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本心于大乘经典,因为其有开悟人所共知的体性,所以称为第八识。所以错悟的人,不能明白真心的体性,也不修学,如何会通大道。经典上,佛陀亲口说:1.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法身。2.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3.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各种沙门教派虽然在哲学思想、主张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反对婆罗门教奉行的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天启、(由婆罗门祭司主持的)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种姓至上。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是属于沙门运动中的一支。对于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而言,新兴的佛教是作为异端出现的。三、释迦牟尼创教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他是古印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的经典同一般宗教的经典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地方,那就是佛经是准许怀疑、研究的;而外教的经典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辩驳,否则就是冒渎神。佛曾经教导们说: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一件可疑的事是应该起疑的。佛认为一个人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所左右;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佛教更伟大的思想还不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根据佛陀所说法,如来藏创造了我们的身根,而非是意识,因此小乘经典《阿含经》开宗明义便说,「根」「尘」相触而生「识」,所以「意识」还要「意根」去「触到」了「法尘」,它才能够出生。它哪里是真心呢?而且再说,佛陀说法,不是只有说真心,也不是只有说意识心,而是通通说,这也代表了佛法中对于真心和妄心的区别之处,是很明确的,所以小乘者可以「灰身灭智」,就是在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您听闻了现代大师们所说的法以后,您心里先要有一个底子,您至少要能了知什么是正法?能了知大师们的说法是否言不及义?听了大师们说法以后,要用经典来比对、加以检查,要有正确知见来认识清楚大师们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断我执?有没有明心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不要盲目的崇拜名师而被人牵着走。因为名师往往不是明师,因为证悟如来藏的实义菩萨,古来一向都是少数。盲目崇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常怀恭敬惭愧之心。另外佛陀也提到孝顺父母与供佛的功德是一样大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第2之上〉: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先看一个经典的佛教故事。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我们看到佛陀在经典里面就有说到,在世间里面,最有福德的人就是转轮圣王,就是国王,特别是金轮王,他可以管辖四大洲,他的福德是最为广大的,可是金轮圣王对于他的七宝,他能够永远去拥有它吗?佛陀也曾经说过,祂以前也经常作转轮圣王。在《长阿含经》里面就有一段,描述以前佛陀过去世祂的本生的情形。经典里面说:【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马、宝车(chē)、金轮、宫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常怀恭敬惭愧之心。另外佛陀也提到孝顺父母与供佛的功德是一样大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第2之上〉: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说明如何教养子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经典中所说有情要互为父女需要哪些条件呢?《瑜伽师地论》卷1云:又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调适而复值时,二父母和合俱起爱染,三健达缚正现在前。复无三种障碍,谓产处过患所作,种子过患所作,宿业过患所作。这段意思是说:中阴身要入母胎时,必须要有三个条件,也就是母亲正好在排卵期,这个时候父母两个人都动了情欲进事,而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不肯承认觉知心为假,不肯承认昭昭灵灵的心为假我,并以此为天体运行,让人愈看愈模糊,於是乎朱熹不同意陆象山了,王阳明自以为得孟子真传(其实孟子也没有悟啊),然後他们宋明理学家这些人的悟又各各不同,但问题是实相只有一种啊,绝非像这些洙泗门徒一样众说纷纭的,也因此看的自由主义者如胡适,李敖等接竿而起,痛批这是玄学,还无端的把禅宗也扯进去,其实新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夫妻相处之道与邪淫的苦患另外,对于夫妻间相处之道,经典中也有不少记载;像《佛说善生子经》这样记载: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故事虽然并非出自佛教经典,而为后人编纂。但也折射出了一些佛教看待爱情的因缘观。像这样在爱情的伤痛中,久病难愈的故事,我们又何曾少见。到底我们为什么会有爱情,为什么有的静美如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幸福美满,有的让人撕心裂肺,如命债一般叫人窒息呢?以佛法来看,爱情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于欲为不净,世尊在许多经典当中都有开示。例如在《杂宝藏经》当中有提到,佛陀如何度化贪欲很重的难陀比丘成为阿罗汉的故事。话说难陀比丘出家之后,因为心中仍然贪爱出家前的妻子孙陀利的美貌,而没有办法精进地修学;所以佛陀就用神通力把他带到忉利天,让他看到正在等待他生天的天女,各个天女的美貌都远远超过他的妻子;所以难陀就放下了对孙陀利的贪著,开始努力精勤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现见《阿含经》中的记载、大乘经典中的记载,许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一样实证禅定,一样发起神通,发起四无量心。2.从出世间法的实证来说,佛教是平等而没有男女差别的。我们先从禅定的实证来说,一般众生要成就出世间法的实证,只要能够如法如理的教导实践,同样未来实证佛法中的出世间法内容一样也是平等;并不会因为有男女的差别相,而有不平等的情形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作为在家学佛的居士来讲,如何才是夫妻相处之道呢?对于夫妻间相处之道,经典中也有不少记载;像《佛说善生子经》这样记载: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看看在经典中它是怎么说的。《杂阿含经》卷37: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有一种自通之法,也就是说同理心;我们不喜欢被人家杀,那同样别人也不喜欢被杀啊!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北郁单曰的人,其实也可能犯有娠(怀孕时的性行为)、非道(口交和肛交)的邪淫,经典说北郁单曰没有邪淫的现象,显然是指他们所有人都没有婚姻关系与系属,所以就没有重大的邪淫罪可言。《优婆塞戒经》卷6又说:“如是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这是依南瞻部州的人类环境来判别轻重的标准。以目前的法律而言,奸淫未成年人是犯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同时,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说在婚姻生活中,以慈心故随顺利益身边的亲眷、再成就自己,以此来摄受众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纵使在夫妻之间,也是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即尽量随顺对方为优先考量。婚姻是锻鍊人格与摄受众生的绝佳场域,因为要跟另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过着一场场的贴身肉搏战,除此还有他背后的一大堆亲人,再来又是小孩接着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