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業用差別不應道理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最初生起不應道理。有明了性不應道理。有種子性不應道理。業用差別不應道理。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處無心定不應道理。命終時識不應道理。1、何故若無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應道理。由五因故。何等為五。謂阿賴耶識先世所造業行為因。眼等轉識於現 | admin 2018-07-22 |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六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有依行品第四之二善男子!汝观如是刹帝利等无量有情,亲近如是破戒恶行非法器僧,退失一切所有善法,乃至当堕无间地狱,是故欲得上妙生天涅槃乐者,皆应亲近承事供养胜道沙门,谘禀听闻三乘要法,或求示道、命道沙门,若无如是三道沙门,当于污道沙门中求,虽复戒坏而有正见,具足意乐及加行者,应往亲近承事供养谘禀听闻三乘要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单译经·第0430部央掘魔罗经四卷刘宋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央掘魔罗经卷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及四部众无量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毗舍遮负多伽那阿磋罗檀那婆王。日月天子阿修罗及诸罗刹。护世主四天王魔天等俱。尔时世尊。广说妙法度脱众生。名曰执剑大方广经。初中后善。究竟显示善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感叹末法时代,学佛者多研究佛法,多在经典上求知,而忽视了戒规之重要,每每犯戒而不自知,故不能具足定力、智慧,纵研究千经万典、贯通三藏,也是知皮毛而已,难以深入、圆融!至于提取证声闻果乃至佛菩提果就更遥远难及了。本书略谈了目前居士常用到的一些礼仪,其实都是以饶益众生为根本而展开的,其中包括五戒、十善乃至部分菩萨戒在日常身、口、意中的具体显现,摄属律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十二年当中这一段时间,佛说《阿含经》《法句经》等等,主要说的是二乘的教法,说四圣谛,说十二因缘,又叫作藏教——三藏之敎,也就是初转法轮。这一些最早的经典,主要阐述的内容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世尊在这一段时间,尽可能的让所有的弟子都能够快速地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然后就能够进修二、三、四果,最后能够成就阿罗汉。经过世尊刻意安排的说法引导之后 | admin 2018-07-22 |
![]() |
既生之后,须发皓白,厌恶五欲,不乐居家,年垂八十舍家染衣,往就尊者佛陀密多,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勤修苦行,精进勇猛,未曾以胁至地而卧,绵历三岁,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三明智,时人敬仰,即号为“胁比丘”。而后世人则尊称为:禅宗西天第十祖),已证得阿罗汉果。长老“胁”有鉴于当时诸 | admin 2018-07-22 |
![]() |
佛所说的一大藏教,未尝不以心为宗也,也就是说,佛所说的三藏一切教法,都是以这个心为宗,从这个心所出生的;三藏的一切教法,从声闻解脱道一直到佛菩提道所说的这些教法,全部都是以这个心为宗,所以全部从这个心所开显出来的,这个心也就是历代祖师所悟的这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心。也就是,一切宗派种种法门的修行,如果能够悟得这个自心如来藏,这个法门就是禅宗之法;因为悟 | admin 2018-07-22 |
![]() |
这个是在吉藏法师在他的论述里面谈到,无得的思想、无得的这个观念,应该就是佛三藏十二部经的最主要的义理在。并且从无得的思想再加上三论的文字内涵,吉藏法师也认为说,三论的论述只破邪,不会像其他的宗派一样,破邪了之后,又尝试要建立自己的宗派;所以吉藏法师认为,实际上只有三论宗这个宗派是真正符合佛的精神,破除一切的执着,破除一切的名相,而不自己再建立宗派。 | admin 2018-07-22 |
![]() |
”而正觉同修会重印的《维摩诘所说经》正是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所译。他所译岀的《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等大乘论典,不仅奠定了“东土正法”的基础,在中国大乘教内广为流传,亦深入民间,历千年而不衰。本电子报前几期已分别介绍了自公元世纪初开始,大约五百年间,在古印度的土地上,马鸣、龙树、无 | admin 2018-07-22 |
![]() |
略举一二如左:印顺法师误会三论宗般若空性义为一切法空,认同智光论师以后已经偏差之后期空宗论典﹙主要为应成派中观见﹚,更抱怨玄奘三藏法师不予翻译:「后期佛教的空宗论典,是我们所欠缺的,但不是没有翻译的机会,这不得不要怪玄奘师资了!」﹙《华雨集--四》之《法海探珍》八七页﹚又云:「后起的空宗,是藏文佛学的骄傲!不但论典多,派别多,且受了时代的影响,所以还 | admin 2018-07-22 |
![]() |
那至于说《大日经》里面揭示的道理,是不是真的就有超出了其他经典——我们说三藏经典所描述的这些功德境界呢?只要你认真去看的话,您就会发现:一点也没有!因为《大日经》所描述的,纯粹都是意识的境界而已;这个意识的境界在我们正规的经典里面,还都是第一波就应该要断除的事情。接下来我们继续从《大日经》再来往前追溯。那正因为《大日经》里面有提到所谓的《 | admin 2018-07-22 |
![]() |
并且这个部分到后来的,比方说智顗法师在判教的时候,是把“阿含时”的内容以“三藏教”来称唿。所谓的三藏教就是经、律、论三藏,并且“经”这个部分特指的就是《阿含部》的经典,所以叫作三藏教;阿含时就是以三藏教作为教法的内容。接下来呢,阿含时之后接下来就是“方等时”。智顗法师认为说,阿含时之后接下来接着就是方等时,这 | admin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再来看看“三藏教”藏教的部分。我们在这个部分完全同意智顗大师的看法,三藏教确实就是经、律、论,并且这个经的部分指的是阿含的部分;它是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也就是主要教化的对象就是二乘人,并且是以解脱道作为内涵;它的经文里面所揭示的像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个都是所谓藏教的内涵。但是,我们要稍微进一步去看,我们说《阿含经》的解脱义 | admin 2018-07-22 |
![]() |
二者阿含时:二十一日宣说华严已,至鹿野苑度五比丘;由此地起始,以十二年时间,说三藏教四阿含诸经。于四阿含中,隐覆密意而说大乘,所偏显者为二乘菩提之解脱果,诱引畏生死苦之小根者入于佛法。三者方等时:于阿含后,八年宣说楞伽、胜鬘、金光明、思益、维摩、楞严等经,宣示藏通别圆四教。四者般若时:以二十二年宣说大般若经,开示别教圆教及通教,通会一切法为大乘法, | admin 2018-07-22 |
![]() |
陈文帝时,真谛三藏来华译出《阿毘达磨俱舍论》。唐时玄奘大师初抵天竺,亦曾习此宗法;归唐后重译《阿毘达磨俱舍论》,成为后来中国俱舍宗所依论典。依此宗所依论典,应判此宗属于三藏教,乃小乘法;不能弘明四阿含中大乘密意故,以涅盘修证为指归故。此宗所修为四谛八正及十二因缘法,所证为有余依及无余依涅盘,解脱果唯具此二,不具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及无住处涅盘;唯证二乘 | admin 2018-07-22 |
![]() |
如果从三藏教也就是小乘教来说,他们都已经不再算入凡、愚之数中;可是如果从大乘别教来讲,只修解脱道的通教菩萨和阿罗汉们,虽然已经不是凡夫了,却都仍然是愚人,因为仍然不知万法根源的法界实相如来藏为何物。至于大乘别教中亲证如来藏而未通达,就是还没有进入初地的菩萨,依通教及三藏教来说,也都是圣人,因为亲证如来藏的时候三缚结都断了,至少是声闻初果圣人;然而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于二十一日宣说华严之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从这时候开始,以十二年的时间,说三藏教四阿含诸经。所谓的三藏教,以四阿含为经藏,以毘尼为律藏,以阿毘昙为论藏,名为三藏教;而四阿含则是指,《长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和《杂阿含》。这四阿含已经总述了三乘佛法。《长阿含》以四谛、八正、十二因缘法等二乘法为主,兼破六十二种外道见。《中阿含》与《长阿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许多法师成功带回佛经,而太多的僧人甚至还没到印度,就病死、累死在求法的途中……唐朝义净三藏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末法时代的我们请到经书太容易了,这是我们的福报。我们应该虔诚恭敬、礼拜供养、奉诵经典,不要让它束之高阁。否则,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故事的内容是叙述唐朝的高僧唐三藏骑着龙马,带着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悟净到西方去取经,沿途遭遇种种危险,最后终于取得佛经回到中国。那《西游记》和我们要谈的八识心王又有什么关联呢?我们今天就是要把《西游记》中的人物,和八识心王的功能差别作一个譬喻。《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每一次遇到美丽的女人或是好吃的东西,他就会无法自拔地掉入陷阱中;他对于外境色、声、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