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应无厌苦、乐求涅盘……此段经文中已明说,如果没有如来藏,一切法悉不能建立,也没有贪染喜乐及乐求涅盘的境界出现;乃至一切外道们正在诽谤如来藏只是假名施设而非实有的时候,当他们正在诽谤如来藏是外道神我、梵我的时候,他们自身中的如来藏心,却仍然继续作为他们的不解脱智诸有为法的依持与建立,使他们可以有蕴处界及不解脱智,来诽谤 | admin 2020-06-08 |
|
蕴处界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之自性:无有一法不依缘生,无有一法不随缘散而坏,其性非真实有,是故归空,故说蕴处界及所生一切法莫非以缘起性空为自性;此诸二乘法者依于应化身佛之自相而说与众圣弟子,众圣弟子闻已亲证,即入自相;以此自相现观一切有情,即人共相。如是,一切法自性之自共相,全部是应化身佛所说,并非法身佛所说法。然应身佛于四大部《阿含经 | admin 2020-06-08 |
|
蕴处界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之自性:无有一法不依缘生,无有一法不随缘散而坏,其性非真实有,是故归空,故说蕴处界及所生一切法莫非以缘起性空为自性;此诸二乘法者依于应化身佛之自相而说与众圣弟子,众圣弟子闻已亲证,即入自相;以此自相现观一切有情,即人共相。如是,一切法自性之自共相,全部是应化身佛所说,并非法身佛所说法。然应身佛于四大部《阿含经 | admin 2020-06-08 |
|
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菩萨如是亲证、现前领受,即证初地无生法忍,起初地道种智而入初地,此亦自宗通,名为圣种性菩萨。复次初地菩萨亲随善知识修学,深解菩萨十无尽愿,了知诸地之对治及断愚,勤修布施波罗蜜,勇发十无尽愿,誓愿弘传 | admin 2020-06-08 |
|
以上我们大致了解三三昧的定义跟目的之后,我们先来看二乘法中的三三昧:第一个就是二乘法中的空三昧,也就是说,这一些蕴处界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都是缘生性空,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终将毁坏,所以说其性是空;或者在这些有为生灭法中,我们是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坏的我,所以说是空。也就是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没有不坏的自性,这个就是空三昧的法义。我们来看在《大智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三三昧)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大乘法中的这三种三昧:第一个空三昧,这个空三昧就是说,菩萨除了观察蕴处界诸法,空无真实体性之外,也能够观察诸法的根源----空性心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心虽然有真实的体性,但是空无形色、空无蕴处界法的心行、空无对于三界法的执着,所以又称为空性。菩萨能够分辨蕴处界法的缘生性空,以及相对于这个如来藏,祂是空性、是不生不灭的, | admin 2020-06-08 |
|
以上我们大致了解三三昧的定义跟目的之后,我们先来看二乘法中的三三昧:第一个就是二乘法中的空三昧,也就是说,这一些蕴处界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都是缘生性空,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终将毁坏,所以说其性是空;或者在这些有为生灭法中,我们是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坏的我,所以说是空。也就是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没有不坏的自性,这个就是空三昧的法义。我们来看在《大智 | admin 2020-06-08 |
|
他们认为意识为不生灭之心,落入常见;以缘起性空之名相概念为实有法,认此概念为永生不灭,又落入无常生灭之法;因为缘起性空的慨念与法相是缘起法,不是本来自有的,是学佛以后才生于心中之法,是依于蕴处界而有之缘起性空。他们认意识为真,意识却是断灭之法,死亡就没了。而且活着的期间:出生到死之过程中,每晚断灭,所以又具足断见。这是密教里的黄教宗喀巴等人的应成派 | admin 2020-06-08 |
|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世俗谛所观之蕴处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的世俗谛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都从如来藏中生起;如来藏为缘起法之体,就没有蕴处界等法;若无蕴处界等法,即没有世俗谛之二乘菩提等万法缘灭真实正理,所以说世俗谛是依于蕴处界而有,蕴处界则依如来藏而有,故说一切法即如来藏。且说世俗谛之二乘菩提,以大乘胜义谛为理体,然而如来藏即是阿赖耶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二辑)》〈弟子品〉第三凡是真正的佛法,一定会先教你认清楚五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的内涵;然后再教你现前观察自我的虚妄,一定会说明蕴处界我虚妄的道理,然后教导你亲自证实自我为什么是虚妄的。如果你弄不清楚,他一定会为你解说,然后教你自己再去观察:要从行住坐卧当中现前观察五阴自我真的虚妄,不是只在外我所上面去消融自我。 | admin 2020-06-08 |
|
而蕴处界的缘起性空,纵使具足观行而证得罗汉果了,所观行的对象都只是生灭性的蕴处界;既是生灭法的缘起性空,不属于蕴处界根源的本住法,所以仍然只是虚相法,不是实相法,因此无法证得实相,当然就不会有般若智慧。断尽所知障的人,是经由亲证如来藏而证得法界的实相,然后一步一步进修,次第而进,总共历经了五十二个阶位,最后才能成佛。这个过程是要断尽所知障的,也是要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佛不是这么说的,佛说蕴处界性空唯名的时候,祂有说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第八识,祂有说无余涅槃的实际、涅槃的本际,祂有说真如,有说如来藏,祂有宣说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的识,祂有说名色缘(意)识、(意)识缘行、行缘无明,无明依(第八)识而有,推究到此,齐(第八)识而还,不能超过此(第八)识,所以十二因缘支不会有推之无穷无尽的过失(编案:欲知如是内 | admin 2020-06-08 |
|
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所需之知见,皆是四加行也。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 | admin 2020-06-08 |
|
同样的,这个部分乃是要以转依如来藏的体性为主,才能无私、无惧的摧邪显正,救护一切学人远离蕴处界我等众生相;如来藏犹如金刚一般,所以十回向位又叫做十金刚,也要具体的表现出金刚心的修道前方便;唯有如此金刚性,才能堪任未来入地荷担如来家业的大任!因为初地入地心乃是见道圆满位,又名通达位,也同时进入修道位;在进入修道位之前,必须具足十回向位金刚心的道种性资 | admin 2020-06-08 |
|
此七住位菩萨所证的无我观,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却又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具有无我性的;由这个实相心,再来返观五蕴、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前比较观察 | admin 2020-06-08 |
|
![]() |
因为大乘法的主体就是第八识,而第八识如果不存在,轮回就不存在;因为蕴处界没有一个生灭法能够储存业种。那我们就回到这一个论点,我们就纯粹主要引用四阿含来证成阿罗汉不是佛,来证成四阿含初转法轮所说的,只是来帮助我们断除这个分段生死,所谓的断烦恼障证人无我,甚至严格来讲只是人无我的一少分,还没有资格讲说人无我的全部。因为阿罗汉也好、辟支佛也好,这些小乘声 | admin 2020-03-21 |
![]() |
所以愿意灭除五阴十八界的全部自己,不让阴界入任何一法的自己继续存在,于是不再出生种种有漏的心行,对于蕴处界每一法都没有贪染执着,就是对自我的贪爱与执着全部灭尽了,不想让自己再有未来世的蕴处界出生于三界中,死时有把握可以做到,这就如同截断多罗树头一般,不再有对自己贪爱执着的心行出现了,这就是解脱。但这一段经文特别强调的是意识,意识是最难断除的,因为意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要想证如来藏,最先要作的就是要先断我见,这个次第就是要去观察,蕴处界的一切法的虚妄,而且要一个一个的去细观,不能漏掉任何一蕴当中的各种法,也不能够漏掉一处、一界里面的法。我们在讲蕴处界,它只是一个总和的名称,而是要看这里面的法。例如五蕴,五蕴当中有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但是每个蕴当中会有许多的法,这些法都必须要一一地去细观。如果有漏掉其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这六界的功能,才能有我们的蕴处界等法出生与运作,才能生活在人间,有一切生命的身心行为活动。这个道理,弥勒菩萨有这样的开示:【又有六法,是诸色根及所依处,随其所应之所依止,无有障碍,引导赡养,于彼彼生自在而转,谓四大种、空界、识界。】(《瑜伽师地论》卷14)这是解脱道修观行中,包含身念处观的四念处观的中心法义。有些修解脱道的人虽知以四念处观行来实证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这个事相存在的缘故?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是被什么系缚着?从什么地方看见了蕴处界真实有我?诸比丘!因此而使得众生被无明所遮盖,宝爱系缚着头,而被牵着长途远道往来奔走,不断地轮回、生死流转不停,都不知道生死的本际。诸比丘向佛禀白说:世尊是佛法的根本,佛法之眼、佛法所依。善哉!世尊!唯愿世尊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