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法虽易证,无明成障;千年血脉,脚步跄踉;不免神伤,何时返靖康?救护无明众,十万火急;每思髪白,时不我予;诸师犹自顽愚,赤氛何时弭?菩萨道讴歌,盼除沉疴;我常思念,转侧难舍;愿您世世相伴,叵奈胎昧隔。菩萨底忧郁,多劫沉积;常思法脉,吴越早栖;愿您速满三地,令我舍忧郁。2、乌石话道乌石引水示横抽,法身莹莹。闻言发去,跛跛掣掣,毗卢只恁行。道即别有举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一系列电视弘法节目,名为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在这个主题之下里面有很多子题,今天谈的子题是:结缘与了业。首先谈的是结缘。所谓的结缘,就是与众生结的是善缘或者是恶缘。善缘就是好的缘或者对别人有益的缘,使得他人对你产生好感。譬如,你曾布施钱财给别人,使他能度过难关,因而他对你心存感激,心有好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自天竺东传来华,隋唐以前,中土以仍风尚坐禅之故,《比丘尼传》所表六十五人当中,志心禅寂者亦有十数,都精勤勇锐,犹胜须眉;且能导引在家善信,劝发渴仰,王妃女眷,咸慕禅修,尝启建禅七,克期取证〔注三〕。唐宋以降,至于今时,女众结加趺坐之事,典籍中已鲜有载录矣!间或有之,亦如凤毛麟角〔注四〕。今古之所以迥异如斯,考其原由,「道心唯微」,人皆畏难怕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法相尼师「…(有尼名曰慧宿)建禅斋七日,至第三夜,与众共坐,众起不起,众共观之,坚如木石,牵持不动,或谓已死;后三日起,起后如常。…」․慧浚尼师「…深禅秘观,无不必入。…禅味之乐,老而不衰。…」(以上录自卷二)․僧猛尼师「…澄情宴坐,泊然不测。…」․僧盖尼师「…博听经律,深究旨归,专修禅定,惟日不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钩入佛」犹可,何况诸仁者是为离「苦」而求断「集」之法耶?敢不许为大器乎!虽然也,间中亦有个别行人,辄引中土禅宗故事中「怀让接引马祖:坐禅岂能成佛?!」之公案为理据,欲免却盘腿习坐之苦。「根尘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造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释迦世尊旷刼精勤所成之道果,吾人欲何由可得?佛法岂容易哉!〝修心而已,宁在身耶!〞之语,行须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注一】见宋启嵩禅师着《传法正宗记》佛教出版社。【注二】稽之于古:1.《长阿含经》卷八〈散陀那经〉:释迦世尊述说修道人各种歪行,其中有「遥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卧」,可见:坐禅虽是所尚也,无奈身难以堪,若可免则且免矣!2.《中阿含经》卷六〈瞿尼师经〉:比丘当学十事,其中第十项:「当学知坐及善坐:不逼长老坐,为小比丘诃」,可见:年老者以身已朽败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绍云法师宣讲(1999年7月1〜2日于香港大屿山宝林禅寺及1999年7月10日于香港九龙钻石山志莲净苑) 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们:是次,我是应荃湾芙蓉山虚云和尚纪念堂住持济平法师之请,来香港参观的。适逢释迦牟尼佛诞及香港庆祝第一个佛诞假期的纪念日,同时,亦是佛牙舍利来港展览的大喜日子,本人由衷地随喜赞叹。香港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所以老和尚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老和尚为使禅宗五派传承延续不断,以一身参演五宗:分别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祖、曹洞宗第四十七世祖、沩仰宗第八世祖、法眼宗第八世祖及云门宗第十二世祖。他老人家亲自剃度的出家徒弟有一千多人,国内外皈依一百多万。所以说,老和尚是当代禅宗的泰山北斗。1958年社会主义教育时期,当时有一些极左路线的人,利用那些不好的出家人,对老和尚进行毁谤。因为老和尚是全国政协委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已,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没证悟的话就来熏习这样的般若知见吧!因为一切万法都由祂出生,祂是根据你的心性来出生一切诸法的──当我们是凡夫的时候,当我们是无可救药的众生的时候,祂一样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满足我们,让我们得以在三界中生存,所以呢,祂是无怨无悔的。祂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祂的期望是什么。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像这样,每一辈子对于这世间的贪染都有深刻的认识,对于污染法都有想要克制的作意,这样无量劫的修持,就会渐渐地达到你转依这实相心的目的,这样最后你就可以任运而为。如来藏不会像我们一直反观自己是否存在,因为这一切我们所知道的都是虚假的,祂不会想要怎样。如来藏不会生起这个念头,不会去反观、作意,然后思维有一个存在的我要做什么?从来没有,祂也永远不会有。祂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在这些次法上,佛经里就也不需要特别一条一条地来讲。但是如果讲菩萨的科目的话,还是会有的,但是一般你并不一定会去意会到。比如说经典说菩萨呢,第一条、第二条……,你看有的经论它就这样列的:菩萨不会怎么样作,菩萨会怎么样作,菩萨不会怎样、起哪种心念,菩萨会怎样、起哪种心念……。你想,奇怪,这样看起来都很像戒行,因为有的菩萨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当初围绕在这个受刑人的旁边的人里面,大家都是这样对这位受刑者充满愤怒和斥责的心行,而在这样作意的包围底下,你还可以持续你对众生的善念,持续你对众生的慈悲,觉得说这个人还是很可怜的,应该来摄受他,这样的想法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啊!可能B也没想到那么多啦,可是这样的心行,就可以让他得到未来不同的果报。那你说,人家对他好,这样有什么好处?有啊!如果说将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当你就是觉得自己修行真的很好的时候,那个念头,那个想,你要把它活生生地掐死,你要生起惭愧心,好好地忏悔,自己于出世间法中,这样生起贪染名誉的过失,生起轻慢自得的过失。出世间法的成就,就是不要世间法的恶法为伴,不是因为希求世间的赞誉,而来成就出世间法的。你要把这个爱嗔、毁誉的心,轻轻地丢掉,从这些众生对你的赞叹和诋毁里面走出来;像是自己的五蕴身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你说,这就有点跳得是不是太快了,没有错,身行的运作是很迅速的,接下来,你会去贪求那个东西,可是因为你要持戒,所以你会产生很多的作意互相地冲突,即使你不敏锐,你也会觉得怪怪的,等到最后,你会觉得说,好像你也没办法满足你的爱取这世界的心,你也没办法守好这个出世间法的戒行,就是说你两边都得不到啦,你两边都不是人啦。就是说呢,你的行为表现会像是凡夫,但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你说,这因地菩萨的本愿是不是很了不起?因为他让所有的众生乘载他这个般若船,甚至是超越我们现在二转法轮的般若船,直接成就了一切种智的大船,乘载的当时人道中一切的众生,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经典上的这个事情是佛说的,没有可怀疑的地方,佛就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呢不一定会发这样的宏愿,但至少有发无量众生誓愿度,所以你就按照你的路继续走,要相信佛道不可思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甘愿做菩萨(二十九)——甘愿行于菩萨道当你在发愿的时候,你那一种平静或是欢喜的心,是没有办法用其他的取代的,何况是你最后产生的决定的心,这一定会有你的决定心,你想要怎么样去成就你的菩萨道。就像是我们忏悔的人,会说永不复作,可是还是会一直作,可是你愿意这样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终于那个不良的劣行,它会减低它的势力,如果你还能作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用功的入门方法虚云大师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一)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也少不了他。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法住世间有三阶段。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善见论云。由度女人出家。唯有五百岁。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还得千年。问。千年已。为都灭耶。答。不都灭。于千年中得三达智。复千年中得爱尽罗汉无三达智。复千年中得阿那含。复千年中得斯陀含。复千年中得须陀洹。总得一万年。初五千岁得道。后五千岁学而不得道。于一万岁后。一切经书文字灭尽。但现剃头袈裟法服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