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题目是各宗教皆是劝善,法律所容,信教自由。我想无论哪一种宗教皆是学好,但是宗教之间互相攻击,这样动作能算是善吗?这个题目可大可小、可长可短。长的话,我们可以写成一套书;短的话,可能两三句就能写完、就讲完。在我们待会儿回答的内容当中,我们会引用到儒教的内容,虽然一般传统来说,我们不将儒教视同为一种宗教;不过就菩萨们所知,应该也都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奇怪电影导演袁振洋先生居然可以把佛法、禅宗的神韵全都抓到了。难道也是修行人?现在很多所谓佛法道场,很爱教人打坐,甚至办各种以打坐为主的宗教活动,也吸引很多演艺界等名人来参加,蔚然成风。打坐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可以帮助现代人放松身心,但是如果把打坐误当作参禅的法门,那就是误解了祖师的西来意。中国这块土地,真正的禅宗祖师是八地证量的达摩祖师。参禅这件事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末学在法义上不行,所以就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聊几句藏密和心中心法能笼罩住人的一个原因吧:附佛。元音和大愚的心中心法是很推崇莲花生和密勒日巴的,末学早年在心中心外道的时候,有个同修是末学的好朋友,对自己的心中心师父很虔诚,以密勒日巴为榜样。这位同修把师父剪下来的指甲、掉下来的头发都收藏好供养着,而吃饭经常是吃师父吃剩的。实际上,这位同修比末学当年虔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一个无法消除的证据,令我汗颜,无地自容。媒体十余年,出语轻狂的践踏性的文字,又何止这一篇。我永远没有机会消除它们了。更加没机会消除的,是这些文字、言语给当事人带去的伤害,我根本记不得有多少。我更容易记得的,是自己做过的所谓正面报道,公益报道,慈善事件,大人物……这种选择性的遗忘与忽略,也在帮助我塑造所谓的自我形象。并成功自欺。事实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嫉妒的距离法则嫉妒发生之可能,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成反比。我们极容易嫉妒近在眼前的人,但不会嫉妒古人或遥远的陌生人。一个渴望往上爬的小职员并不嫉妒某个美国人一夜之间登上了总统宝座,对他的同事晋升科长却耿耿于怀了。一个财迷并不嫉妒世上许多亿万富翁,见他的邻居发了小财却寝食不安了。一个爱出风头的作家并不嫉妒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因他的朋友一举成名却愤愤不平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就想:是不是佛法中可以通融,把善的标准稍微降低一下?或是说我这样做是不是违背了善法?是不是以后会遭到恶果?于是就引生第二个问题是:我怎样去看待世间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好象是一个好人,但会遭到不好的报应呢?许多人很奉公守法,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有的人在奉公守法之上,非常地热心帮助世间人,照顾家庭,照顾邻居,热心公益,超越一般的循规蹈矩的人。即使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晚饭我妈炸了盐焗豆腐,我一边吃一边冒出这些七七八八的想法。吃着吃着,我妈忽然盯着鱼缸旁边的地板看,我问她咋了,她也没吱声。几秒钟之后,她过去捡起了一个物体,然后如释重负般说道:弄半天是片树叶。我明白了她的意思,问:你以为是一条小鱼?嗯,咱们家这些小鱼总是。我妈如是说。我听完忽然愣住,感觉心砰得用力跳了一下,有点疼。?自己从水里蹦出来?我继续问,有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菩提即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成三乘,《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即: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的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的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位或圣位菩萨乃至成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之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种叫作顺理嗔,他人来恼,尔乃生嗔;譬如说:你或者是无事而闲坐,或者是正在忙着做某一件事情,可是某甲就是前来干扰你,让你或者是没有办法享受清闲,或者是没有办法继续作你想要作的事情,所以因而生起了嗔恚之心;又譬如说:你一向最讨厌的某乙,如今在这种情况下不期而遇,本来心里面还是一片祥和,如今却因为某乙的出现而顿时生起了嗔恨的心。第三种称作诤论嗔,己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自观己身如四毒蛇。是身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窍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嗔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是身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时国中有木工五人,各拿刀斧到河边砍伐树木,大鱼看到这五个人便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肚子饿了,想要吃的话可以取我身上的肉,如果吃饱了可以拿一些回家;今天你们五个人吃我身上的肉得以饱食,未来我成佛以后当以法食来度你们;此外你们也可以告诉国中百姓,有需要的话可以来这里取我身上的肉充饥。这五个人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各个拿刀斧割取食用,于饱食后回去告诉国中百姓来这里取用,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家都知道菩萨发菩提心真的很难得,也很尊贵,因为菩萨所发的愿是尽未来际不断地利益一切众生,要安置一切众生于大涅槃中,教化一切众生都能具足般若波罗蜜;这样广大的心愿是为无上大愿,世间的誓愿以及出世间的誓愿都无法超过它。如经中开示: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间所有誓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誓愿无胜无上。由于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不是世间人及二乘无学所行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把心放在佛法上,小处不要随便,把心安住于佛法上,随缘努力修习六度,修行一切善法,实践一切善法。从起心动念处,发起善法欲,生起善法,熏习善法,实行善法,不断地熏习实践,成就菩萨道的福德资粮,形成菩萨之世世可爱之异熟果。在成佛之道上不断前进,永不休息。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与人同事、利行,在与人同事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自净已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汤普森夫人发现,泰迪根本无法与其他孩子们玩到一起去。他的衣服很邋遢,身上也不整洁,而且不怎么受大家欢迎。汤普森夫人很喜欢在他的卷子上用红笔画一个个红叉。过了不久,汤普森夫人教课的学校要求老师对每个孩子过去的记录进行审阅,她把泰迪的档案放到了最后一个才看。然而,当她看泰迪档案的时候吃了一惊。一年级的老师写到:泰迪是个聪明的孩子,永远面带笑容。作业写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但是如果不结婚,由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怕周围亲朋不能理解,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一)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学佛的人生态度,被认为消极、避俗。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常杀鬼,不择豪贤是说,无常有如杀人的幽鬼,只要有这个身体,不论贫、富、贵、贱,都无法脱离这个无常的法则,一生都与无常相随而行直至老死。 《法句譬喻经》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有梵志(佛教以外的出家修道人)四兄弟,他们这四兄弟都具备五种神通,因而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一天这四兄弟运用神通知道自己七天之后都会命终,于是他们就说:我们有五通之力,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年龄小的时候觉得的世界光怪陆离,总有着数也数不清的逻辑让自己无法适从,长大后,却还是发现无法适应,于是不明就里地给自己安了一个天生幼稚的罪名。也许一直想找到在人群中游刃有余的那种惬意吧,但终究还是不能,也就认了。心情终于放松下来,也不想着向谁啊谁的靠拢,有了许多自己的逻辑,站在自己的逻辑上看别人的逻辑,倒很有趣。 又想起自己喜欢的一个比喻:神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著《法华经讲义自序》(原标题:责任与义务不言而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答:《明心与初地》是为会中已经明心,想要进修初地的人所说的法;因为在《成唯识论》课程中有极详细的解说,所以此书中只作补充的提示,因此较为简略。关于轮宝,请见《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载;轮宝的有无,与异熟果有关,如果菩萨生于天界,就自然会有轮宝,不生天界者则无轮宝。人间之菩萨得要修到三地满心,甚至有的菩萨须要到五地满心时才生起意生身,如《楞伽经》所说,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从佛法的眼光来看,人的心性到底是如何?人有八个心,也就是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这六个识,是一般人能够体验到的,因为我们能够看、能听、能闻、能尝、能触乃至能思考;可是除了这之外,我们还有两个心,这两个心就是一种叫作末那──意根,他能够决定;另外还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叫作记忆的功能;因为有这八个心,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其实我们看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