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4)也就是说,无相观是依真实心如来藏的诸法实相来施设的,因为真心无形无色,又能出生万法,也能在与万法和合的运作当中,显示出真如实相无为之性;所以说,修学无相观是非常殊胜的!一般打坐或是数息的修行方式,都是在尽量远离外尘境界的静中修行方式,而等下了座回到世间境界生活工作的时候呢?大多就使不上力了!而念佛人在口中念佛名号或者心中 | admin 2020-06-08 |
|
| 所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其实在讲的是如来藏;所以,如果你没有证如来藏,你就办不到说可以达到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以这一段话主要在讲如来藏的体性。如来藏的体性是无所住,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你的觉知心才能转依如来藏,因为觉知心是如来藏的一部分;当你转依以后,你就可以说我觉知心无所住行于布施,这样的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菩萨第一步要做什么?学大 | admin 2020-06-08 |
|
|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这一句经文中所说的菩萨心无挂碍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菩萨经由证得这个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所以他能现证解脱果与佛菩提。当菩萨证得解脱果的时候,他就不怕生死轮回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经亲证了。当他证得佛菩提的时候,他就不害怕堕入断见、常见,不怕堕入断灭边,也不怕像常见外道那样轮回;因为这 | admin 2020-06-08 |
|
| 经文的颂偈是这样子讲的:【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以我们把这里称为四种法要。这四种法要颇类似于—可以相比拟—我们经常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维就是一张网,四周四方、上下左右的一个粗的绳子,有这样一个粗绳—主要的绳子—来提振这中 | admin 2020-06-08 |
|
| 经文的颂偈是这样子讲的:【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以我们把这里称为四种法要。这四种法要颇类似于—可以相比拟—我们经常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维就是一张网,四周四方、上下左右的一个粗的绳子,有这样一个粗绳—主要的绳子—来提振这中 | admin 2020-06-08 |
|
| 修十善业时应有的作意:「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 | admin 2020-06-08 |
|
| 修十善业时应有的作意:「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 | admin 2020-06-08 |
|
| 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声闻戒者唯人类之诸根具足者方可受之;菩萨戒则异,根 | admin 2020-06-08 |
|
| 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无想定、灭尽定为主,衍生之无量三昧为辅。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 | admin 2020-06-08 |
|
| 理忏就是实相忏悔,也就是说一个证悟的菩萨行者,他可以实践实相忏悔,以自己转依真如体性的方式来忏悔过去的罪业。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说,什么叫作实相忏悔?简单的说,实相忏悔就是一个真实证悟法界实相心的人,他亲证了法界实相心而得到真实的转依;因为他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得以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进而可以转依于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法性,这样忏悔而实践实相 | admin 2020-06-08 |
|
| 我们举《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来为大家解说,经中这么讲:佛子!我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无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无不入者。(《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在经中告诉我们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的无量功德,指得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及十地、等觉、妙觉这六入法门,菩萨一定要依次第这样来进入修学,也就是这个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没有说他不必修学这六种而能够成 | admin 2020-06-08 |
|
|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的是十一种色法,必须依于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法和合运作才能现起;如果离开这两个法,就没有十一种色法可以现前。然而这十一种色法在三界中现前,因此并不能说无;但是这十一种法却没有不变坏的自性,都是念念变异终归坏灭之法;由此可知,一切色法唯是心王、心所二者所现之影像,如果离开心王与心所,就没有一切法可得。-----《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 | admin 2020-06-08 |
|
| 在《成唯识论》卷六中,弥勒菩萨说:唯善心俱,名善心所。(《成唯识论》卷六)意思是说,唯独与善心俱起的心所,才能叫作善心所。信等十一个善法,函盖了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它的自体远离一切秽恶,而聚集一切功德。大致来说,这信等善十一法,可以说都是修行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观念。总合来说,信、精进、轻安、不放逸等四个法,可以使人建立起正确、乐观、勤奋的价值观;而行舍 | admin 2020-06-08 |
|
| 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 | admin 2020-06-08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讲:【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臃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善受师长、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臃满相。】菩萨因为善于接受父母们的敕命,也同样善受师长与善友的教敕,无量世如法奉行之后,就能得到身臃满相;因为你能够接受他们的教敕去做正确的事情,身体就健康,一世一世的改变成好的种子,成佛之后当然就获得身臃满相。接下来又说:〖得是相已 | admin 2020-06-08 |
|
| 接着下一段经文又怎么说呢?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千叶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以为本原名为卢舍那佛。这一段也更清楚地告诉我们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南阎浮提,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部分,这样的 | admin 2020-06-08 |
|
| 欢迎各位菩萨,真正有兴趣的菩萨,可以请《宗通与说通》这一本书来仔细阅读。这个大乘光明三昧指的是进入了初地之后,要能够真正通达大乘的修道的过程跟内容的话,是应该要求诸佛的加持;而诸佛的加持可以令入地的菩萨,能够获得大乘照明三昧,能够对于后面的修道——十地的修道,能够有很大的进步。这个是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也就是《楞伽经》里面,有这样的一 | admin 2020-06-08 |
|
| 从四生以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来说,就函盖了三界中一切的有情;因此,当菩萨度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有情时,就是度化三界中的一切有情了。菩萨证悟后已经知道说:无余涅盘中其实是没有十八界存在的,只剩下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单独存在。菩萨要这样去度众生入无余涅盘来灭度他们,这个才是在「度众生」的事相上应该了解的真实义;佛说的 | admin 2020-06-08 |
|
|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 admin 2020-06-08 |
|
| 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