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次如定共戒:以诸佛子修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修证,分别能伏欲界贪、色界瞋、无色界痴,故依定之有漏功德不违佛戒,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三如道共戒:三乘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三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 三摩地

2018-07-22

五戒的有漏果报,能招感殊胜的人天福报,如《辩意长者子经》说:“不杀得长寿,无病常鲜肥,一切受天位,身安光景至。不盗常大富,自然钱财宝,七宝为宫殿,娱乐心常好。男女俱不淫,身体香洁净,所生常端正,德行自然明。不欺口气香,言语常聪明,谈论不謇吃,据说众奉行。酒肉不过口,无有误乱意,若当所生处,天人常奉侍。若其寿终后,二十五神迎,五福自然来,光影自 三摩地

2018-07-22

——《圆觉经》★《涅盘经》云:众生五识虽非一念,然是有漏,复是邪倒,增长诸漏为一切凡夫,取着于色乃至着识,以着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于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又云: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 三摩地

2018-07-22

云何为十?所谓承事圣众,和合将顺、安隐圣众,降伏恶人,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复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增一阿含 三摩地

2018-07-22

但却要在舍离受阴以后,心中先建立一个灭尽五阴以后的如,知道灭尽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无的一切法空境界,而是真实不断灭的,因此在灭除喜受时,比丘应当专念不忘而保持不退;接著再断除忧受的爱著,再断除舍受的爱著,都是以灭除五阴为目标的;这样断除了喜、忧、舍受以后,究竟远离受阴而成为四果人,如是断除有漏与无明漏了,才算是受具足戒,所以佛说:舍此忧已,如所忧,不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七种根智,指的就是要善于了知众生善根、不善根、信根、利根、钝根、有漏根,这样种种的轻重;以及说这个众生是可调伏,或不可调伏等差别的智慧。第八种就是分别智,指的就是要善于分别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生死过失的染污法、没有生死过失的清白法、何者是能灭如来的相似像法、何者是能住持如来的真实佛法,等分别诸法的智慧。而分别智非常重要,因为既然是出家的,出家的就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来在十二分教中,很清楚明白地开示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善如何修,恶如何捨,有漏法怎样断,无漏功德如何修证,皆说尽无余。学佛的人,为了断恶修善,捨有漏而取证无漏,必须清楚地认识善恶,认识有漏无漏,故须要听闻正法,依之起行,使自己的所行成为正行而招感胜果。如《大宝积经》卷五十说:“如人入暗室,复蔽绝光明,虽有众色像,非明眼所见。如是虽有人,内 三摩地

2018-07-22

由诸天神等烦恼随逐,具诸有漏,性非清净,尚不能自己调御,岂能调御他人?故非皈依。如来永断诸漏,永害习气,具三(身、语、意)不护,性极调善,亦能调御一切有情,故可皈依。(三)由作业故,诸天神等非所皈依。诸天神等,安住受用众妙五欲中,恒为歌舞等声之所牵引,故于诸欲安住为业;又诸天常与非天互相战斗,或被诸天自类陵蔑驱摈,起如是等损害有情的恶业;故诸天神非 三摩地

2018-07-22

”完全没有功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执著有漏功德,就不是真实功德。梁武帝又问:“何谓圣谛第一义?”达摩大师回答说:“廓然无圣。”没有圣谛,也没有圣人可说。梁武帝听到这里反问:“现在在朕面前的这个人是谁?”达摩大师回答说:“不认识。”就这样两个人的对话,鸡同鸭讲,因为达摩大师从理上回答,梁武帝没能听出来。 三摩地

2018-07-22

歷史上有名的阿育王,在佛陀时代的时候,他还是一名童子在沙中嬉戏,他看到佛陀来了,起恭敬心拿沙去供佛,后世成为转轮圣王,可知供佛功德很大,但我们应该迴向早日成就佛道,不要贪求世间有漏果报。《杂阿含经》卷23:「世尊顺邑而行。时。彼有两童子。一者上姓。二者次姓。共在沙中嬉戏。一名闍耶。二名毘闍耶。遥见世尊来。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其体。时。闍耶童子心念言。我当 三摩地

2018-07-22

有漏身不淨可惡。所謂身分上下。髮毛爪齒。皮肉筋骨。如是等種種不淨之物。充滿其身。佛悉能知。是不究竟。是可厭離。此名第一三摩鉢底。復次世尊。若有沙門、婆羅門等。於身上下所有皮肉骨髓、諸臭穢等有漏不淨。能以智慧如實觀者。是為第二三摩鉢底。復次世尊。若有沙門。以智慧觀有漏身。盡此一世而不究竟。若能如是觀者。是為第三三摩鉢底。復次世尊。若有沙門。能以智慧 三摩地

2018-07-22

歷史上有名的阿育王,在佛陀时代的时候,他还是一名童子在沙中嬉戏,他看到佛陀来了,起恭敬心拿沙去供佛,后世成为转轮圣王,可知供佛功德很大,但我们应该迴向早日成就佛道,不要贪求世间有漏果报。《杂阿含经》卷23:「世尊顺邑而行。时。彼有两童子。一者上姓。二者次姓。共在沙中嬉戏。一名闍耶。二名毘闍耶。遥见世尊来。三十二大人相庄严其体。时。闍耶童子心念言。我当 三摩地

2018-07-22

然后这些业、这些烦恼的这些的染法熏习,然后就会回摄到第八识当中,就成为有漏的法;如果说是这个第七识,祂能够依著第六识的如理作意思惟,然后决定去修学种种的清净道品,这样子修学所成的业,回熏到第八识里面,那就成为无漏的。所以说,成染、成净都依这个第七识祂怎么样子去作决定,然后去造作。因为面对境界的时候,究竟是要造作善的净业,或者是要造作染污的业,除了意 admin

2018-07-21

但是在这个心体不变异当中,祂所含藏的善恶染净、有漏无漏法种,会有生灭增减的变化,所以叫作非无变异!那么各位菩萨!您认为是有变异好?还是无变异好呢?当然是因为有变异,我们才需要修行啊!如果不管你怎么修行,祂(心中的)种子那么脏就永远那么脏,没办法转变(清净),那么(修行就没有用了)我们就不会有人要修行了,所以叫作非无变异。如来藏的第六个体性叫作非有作 三摩地

2018-07-21

(《成唯识论》卷二)意思是说: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与一切杂染有漏法互为缘,所以有情把祂执为自内我,祂能够摄持因跟果。因为第八阿赖耶识就如同仓库能够摄持含藏一切杂染有漏法种子,所以称为能藏;又因为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有漏法所熏、所依,就如同仓库,祂是寄存物品的处所,所以称为所藏;另外,因为第八识一直都是被第七末那识执为自内我,对之宝 三摩地

2018-07-21

本来存在的这个阿赖耶识祂清净,的意思就是说祂能够成就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同时祂又具足了一切种种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无漏无为的功德法;祂这些都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说祂是的。因为成佛的时候是把这些所有功德法显发出来,而不是另外去创造出来的。又说祂是清净的,因为祂本来无我;祂对于祂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不生起我见、我执之念,所以祂本来无我,所以说祂清净。那 三摩地

2018-07-21

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2-1,p.107)(三)二乘无学位阿罗汉、辟支佛、大乘八地及八地以上之不退位菩萨,因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故,曰「舍阿赖耶识」,非舍第八识心体,此时之第八识心,改名异熟识。《成唯识论》卷三:「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 三摩地

2018-07-21

藏识有漏虚妄不实。故名为空。能含一切无漏种故名如来藏。四智种子体是无漏非虚妄法。由近善友多闻熏习渐次生长。当成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来藏。」(CBETA,T34,no.1723,p.710,b15-20)《妙法莲华经玄赞》卷3:「胜鬘经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谓若离若脱。若断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如来藏烦恼有漏虚妄不实。能覆真如。名空如来藏。涅盘无漏体是无为非虚妄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藏识亦如是,习气之所缠,三昧净除已,定者常明见。」「藏识亦复然,诸识所缠覆,密严诸定者,勤观乃能得。」「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 三摩地

2018-07-21

一般而言,文献考据着力于从古代史籍,特别是经录的记载中,寻找文献中的混乱和漏洞,然后依据这样的原则作出伪经或伪论的结论:大凡记载有混乱者,肯定是其事情本身就是不清不楚的,基本上是虚构的翻译事件;凡是说法有漏洞者,都是有意识的作伪者。因为事情本身是虚构的,因而关于此事的言说,则肯定只能走作伪的道路,而大凡作伪都是内心发虚而欲盖弥彰,因此,今人透过对于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