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佛法太广大、太精妙、太深奥了,只好先针对久劫已修佛菩提道的根性胜妙的菩萨们说法;才会有对菩萨们宣说的《华严经》,从人间讲到天上,这就是五时中的第一时。这个华严时又叫作顿教,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一小段时间中,就把佛法的所有内涵概要地解说完毕--顿时说完全部佛法概要;这叫作顿说,就是很快速的一时间就把它讲完,显示佛法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五时中的第一 三摩地

2018-07-22

*佛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后,七日中不动不语时,其庄严报身于天法界说《华严经》,此第一时也。*七日后以应化身人间,觅憍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第一教也。*后说大乘般若空,以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着「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盘经&hel 三摩地

2018-07-22

      真信于佛法实相正法,必定于此第一义谛无有怀疑,更对菩萨集结此大乘经典无有怀疑,所以不是菩萨种性者,说也是白说!菩萨何必自作其解,以其无有愿于众生者,以佛陀尚且于第二转法轮说此密意,隐覆而说般若实相,此实相心既然非可新学菩萨可解,多说于集结大乘之事,亦无可救挽邪见众生!3.      竟然有人 三摩地

2018-07-22

」何况印顺法师根本不信受大乘佛法法义中最殊妙的核心:如来藏,对此他是绝对无法信受的,既然如此,到底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而言,是谁来集结这一大事因缘的最重要经典呢?这史料上虽不足以显示到底是如何编纂成大乘经典,如此除了上兜率天,请益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恐难决了!然如上所说,菩萨无有必要对此尚且不是三贤位的众生多说,以非当机故!虽如是,论述的记载大都说《 三摩地

2018-07-22

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中所说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然后在佛前发十无尽愿,就是进入初地,成为通达位的菩萨,这就是见道通达的菩萨摩诃萨。进入初地以后,菩萨要修十波罗蜜多。分证诸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直到十地满心,生起了智云,成为了受职菩萨。菩萨进入初住位到十地满心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一、正住的地方,说起来也不一定。该论说阎浮提(即人类所谓的地球)五百由旬(一由旬有说四十里,有说三十里)的下面,是饿鬼住的地方,由阎罗王统领,这是他们住得最集中的地方,叫做正住。善生优婆塞经里也这么说,经上说,五百由旬的下面,有阎罗王的鬼城,这个鬼城四周围有七万五千由旬。阎罗王带领鬼众住在里面。五道苦经里面说,饿鬼大多集中住在两座铁围山的中间,所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一节略说四圣谛释迦世尊证道后,在鹿野苑初转,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当时世尊为五比丘所说的法,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乃至于化道既圆将入涅槃时,又于遗教经中,三唱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问者,可以赶快发问,由此可以看出四圣谛在佛所说法中的重要性。所谓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瑜伽师地论》卷 三摩地

2018-07-22

学术界常见的论文多是第一种;佛教界常见的论著多是参考第一种观点而生的第二种;末学试图尽量客观的做到第三种。纵观各界对佛教历史的研究考证,其原始依据无外乎锡兰(斯里兰卡)文献、敦煌文献(大部分流失海外)、中文文献、少量印度文献、考古发现。其中敦煌文献和中文文献最为详尽,纪录的时间跨度广,涵盖领域多,毫无疑问是佛教史,乃至印度史研究的重要材料。求本溯源 三摩地

2018-07-22

针对这个部分,我提供了四个题目来跟大家探讨:第一个题目要先请问大家:你探究哲学以后有没有成果?有很多人会想要学佛,其实是因为探究哲学的关系;也许你们之中有人现在仍然在探究哲学,只不过听说有这么一个演讲,所以就来听听看。但是我现在要先问你:探究哲学许多年以后,有没有成果?而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哲学讨论的本质,目的是要探讨万有的根本──宇宙万有的根本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一定要在佛法中长养善根、熏习正知正见,最起码第一个要先断除三恶道的恶业,接下来才有往解脱的路上走。因为有情是有八个心识,所以他能够见闻觉知、思惟、分析、比较;当听闻到佛法正知正见以后能够思惟、分析、比较,原来这个生死之苦确实是这样子。自己能够从现量中来了解解脱是什么意涵,也能够从佛法正知正见中了解。这样子的过程,在这个见闻觉知、思惟、分析、比较 三摩地

2018-07-22

不知道这一世能不能修到这一步,因为我知道习气是如此的难调难服,也许在遇到境界时的第一反应还是人的反应,但我会提醒自己要做减法,要向菩萨学习,未来才能像菩萨一样真正的强大。(原标题:舍,一切舍!) 三摩地

2018-07-22

-----《真假邪说》第一章<佛的境界>正安居士 (原标题:什么样的人跟佛教有缘?)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各位观众或许会觉得说,这样吃饭真是太辛苦了!不过我们只是要藉这个例子来跟大家说明:什么叫作随缘呢?第一个,当我们在获取事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由某一个方式来判断现在的因缘成熟了,我们才能够说,才能够让自己能够说得出随缘这两个字。甚至我们可以说——我们甚至可以说,以这个例子如果推到极致来说的话,我们得要一切时、一切处都绝对不与任何一个众 三摩地

2018-07-22

「我」与「无我」是佛法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因为佛法在在处处都在讲「无我」,可是「无我」是不是究竟法呢?先来说明「我」这个题目,「我」可以分成二大类:第一类是佛所破斥的「我」--世俗的我一般人在小的时候,多半会以为身体就是我。譬如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回家向爸爸妈妈告状说:某某人打我。这就是以身体为我的例子。渐渐长大以后,看见有人会因为年老、疾病,或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心经》主要的宗旨就是在谈心,不能离开心而谈《心经》,不能外于心而谈蕴处界及诸法等;离开一切有情真心而谈蕴处界及诸法等,那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又《心经》中心主旨就是心,可是祂还包括了祂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以及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何?所以说,《心经》所谈的面向有三个:第一个、是心,也是《心经》最主要的宗旨,亦称为空性心。祂从本以来 三摩地

2018-07-22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企业家算是有钱人吧,可有报导说中国企业家的平均寿命低于普通人十岁;十多年前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认识一位刘老板,他是北京一家大型别墅区玫瑰园的投资人,一时烦恼想不开吃安眠药自杀,第一次被发现抢救及时没死成,但他就是一心一意想死,所以没多久又一次吃安眠药,结果这次遂了他的心愿,这事发生在十多年前,他当时的身价已经上亿;还有人会说;我常年卧病在床,所 三摩地

2018-07-22

佛子若能证验种智,证验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深入现观诸法无我,双观诸法空相及空性实相,发起一切种智之少分智慧,名为道种智;斯则名为初地菩萨,非二乘愚人及凡夫异生所知,亦非明心见性而不学种智之禅宗祖师所知;唯有证悟如来藏后,随真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者,方能发起道种智而入初地,方知初地道种智之智慧。-----平实导师《楞伽经 三摩地

2018-07-22

只要多看导师之著作,不断听闻善知识每周讲解之第一义经典(现正开讲《维摩诘经》,超赞!)久而久之就愈觉亲切与熟悉了。佛法本来就在讲每个人自己如来藏的世界,是众生本有而且具足的,只是因无明而不能证知,所以不断向外攀缘、追逐,就像一位亿万富翁,忘记自己拥有万贯家财,却像乞丐般向外乞讨。如来藏就像明镜映现种种影相,众生无始劫来就活在自己的如来藏所映现的六尘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透过这样的思惟,你就发现,最好的第一时间的处理是先不要说话,然后静待这些因缘;除非你已经对这事情很清楚了,即使是如此也不需要对于一个情绪失控,或是说喜欢拨弄一些是非的人,来说种种的如理的话,因为他也可能不会接受。所以众生有千差万种根器的差别,我们在待人接物上就是要知道,你要知道有些人的心性,他就是不调柔,你跟他说东,他就可能来说西,他也可能没有 三摩地

2018-07-22

对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界,能取与所取就是能了别的我与我所了别的六尘,知道都是虚妄的,这是佛教四加行的世间第一,必须要有这个世间第一大智慧才能破除无明。这就是二乘法的出离观,才能出离生死。缘于名与色故而有六入,由于有七识心的名与五色根的色,则有色入、声入等六入;由有六入故,则有触;由有触故,则有受;由有受故,便有爱贪;由有爱贪故,便有取;缘于取支故,便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