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个故事一开始便显示了菩萨尽财布施的精神,如同在《瑜伽师地论》卷39中的开示:【云何菩萨自性施?谓诸菩萨于自身财,无所顾惜,能施一切所应施物,无贪俱生思,及因此所发能施一切无罪施物,身语二业安住律仪、阿笈摩见、定有果见,随所希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施。】大略的意思是说,菩萨因为已经具备菩萨性的关系,因此能随顺于众生之所需而行布施,并且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知其皆无自性。然后能观察诸法,缘生无性。了知诸法无我,皆唯心所现。断分别我法二执,入初地。入初地已后,于诸地相诸地义。次第随顺观察,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云何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大意是:这是终教菩萨所修禅定。即之前始教菩萨于法相上分别人法二无我,渐断渐证(此人法二无我即是妄念,因为以二无我对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梦自性故。如梦执着故。如梦性离故。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如梦无差别故。如梦想分别故。如梦觉时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如梦忍。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是要让自己更加解脱与有智慧,更加安乐!除了修福德也要修智慧,而心性的福德就是因为有修定力降伏五盖,或是转依如来藏的无我清净自性,或是用二乘解脱道的修法让心性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无我。而大乘的修法就是开悟明心并且转依如来藏。《瑜伽师地论》卷51:「缘真如境胜道方能转依故。」(CBETA,T30,no.1579,p.581,c10-11)以下关于转依如来藏的法语都是平实导师的在书中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入楞伽经》佛性品【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佛说不增不减经》于未来世有谤于我法轮身披于袈裟说有无诸法说无真如我惟是虚妄说作比丘学者不应共和合是人立有无堕于二朋党破坏诸佛法彼不住我法——《入楞伽经》卷十说无真我者谤法着有无比丘应羯磨摈弃不共语说真我炽然犹如劫火起烧无我稠林离诸外道过&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所谓眼见佛性,须是菩萨种性的人才能看得见,;而且得要以父母所生眼,亲眼看见才算数;并不是找到了如来藏,看到了如来藏有使人成佛的自性,就算是见性了。因为眼见佛性以后,是要在山河大地上,可以看见自己的佛性;而明心以后,却无法在山河大地上,看见自己的如来藏。因此,禅宗实证有三关之别:第一个破初参证真如,亲证如来藏;第二个破重关眼见佛性;另外还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法可以讲,可是禅法的自性本然空寂、禅法的自性本来就没有来去,本来就不可说,已经用语言文字说出来的,那就是禅法,不是禅法的自性。在还没有悟之前,有个开悟可以追求;等到悟了以后,才知道悟的这个法也是本来空寂。悟之前需要学禅法,悟了以后才知道禅法的自性也是空寂。禅不是悟,禅是真如,悟只是触证真如时的一个现象。禅与悟虽然是真实的存在,它不是建立,也不是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云: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金刚三昧经》云: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本无有得不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自性唯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行舟,不劳自力而至矣。(禅净双修,以净为归,在北宋后期佛教界已成为时代之潮流。)9、清献公赵抃居士,任殿中侍御史,为人耿介,不避权贵,京城里的人都称他为铁面御史。赵抃居士平生不治资业,不近声色,乐善好施,恤贫救人不可胜计。四十余岁开始栖心佛教。经常亲近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读诸林菩萨偈子的时候,至即心自性一句时,猛然省悟道:法离文字,宁可讲乎?于是便当即离开讲肆,行脚诸方,参礼禅德。后来,浮山禅师建议他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之公案。义青禅师于是认真地将这一公案参了三年。一日,浮山禅师问他:汝记得话头么?试举看。义青禅师正要开口答话,浮山禅师一把掩住他的嘴。义青禅师当即豁然开悟,便礼拜。义青禅师悟道后,继续在浮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我所见诸有情,没烦恼秽流长夜,知彼烦恼为客尘;自性清净方便说,令证清净如来智。复次,善男子!譬如贫穷丈夫,宅内地中有大伏藏,纵广正等一俱卢舍,满中盛金,其金下深七丈大量;以地覆故,其大金藏曾不有言语彼丈夫:‘丈夫!我在于此,名大伏藏。’彼贫丈夫心怀穷匮,愁忧苦恼,日夜思惟,于上往来,都不知觉,不闻不见彼大伏藏在于地中。如是,如是!善男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由于行者在念佛当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真心——也就是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了知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性清净而有染污;祂随时随地在护念著我们,只是行者未悟之前不知、不证而已!由于菩萨亲证自心如来的缘故,而如法修行,将自身染污的种子加以汰换清净,乃至究竟清净得以成就佛道。(原标题:什么是念佛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所说的念佛法门,其实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法门;是佛愍念末法众生福薄,特别开辟念佛法门,让众生能够借著念佛来摄心,最后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一行三昧境界;然后依著自己所证的一行三昧,转依自性清净心而修行,最后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得以佛菩提而成佛。(原标题:念佛一定要听闻般若波罗蜜才能一行三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了知这个道理之后,又会进一步地去开始探究,开始体究,终有一天一念相应,他就看见了佛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见自性弥陀。亲见自性弥陀之后,这个时候是空也是有,是有也是空。那么从此之后念佛,才叫作实相念佛,这就是真正而的念佛三昧,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并且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所说的念佛三昧。不落空、有两边,是有也是空,从此念佛才叫作实相念佛,那这就是真正而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便到大寮找那位负责砍木柴的自性师,把刚才的情景告诉他,他很惊讶地说:『我砍了三大捆木柴,自己扛了一捆回大寮,还留下两大捆在茅蓬西面的路边;因为太重了,我连一捆也扛不起来,老和尚怎么有那么大的力气,两大捆一起提起呢!』后来我帮他把那一捆扛起一秤,一捆就有二百多斤重。所以老和尚的气力是没法测量的。他老人家在云门事件中,骨头被打断了好几处。在56至58年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空性的意思则是说,如来藏有真实自性,不是想像法。真实自性的意思是说,祂能出生蕴处界等万法,使得蕴处界具有缘起(藉缘而生起诸法)以及性空(所生诸法其性无常故空)的现象,祂这个自性就叫作空性。对空义有了真实理解以后,就懂得如何隐覆密意说法;而这个空性的真义要怎么懂得呢?要靠实证。实证的方法则以禅宗的方法最快,以禅宗的公案参究最快悟入。可是有很多人不喜欢 | admin 2018-07-23 |
![]() |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 | admin 2018-07-23 |
![]() |
当菩萨行者证悟明心,找到了第八识如来藏之后,也就实证了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因此他也就不需要像二乘人一样灰身泯智而入无余涅槃。所以说,大乘菩萨在三界生死轮回中,就能亲见这如来藏的涅槃实际,并且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于生死轮回中自利利他、利乐众生而永无穷尽,这就是所谓的生死即涅槃。玄奘菩萨西天取经的结果,以著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智慧,参酌著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祖知道这是神秀写的偈子,就找了神秀来,告诉他说:你作这个偈,显示你还没有见到本性,只到了门外,但还没有进入到佛法的殿堂内,像你这样的见解,想找到无上菩提,是了不可得的!所谓无上菩提,必须要在言下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个本心是真实而如如、本不生灭的,如果能找到这个出生万法的本心,则一真一切真,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而无有凝滞;如果能找到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一切众生的阿赖耶识,皆是平等平等,都是无形无相无所住,都是自性清净心;不因为您造善造恶,而能够去染污他或是说让他洁净,这个绝对的胜义清净心,是一切众生有情本来具足的。依这一点我们说,佛教才是真正最平等的宗教,而佛教也依于它的杀盗淫妄酒,它对一切有情,也都是要有平等的一个对待的道理,绝对不会无故去伤害众生的性命。我们最后再引用《佛藏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