即有文字之禅,觅一毫同相了不可得,复何别之有耶?净土外别有禅耶?使果有之,则佛法二字自相矛盾,安有会入圆融之理哉?......净土,心也;禅亦心也,体一而名二也。儒释不二、禅教不二、禅净不二。不仅明本禅师是这样主张的,比他早的,如明教契嵩禅师,比他晚的,如明末四大高僧,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禅就是借助参究念佛的是谁,得以明心见性。绍琦禅师曾经示秀峰居士云:“夫念佛者,当知佛即是心。未审心是何物,须要看这一念佛心,从何处念起,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祖师云:‘惦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所言心者,非妄想缘虑之心,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三世诸佛之所证,证此心也。六道众生之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他暗自发誓道:“若不见性明心,决不将身倒睡!”经过一段时间的勤苦修学,一天晚上,正传禅师忽然听见佛前供桌上的玻璃灯灯花爆裂有声,当下豁然有省。第二天,正传禅师便将自己所悟向乐庵禅师作了汇报,乐庵禅师遂点头印可。乐庵禅师迁化后,正传禅师便前往京师,礼谒观音庵笑岩德宝禅师。初到观音庵,德宝禅师便问:“上座何来?”正传禅师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又下疑情,审这念佛的毕竟是谁?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钝,又无古人死心;以无真善真识抉择,落邪见。故念佛参禅兼修之行,为稳当法门。正当念佛观时,要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丝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见一法,即是空观。即于此空心中,提一声佛,随举念处,即观佛像,如现目前,历历分明不昧,即是假观。然于正观念时,返照能观能念心体,空空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