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平实导师自身不也正像玄奘菩萨一样以坚苦卓绝的坚定心志,绍继了大乘佛法的法脉绝学,着书立言标举唯识胜义,并以真如第一义谛在书中公开声明「接受法义辨正无遮大会」而摧伏邪外吗?因此,同修们进得讲堂来,一礼一拜之间无非是认同平实导师所弘扬,直承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师开演的真心如来藏正法,并祈能求明心见性实证佛法,乃至未来于兜率天上、龙华会上亲得礼觐弥勒菩萨 | admin 2018-07-23 |
![]() |
在这之前,真谛三藏法师别立第九识,他倡言第九识是第八识的所依,而且主张第九识纯然无为、没有作用;这些说法都是因为真谛三藏法师没有亲证第八识,所以不了解有情的第八识如来藏,其实祂本身就是究竟的心体。而如来的无垢识,也就是学人因地的时候第八识如来藏,这第八识如来藏本具有一切有为与无为功德,而不是只有清净无为而已;而且这清净无为性,正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所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摄大乘论》的内容非常精简,意旨又非常广大深远,导致论师们解释时各有歧异,本来在解释《十地经论》时,论师们对法界染净依止的根本,是第八识或是真如法性,已经有所争辩,后来又因为真谛三藏法师之翻译的缘故,使得这争议更形加剧。由于真谛三藏法师并没有亲证佛法的根本──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他误会了《摄大乘论》中所说的佛法根本,而自行把第八识本自清净无为的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法师本人口述,辩机笔录而成,详尽地记录了他十九年西行的历程,《三藏法师传》由玄奘法师的慧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法师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来了解真实的玄奘法师!下面这部《玄奘之路》的纪录片简要描述了玄奘法师的取经历程。虽然短短的一部纪录片并不能全面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玄奘菩萨不仅是僧人,还是内外兼修的大帅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法师)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疎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被尊为民族脊梁的玄奘大师。玄奘大师13岁时出家,21岁受大戒。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写到这里不禁想自己22岁的时候在干嘛)。那时虽然已经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亲菩萨最初是在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小乘三藏,因为立志改善有部教义,所以就前往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四年以后学成归国,就开始为大众讲解《毗婆沙论》,一天作一首偈,总共作了六百首偈,称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在印度又称为聪明论。世亲菩萨起初广造小乘论着,大肆宣扬小乘教义,并且主张大乘非佛说,不信大乘法。世亲菩萨的兄长无着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真实的佛法不是那三藏十二部经,它只是代表佛法。在大乘佛法中,真实的佛法是经、律、论里面所指示的真如佛性,那才是禅所讲的真实的佛法,叫做,叫做禅。如果在生活中去练习不受顺逆环境影响而产生爱憎之冲动,那是声闻人断烦恼的法门,或说那是菩萨声闻伏断烦恼的修行法门,那不是禅。那只是修禅之前所要做的前方便,不是禅,不是六祖这两句偈所说的佛法。禅不是色、声、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先发心,求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读三藏,尽通诸深义,更求诸经,都无得处。继而诣雪山中深远处之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大乘法)传法给他。他诵受爱乐,虽知实义,却未得通利。因此开始周游列国,搜集沙门的各种经纶,但是此间阎浮提中已遍求不得他真正所要的法,外道论师沙门宗义更皆被他摧伏了。于是他起了骄慢心,一日于静室中,自起一念言:世界法中津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段的修行也只存在于我们中华文化当中,从唐朝的玄奘法师,也就是一般人所叫的唐三藏法师,又例如像是到了宋朝克勤圆悟大师,乃至于在真的藏传佛教里面觉囊派当中,我们会很赫然地发现这些祖师们,虽然他们口中可能是操着不同的方言,但是同样的教法却在这些祖师悟后起修的教法当中是共同一体显现的。也就是説如同玄奘法师所説,大乘的修行人第一个目标是能够见道,也就是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过一段光辉万丈的锦绣年代,后来因为实证的人渐渐少了,没有功德受用以致各立门户、宗派林立,为了争夺世俗的名利而彼此对立、互相攻击,几乎耗尽了一切学人的向道心力与佛门资源,遗忘了大家所修习的法门同源于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大义,且三乘菩提的修行方法与证悟目标也明白显示于三藏经论中,本来是有目共睹、无可争议的事实,却长期被不善学的佛门大师所忽略、误解,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善知识是指过去现在诸佛、三藏十二部经、大乘菩萨僧。另须请阅善知识著作解说佛法之书籍,以了解根本佛法,譬如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四圣谛、七觉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十二因缘、因缘果报、缘起性空、三法印、四念处、四依等等,此皆属于基础佛法,身为佛子欲求参禅见道,应先了解基础佛法之道理。了解后再研读大乘了义经典,譬如《大般若经》、或其中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名为法宝。(三)剃发染衣,住于寺院自修度他之出家人,名为僧宝。二、出世三宝:(一)报化应身,随类应现,名为佛宝。(二)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名为法宝。(三)四向五果,十地菩萨,名为僧宝。有首偈云: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菩萨僧以在家者居多,遍及法界六道之中。在人间亦多示现在家相,不住于寺庙,不近佛而住。声闻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此,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这就是说,大乘的表现是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在《景德传灯录》有一则公案如是记载着:【时有西天大耳三藏(法师),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r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在《景德传灯录》有一则公案如是记载着:【时有西天大耳三藏(法师),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r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就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就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云:五根者: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亦尔。此五随名,即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缘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恶法,故名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二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阿僧祇品第三十〉(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中曾提及「阿僧祇」为124个大数中的第105个:「佛告心王菩萨言:一百洛叉〔洛叉为十万,为第1个数〕为一俱胝〔千万,1后面7个0,为第2个数〕;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1后面14个0,为第3个数〕;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1后面28个0,为第4个数〕;……僧祇僧祇为一趣;趣趣为一至;至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没有关系,你就按照如来的经教、如来的经律,然后乃至于菩萨的大论,将这个三学、经律论三藏,然后将这个戒、定、慧三学慢慢的熏习。因为经律论还是你所本,你必须要用知见----正确的知见----来作为基础,所以你必须要了解什么是变异行,而不是用嘴巴来说的。那变异行要观察什么?变异行要观察你现在周遭的。你如果不用弥勒菩萨的分法,你可以用自己的分法也可以,不过您应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