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二乘的无生忍,就是现前如实的观察我的五蕴是无常空,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是无常空;或者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入胎识为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为缘,才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蕴处界既然是缘起缘灭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其性本空。然后要缘于一切诸法灭尽,就是要用苦集灭道来灭掉自己的蕴处界,让自己不受后有,永远不再 | admin 2020-02-20 |
![]() |
而声闻菩提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他亲自观行验证,内心已经有决定性而不可动摇;因为证实蕴处界都空,终将灭去,而无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证得空三昧。但是他信受佛语,相信自己有一个不生灭的本心,因此可以不堕入断灭空;也证得蕴处界都是缘起之法,是生灭性的,没有一定不坏的法相,只有暂时而有、幻起幻灭的法相,因此而证得无相三昧。 | admin 2020-02-20 |
![]() |
在“是戒非波罗蜜”这个阶段,都要依靠佛所制定的戒相来持戒,因为这时候都还在蕴处界身心境界中,尚无法真正转依;因此需要遵循依蕴处界身心而施设的戒法。 第二种“是波罗蜜非是戒者,所谓檀波罗蜜”,这是没有受过戒,但已经到彼岸了。这在《阿含经》中很多,往往某一个外道来见佛,因为佛的身相庄严,或因为佛的金色光明,他见了欢喜,佛就说:&l | admin 2020-02-20 |
![]() |
以上我们大致了解三三昧的定义跟目的之后,我们先来看二乘法中的三三昧:第一个就是二乘法中的“空三昧”,也就是说,这一些蕴处界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都是缘生性空,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终将毁坏,所以说其性是空;或者在这些有为生灭法中,我们是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坏的我,所以说是空。也就是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没有不坏的自性,这个就是“空三昧&rd | admin 2020-02-20 |
![]() |
而证悟的菩萨因为已经断我见的关系,知道蕴处界都是虚妄之生灭法,并且已经可以转依如来藏了;因此,各种境界对于他的影响力就比较低。虽然如此,一些往世的因缘现起时,有时候对他也是会有很明显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境界时能够作到一触即止,也是很重要的。 这里面主要在开示惭、愧,与不放逸这几个善心所法。惭与愧属于五位百法、善十一心所法的其中两个,也是七圣财其中 | admin 2020-02-20 |
![]() |
前面两种方式虽然都是摄护诸根的方法,但是在修学路上还是要再配合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正知见来修学,也就是要了解种种六尘我所境界,都是因缘所现、是生灭之体性,不仅无法长久拥有,而且如果执着它,便会有种种的过失及引生痛苦;因此从道理上去了解观察验证,并且配合蕴处界诸法中无有真实我,只有自心如来藏才是不生不灭的真实我等知见来修学,将来行者就有机会能够断我见而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如果阿罗汉不回心大乘,在舍报入无余涅槃之后,已经灭尽十八界了,因此也没有意识心这个自我可以入无余涅槃,连领受这个究竟寂灭境界的意识心都已经灭尽了;因此说,事实上也没有到达彼岸,因为蕴处界自我已经灭尽,只剩下如来藏心而已;如来藏无形无色,离一切觉观亦无思量,不复出现于三界中,永无一切三界之苦,因此把如来藏所处的这种境界,称为无余涅槃。有时候,我们 | admin 2020-02-20 |
![]() |
前一集已说明凡夫与二乘人的差异,那就是凡夫不知道自我的虚妄,也不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为外境所迷惑,因而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二乘人知道自我的虚妄,也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而愿意灭尽之。其中声闻相信佛语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以及缘觉自己推究而了知有一个齐识而还、不 | admin 2020-02-20 |
![]() |
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烦恼,称为起烦恼,乃是不明白蕴处界我虚妄,而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蕴处界“我”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见、我执与我所执,又称为根本烦恼。无始无明所知障的烦恼,则是上烦恼,乃是菩萨在般若见道通达,进入修道位后,为了想要往上修学,成就究竟佛菩提果,想要证入佛地之前,所应该要断的烦恼;上烦恼的数量犹如恒河沙,所以又称为过恒沙数 | admin 2020-02-20 |
![]() |
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烦恼,称为起烦恼,乃是不明白蕴处界我虚妄,而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蕴处界我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见、我执与我所执,又称为根本烦恼。无始无明所知障的烦恼,则是上烦恼,乃是菩萨在般若见道通达,进入修道位后,为了想要往上修学,成就究竟佛菩提果,想要证入佛地之前,所应该要断的烦恼;上烦恼的数量犹如恒河沙,所以又称为过恒沙数上烦恼。如果不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您想要断除我见,首先必须先亲近真善知识,听闻熏习正确的佛法知见,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内涵能如实了知,并且能够如实观行蕴处界我生起之次第,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对识阴的如实了知,能否如实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正是修行的关键;离开识阴,特别是意识觉知心,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修行,我见与我执的断与不断,关键也是意识。人们如果有世间智慧,而能分辨是非,不想和诸 | admin 2020-02-20 |
![]() |
如来藏本来真实自有,所显现于外的蕴处界分别是他空,不是真实的自我;也就是依本体如来藏而说为真实自我,五蕴等一切现象都是缘起性空,这就是觉囊派所弘传的他空见中观,完全符合大乘佛法的真实义。觉囊派于两位祖师笃补巴以及多罗那他时期,在西藏曾经盛极一时,可惜后来被达赖五世利用势力彻底消灭。......《大庄严论经》卷6开示说:世尊唯说三归,不说四归。(《大庄严论 | admin 2020-02-20 |
![]() |
缘起性空其实是在说,这个蕴处界诸法它本身是缘起性空,但是,缘起性空的蕴处界诸法,它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所以,这样子讲说一切法空的人,就是以教来诠理;但是以教来诠理,他又理昧,也就是说他昧于理的真理;所以这边说理或昧则迷其所入,因为你不明真正的这样子的理趣的时候,一定会迷失你所趣入的方向。所以这边说故宗通而说不通,理虽精而不显。所以,宗通而说不通的话 | admin 2020-02-20 |
![]() |
而缘觉是观察因缘法,知道在因缘法当中还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真实的存在,并不是虚幻飘渺不存在,所以缘觉肯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之后而进入无余涅槃。进入无余涅槃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有这个本识独存于极寂静的境界当中。又譬如,佛在初转法轮也谈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这个我,也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都是指同一个心,只是用不同的名字来说明而已。又譬如, | admin 2020-02-20 |
![]() |
而大乘菩提的内涵,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这个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来函盖蕴处界空相;另一部分则是到了第三转法轮时,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同时也是如来藏系经典的内涵,这是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证悟菩萨悟后进修的成佛之法。修学第二转法轮的般若诸经,可以使已经破参明心的七住位菩萨进 | admin 2020-02-20 |
![]() |
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烦恼,称为起烦恼,乃是不明白蕴处界我虚妄,而执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蕴处界我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见、我执与我所执,又称为根本烦恼。无始无明所知障的烦恼,则是上烦恼,乃是菩萨在般若见道通达,进入修道位后,为了想要往上修学,成就究竟佛菩提果,想要证入佛地之前,所应该要断的烦恼;上烦恼的数量犹如恒河沙,所以又称为过恒沙数上烦恼。如果不 | admin 2020-02-19 |
![]() |
佛法的本身是很清净、很单纯的,它刚开始入门的时候,就是要从我们身体、我们自己的行住坐卧里面,要从我们的蕴处界里面去观行,然后破除对我相的执著,接下来再进一步寻求开悟明心,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如果谈到菩萨的忍陀罗尼这件事情的话,因为弥勒菩萨讲到的是安住于法的实相,所以对于一切还没有开悟的菩萨们来讲,您是不会知道如何安住于法的实相;但是在您 | admin 2020-02-19 |
![]() |
菩萨由于在第二信位时的真信明了,使蕴处界不能为碍,而对佛法有了念根,在经历多时的修行以后转生了念力;因此可以使他在闻受佛法以后,产生忆持不忘的功德。这是菩萨在发起五根之后,继续修行转变为五力的过程;从此以后世世都会与佛法结缘,而继续往前迈进。菩萨在经过布施、持戒、忍辱的修行过程以后,能够安忍于如来藏妙法,已经成就了信力、精进力和念力,而成为修行住的 | admin 2020-02-19 |
![]() |
而在家的菩萨也有应当要受持的律仪,譬如说随顺世间良善的礼仪、应对、穿着等等,或者如一般所说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再者,受持了五戒以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也一样是律仪,更何况是又受了菩萨戒呢!受持律仪的一分目的,是为了要降伏或粗、或细的烦恼,作为来世能够进一步现观蕴处界虚妄的一个因缘。试着想想看,若是心心念念都在五欲 | admin 2020-02-19 |
![]() |
第八识不但真实存在、而且真实,是出生、显现一切善恶有漏、有为法或无记法,乃至无为法的根源;由于心体自性清净的缘故,对所生蕴处界诸法都不动其心,如此在一切法中显现出第八识真实又如如的体性;由于如来藏有这个真实如如的体性,而且又是无记性的心,所以如来藏能够依着业种实现有情的种种果报没有错谬。另一方面,如来藏执持有情无始劫来所造作的善、恶、无记法等种子,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