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以上仍落生与无生两边)中没者,就如有情众生因无明遮盖,妄心染着,贪恋男女欲爱,不知自拔,就好像沉没在江水中,无法摆脱江水的纠缠。在岸上者,即追逐享受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乐,而不知放舍此五欲系缚。为人所捉者,就有如在家佛发这样的誓愿:『持此功德福佑,未来世能作大国王或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就有如比丘,发这样的誓愿:『未来世能生四天王中修清净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给有情众生时,要普遍以慈心对待,不因为有亲属的因缘,所以特别照顾他;非亲属就都不关心,应该平等看待,遇到了就应该随缘加以照顾。在外面遇到的某一个穷苦众生,也许一百世以前他是你的父母,只因为悭贪不施,所以这一世很穷苦;也许某人五十世以前是你很钟爱的子女,比你现世的表亲还要亲,为什么要以现世的因缘作为布施的考虑呢?所以应该普慈一切而不依此世因缘。佛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准备了这些供养物品供养释迦世尊,然后胡跪上香禀告曰:○○○今于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圣像前自誓,尽未来际皈命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出世三宝,拥护现在、未来一切住持三宝,受持大乘菩萨心地戒,尽未来际持菩萨十重戒,尽未来际修学一切菩萨应修法门,尽未来际饶益一切有情众生,受此三聚净戒,生生不失此戒,世世生于佛前,得佛护念,常随佛学,而亦不舍一切众生。以上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会让有情众生,在未来得到不可爱的异熟果报,会下堕到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涂恶道中受苦果的,佛陀就告诉我们说这个是恶业;而如果是会让有情众生,在未来世得到可爱的异熟果报,会在人天善道中来受乐果的,佛陀就告诉我们说这个是善业。 另外佛陀之所以会施设五戒、十善业,乃至佛门中的七众别戒,或者是菩萨戒,还有轻戒、重戒的各种差别,基本上都是为了先遮止众 admin

2018-07-23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题目是:人死后投生是怎么个投法?关于人以及其它道的有情众生,在死了之后怎么去投生的问题,在经论当中有不少的开示,我们今天就依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的开示来作说明。 一般的凡夫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我见、无明、贪爱,不明了一切世间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就会贪着世间的种种境界而无法放舍;再加上无始劫来,所形成的善恶业因、习气, admin

2018-07-23

这是因为有情众生的根本,都同样是不生灭性的如来藏,除非是已经能够实证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才能够在死后不再出生;至于其他的有情众生,则都无法在今生舍寿的时候,就完全结束,都还是会继续不断地在三界六道当中出生。当然造善业重的,就会往生到人天善道之中;而造恶业重的,就会往生到三恶道去受苦果。而如来藏的异熟性,会依着福田、施心,以及财物的差别不同,而使得果报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有一些菩萨,因为看到有情众生遭受了各种的苦报,他生起了怜愍心,想要有能力来救拔这些众生,所以发起了菩提心。另外还有一些菩萨,是因为怜爱众生的缘故,想要利益他们,让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所以发起了菩提心。除了这些状况,另外还有无量的因缘差别,菩萨会发起菩提心。总之,这都是因为在十信位的修学之中,所累积的善根以及福德智慧的种子已经成熟了,所以遇到各种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有一些菩萨,因为看到有情众生遭受了各种的苦报,他生起了怜愍心,想要有能力来救拔这些众生,所以发起了菩提心。另外还有一些菩萨,是因为怜爱众生的缘故,想要利益他们,让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所以发起了菩提心。除了这些状况,另外还有无量的因缘差别,菩萨会发起菩提心。总之,这都是因为在十信位的修学之中,所累积的善根以及福德智慧的种子已经成熟了,所以遇到各种的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原标题: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 三摩地

2018-07-23

菩提又可简称为觉,这个觉从真如而来,真如就是一切有情众生最开始的根本,也是最后的皈依处。它从来没有变异,自无量无数生之前,到无量无数生之后,始终都是这个菩提。我们发心要成就这个境界,要证入这个境界,就称之为发菩提心。生命根源的实相就是菩提,觉就是菩提,所以《大宝积经》又说: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是名菩提。我们从以上解释中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 三摩地

2018-07-23

菩提又可简称为觉,这个觉从真如而来,真如就是一切有情众生最开始的根本,也是最后的皈依处。它从来没有变异,自无量无数生之前,到无量无数生之后,始终都是这个菩提。我们发心要成就这个境界,要证入这个境界,就称之为发菩提心。生命根源的实相就是菩提,觉就是菩提,所以《大宝积经》又说:如实觉知如是诸法,是名菩提。我们从以上解释中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假使有人说有情唯有一心时,这个一心指的就是八识心王和合具足时的心;就是把七转识摄归于如来藏阿赖耶识,所以若要主张有情众生都只有一心时,必须说这个一心就是阿赖耶识。假使能够这样建立心中似有阿赖耶识存在,而自己现在还不能证得,所以努力参禅寻觅自心阿赖耶识;后时终于证得阿赖耶识时,即能现观色身觉知心等万法皆是从阿赖耶识心中出生;而阿赖耶识于此等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言有我见者」是指常见外道,错将五阴中的某一法执为真我,或者以想象、猜测的极微、冥性等等法作为有情众生永恒常住的真我,因此如来为之宣说五阴、极微、冥性皆非真我的灭六见之法。例如释圣严在《探索识界》中说:「无明」是识的根本,「无明」含藏着一切业的种子,那是在「生」的过程中造种种的业而积聚成的一种力量。33……因业种现行而产生第六识,第六 三摩地

2018-07-23

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对于宇宙万有的本源——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本体的根源,能够真实了解,证实祂,明白祂,那就是明心。明心时,如果定力和智慧够的话,也会同时见性。所谓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但是不在别相上而在总相上见,这叫做见性。我们说,禅悟明心,明的是真心。真心是无分别心, 三摩地

2018-07-23

故事是说:一切有情众生贪爱恋著世间种种可乐之事,从不思虑、不会想到这种种世间之乐,其实是变化无常的;也不认为贪爱这种种乐,会带来继续轮转生死的过患就是苦。譬如过去曾有一个人,他因为遭遇了一些事情,应该要被处以死刑,所以被关在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他心里非常恐惧被处死,因此就从牢狱中逃走了。然而当时的国家法律有规定,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如果越狱逃跑,就可放出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证严法师把第七识与第八识都认为是意识心,就严重的违背圣教量,正光建议证严法师先入禅宗求悟;等到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现前体验第八识与意识觉知心大不相同的心性以后,再进而多读经典,融会贯通,才不会产生现在乱说佛法的不好现象;若以自己错解的佛法来为有情众生开示,就是不如法而说,依阿含经典中的定义,是等同谤佛的恶业,证严法师对此应该多加注意才是。--将佛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有情众生追求自在,一定要知道说自在的意涵,就是能够不受生死系缚叫自在。那么知道了这个──能够解脱于生死系缚,就是有智慧才能够解脱。那么智慧之首呢?长养善根最重要,就是要知道三界生死的这个因,最重要就是在五蕴上面的我见我执。所以熏习佛法正知见以后,就会慢慢地降伏这些恶习恶念,因为恶习恶念就是与五蕴的我见我执相应,而任性地去让这个与我见我执相应的烦 三摩地

2018-07-23

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学圣人,都离不开无始无明的遮障;只有真正明心的人,才能够打破无始无明;也只有在大乘佛菩提般若的内容已经开悟的菩萨们,才能分断无始无明;也只有诸佛,才能完全断尽无始无明。所以,不同的众生都有不同的无明障碍著,一直到成佛才能够断尽所有的无明。-----《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51集如来恒顺众生饮无明水》周正铭老师(原标题:见惑和思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杀生,主要是指杀人,但也包括故意杀害一切有情众生,都属杀害生命。偷盗是窃取他人财物,虽一针一线之微,不告而取即谓之偷。邪淫,是指不正当的性行为,非人、非时、非处行淫皆称之。在家佛若能远离以上三种恶业,进一步爱护生物,布施资财,宣扬,已婚在家人保持正常的夫妇关系,出家人则为终身不淫,这就是正业。五正命:是指正当的生计,也即是远离邪命。世尊住世的时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原标题: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