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行善后,来世是不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佛法若是依一般的区分,可以分为五乘,也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跟菩萨乘。假如只是行一般的人天善法,将来的善果就只能生于欲界天或者是人间。除非说这一个人,他另外有禅定的证量,舍报之后就有资格可以生到无色界天或是色界天;所以禅定它也是一种善法,因为能为此世、他世顺益的缘故。假如说一般人所说的行善,指的是像修 三摩地

2018-07-20

而且这个发菩提心,是依于第二个部分的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就是说,乃至也应该要受菩萨戒,或者是声闻戒。而欲修净业的过程的这个具足众戒,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要亲证菩提果,尤其指的是佛菩提果。二者,因为分证了佛菩提果才发现明白,原来自己也有这个菩提心,这才是世尊所为我们说发菩提心的进一步意涵,所以才能够进一步信于因果;因为明白了世、出世间万法,无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通过这种情况就可以知道,佛陀并不是要大家放弃目前生活上的受用以及享受,而是要避免在这个过程中,犯上许多贪著的、污秽的、乃至于不合乎世间法律的,不合乎世间道德的,甚至说是不合乎世间的比丘、比丘尼、或是在家所受的五戒,或是在家出家所共同受的菩萨戒,就是要从这些标准去看。但是,佛陀广开的这个教门,并没有说,你在完全没有持戒清净的状况下就不能够往生极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经典上还有记载,有的时候乃是妙觉菩萨在兜率天宫,将要下生来人间示现成佛的时候,会先示现八种瑞相;那也有的经典记载说,这个当来下生的妙觉菩萨,他在于处胎中满足十月将要出生的时候,会示现了三十二种瑞相。所以示现瑞相的情形是非常多种的。也就是说,佛陀八相成道的时候都有示现种种的瑞相,乃至说法的时候也有。八相成道的时候,从兜率陀天退下而下生人间,或者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求生极乐的大心菩萨们,应当要深入了解当中的内容差别,才可以透过此世闻熏的殊胜因缘而于此世努力精进的念佛,以修行的善根功德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期望能求生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我们上一节课程的进度乃是讲到体究念佛所应该具备的资粮,这个与上品上生以及上品中生有关,因此我们今天的课程先从上品上生来说。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个,我们就知道:在上品中生的这个阶段,它主要是在摄受大乘种性的大心菩萨这些念佛人。虽然他不用证悟实相而转依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也受持、持守证悟大乘方等经典这些功德,他不需要这个部分,也就是说,他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那这样的菩萨,可是他需要其他的条件,虽然他不必受持方等经典,不必证悟实相而转依,可是他却要有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进入到了上品下生的部分,上品下生的菩萨他的条件又比上品中生的菩萨简单了一些:他不必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他也不必深解第一义谛的旨趣。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受持方等经典,不需要证悟实相、亲见自性弥陀,也不需要深解,只要了解部分的第一义谛的旨趣;他不像上品中生菩萨要在知见上闻熏具足,他这个上品下生的菩萨,并不需要具足,可 三摩地

2018-07-20

接下去我们来讲一下中品生的菩萨,我们进入到中品来说。我们念一下中品生的菩萨,佛在经典上怎么说呢:【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再看中品中生的菩萨是怎么说的:【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再来看中品下生的菩萨:【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所以我们知道中品下生的菩萨乃是这个众生,他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接下来,再进入下品生的菩萨,我们来看一下怎么说:【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毁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这个下品生的菩萨,下品上生的菩萨乃是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看下品中生的菩萨在经典怎么说:【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看下品下生的菩萨是怎么说。经典是这样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给大家看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是这样写的: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举心动念,最主要讲这个罪的部分,最主要的来源都是在举心动念。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仔细看看的话,我们的身口意——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在造作什么事情,口就是我们嘴巴在说什 三摩地

2018-07-20

1、enis6699菩萨问:因为一天之中总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作些简单的事情时忆佛可以一直提起,但如果作些较复杂、须动头脑、须专心的事情时,就没办法全时都能提住了,可能只有刚开始时提住一段时间,或想起时再忆起而已。如果一整天都是如些做这些复杂的事时,则可能就把忆佛的念头给忘了!jade99菩萨答:这种过程是正常的,请勿一直放在心上而自障圣道。俗话说得好:独学而无 三摩地

2018-07-20

请问:拜佛与共修有何关系?是不是在回向时祈求佛菩萨?还有,如何修福德?具体应做些什么?(二)忆念佛的念,应当放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放在头部,可以较快增加功夫?有人说放在能觉知的心上?有人说不要固定在任何地方?到底应当放在哪里才能不会容易丢失?如果放在心中,是不是要总想那个地方?把念定在那里?(三)无相忆念拜佛时,我常常忍不住,睁开眼看墙上的钟表时间, 三摩地

2018-07-20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息恶品,为什么要讲息恶呢?就是我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我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因缘,让我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有一些恶 三摩地

2018-07-20

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地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 三摩地

2018-07-20

当我们抵达台北讲堂时,看到许多义工菩萨已经在大楼下等待了,义工菩萨们个个笑容可掬,亲切的引领大家进入讲堂,让我们觉得无尽的温暖。这是第一次来台北讲堂,第一次近距离面见平实导师,心中雀跃不已。归依典礼庄严而肃穆,当我从平实导师的手中接到纪念佛像时,平实导师慈悲的向我说恭喜,心中非常感动而兴奋,深觉自己十分幸运,能有机缘修学了义,从今天起我就是正式的三 三摩地

2018-07-20

菩萨六度中,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