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接著我们来看看经典中的开示,《楞严经》卷8: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婬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经典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主要依据《楞严经》、巴利文经典和大正藏第十四卷的《佛说摩登女经》之记录整理而成。阿难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由此可见阿难少年英俊,相貌庄严。而阿难陀的年轻貌美,也引起了很多麻烦。据《楞严经》第一卷记载,有次举行会后,佛陀带领许多接受波斯匿王的供养,阿难没跟上,于是就单独到舍卫城街上乞食。走了很久来到一个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解深密经》中已说般若经是有上有容之法,其意思是般若经之上还有更深妙、内容更广的经,是故《解深密经》说般若经相对于第三转法轮经典,是不究竟之法。因此,如果能受持读诵三转法轮方广诸经,才是依止最甚深经、最了义经,才是真正能够对治现行之断除,乃至能断除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随眠。又真能持诵般若经,主要的还是在于触证经中所讲的「非心心、无心相心、金刚心、无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到底哪一阶位的菩萨才能称为摩诃萨呢?这在经典中会因时、因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譬如说,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就是菩萨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开悟明心不退的菩萨,就叫做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要入地了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前面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大菩萨们修三十二相业,每一相都要以百福德来围绕,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一一相。也就是说,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觉无知的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心?所以方广经典都是如是说的:如果要把祂当作是六识心,就会陷于一种困境。就是说,这样的大修行者所说的就是不如法,就是等于是相似佛法,而不是真实佛法,说出来这个心好像煞有介事,就说这一念介尔之心就是法界,这一念心就是法界等等,听起来好像也没错,可是实际上呢,这骨子里却都是错的,因为这个人以为的一念心实际上就是六识心。他们如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成佛有三个很重要的法需要成就,那就是增上慧学、增上心学、增上戒学;我们不断的在教导,也不断的在写,在讲《优婆塞戒经》时也常常带进来讲,特别是在增上班教导《瑜伽师地论》;以前还讲《成唯识论》、《解深密经》,还讲别的经典,譬如《楞伽经》,都属于增上慧学;只有增上慧学成就,才能成就一切种智,才可能成佛,所以一切种智是成佛的必要条件。剩下两个成佛条件是属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像经典中记载著:释迦牟尼佛曾受一位叫阿耆达国王的邀请,到他的国家去结夏安居,却遭到灾荒,五谷稻米都歉收,价格非常昂贵;阿耆达王又受了天魔的迷惑,在王宫里耽著五欲不见宾客;使得佛陀及五百弟子到了他的国家却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在毘兰邑城外面大树下结夏,持续三个月都是由贩卖马匹的马贩供养,以马吃的麦为食物。当时弟子就觉得疑惑,世尊是人天至尊,早已经是人天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以上弥勒菩萨的开示,我们可以看出饿鬼道有情的日子并不好过,不管是外障鬼、内障鬼或者是无障鬼,都常与饥渴相应,求诸饮食而不可得,若有少分得者,也都是人趣有情极可厌恚之生熟臭秽啊!根据经典的记载,四天下都有鬼的存在,有威德的鬼住在山谷、空中和海边,都有宫殿可住,果报过人。譬如: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中也有大威德鬼,与诸天众守门防逻,导从给使,乃至忉利天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在经典中开示说:虽然同样是造作恶业,但是随着造作时起心动念以及对象的不同,而成就所造罪业的果报轻重,以及现生、来生或后世受报的差别,也就有果报、时间定与不定的差别。因此佛陀说:随着造业所得的果报,以及受报时间的不同,大略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果报及受报时间都已决定,不可转;第二种、是果报及受报时间皆不定;第三种、是果报决定,但受报时间不定;第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经典中也有记载,就是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的教唆,自立为王后,便将父亲频婆娑罗王,幽禁在王宫地窖中,并削去了频婆娑罗王的脚底,让他不能走路,并且不给他饮食,要让他饿死在地牢中。这时频婆娑罗王的夫人,也就是阿阇世王的母亲韦提希,每天将身体沐浴清净,将和著酥蜜的面粉涂在身上,又在身上配戴的璎珞中装著葡萄果汁,然后进去地牢中探望频婆娑罗王,隐密地让频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悭心的人,必须逐渐透过修学布施之行,而远离悭贪之心;因此在经典里面的开示说:“檀施为刀,破悭吝贼。”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透过布施之行,可以让心量逐渐增广,增长菩萨性。婆提长者因为悭贪的关系,无法继续累积福德,到了这一世,把福报全部兑现之后,就没有余福能带到未来世,没有福德能够出生在人、天之中。因此在这个故事里面,世尊与波斯匿王有一段对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举古时的例子及现在的例子来说好了!古时安世高是一位经典的翻译者,也是三藏法师;安世高的故事很多人听过,他的翻译任务完成了,因为知道过去世的因果,所以他要把那个因了掉,要把果提早报完,所以去找一个与他前世有缘的人,故意去他家投宿,到了半夜里就对那个人说:“你几十年前在什么地方的旷野,拿刀杀了一个人。”那个人听到这话,吓死了,安世高就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五、过去世常求正义经典、读诵不倦,求真善知识,闻说能解,能佐贤圣正见之行为因,得今生具足无碍辩心要总持之果。十六、过去世常念佛,常供养如来形像、赞叹诸佛,常愿生所闻佛国,常乐微妙佛陀正智,亦劝他人念佛求生净土为因,得今生于佛国莲花化生,常不离佛之果。十七、今生于师处证得而不信受,弃师叛道,否定为因,得来世地狱纯苦报身之果。十八、过去世已发护持正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普通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经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过书籍的转述,他人的灌输这种途径得来。但这些见解鲜有真正依据佛法经典而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因果是怎么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推测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那么,关于因果运行的模式,为了避免走进迷信的误区,我们还需要了解因果的几个特点:1、因果是自作自受的《诸法集要经》诸愚夫异生由因缘和合流转三界中皆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见到瑞相的内容,或者定中、梦中、念佛中听到佛菩萨的开示,它的内容统统要与三乘菩提的经典圣教吻合;如果与三乘菩提所开示的内涵违背而不合的话,那就是妄想幻境,根本不是瑞相。一定要吻合三乘菩提经典的开示内容,这样才是有帮助的瑞相显现。这个部分大家要特别小心。第二个常见到示现瑞相的目的,乃是要劝请发起菩提心为主,也是增大信力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建了很多的寺庙,又印了很多的经典来弘扬佛法,也度了很多的僧人——那个时候呢很多人受到鼓励都出家,他就觉得自己的功德很大,非常的自傲。所以见到了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他想跟祖师夸示,想要别人来赞叹他,所以他就问达摩祖师:朕作皇帝以来,建了很多寺庙,印了很多经典,度了很多人出家,这样子我有多少功德呢?他想向达摩祖师表示自己是非常有功德的,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正的菩萨,虽然有时候也会来跟你说法,但却是很难遇见,假使真的有哪一尊佛菩萨来跟你说法,你应该要仔细听祂们所说的法,然后把你的见地拿出来,加以印证检查,如果有一丝一毫的错误,就要马上把它丢掉,你就知道那一定是假冒的佛菩萨,因为真正的佛菩萨所说,一定都可以和三乘经典互相印证。如果有这样的正知见,我们就不会轻易的被诸魔鬼神所迷惑和扰乱了。各位菩萨,总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在经典里面就经常这样子的比喻:就譬如像薪火一样、像木头、像木炭,原来第一根木炭的火在燃烧的时候,这个火是属于这个木炭的火,当这一根木炭的火快燃掉的时候,我们再拿另外一根木炭引着这个火继续地燃烧。请问这个火是第一根木炭的还是第二根木炭的?第一根木炭的火跟第二根木炭的火有没有一样?很显然第二根木炭的火是由第一根木炭的火所引燃的,所以第一根木炭的火,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在经典里面上有如此如是说,这个在经典说: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此的话,那这样子的话,就会违犯这样子的过失。也就是说佛子应该要恭敬大乘的经书,还有戒律的律典还有论典。大乘的经律论是非常庄严的,必须要受持读诵大乘经律,而且亦应悉书持,不但要能够书写、受持,而且以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