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你有选择自己道路以及未来业道的能力,他们没有啊!所以,你何必跟他们计较呢?他们现在享受一下世间法,是他们唯一的乐趣,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幸福啦,所以那你就不需要跟他们去争夺吧!因为他们的幸福就是他们不知道出世间法,你跟他们讲他们也听不懂,不相应,而且他们会讨厌,所以你跟他讲这个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体会说,你也不用去剥夺他人享乐的权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他可能一刹那就可以度过一劫,更像地狱业道过来的,出生于天界的天子们,一下子就从凡夫地成为十地菩萨,所以佛道不可思议!因此你如果是这样来看的话呢,你确实是可以建立众生的功德性。所谓建立众生的功德性是说,你是以众生的这个能够建立他自己本有、本具的功德,来作为考虑,他将来自悟之后,可能成就了,就一下子跑到我们的前面了,这样我们就算是替他建立不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森林里不会因为有棵神木,这样的大树存在以后,其他的树木就不生长了,这意思就是说,你发更多的愿更好,不会说因为你发了这个愿,那其他的愿就不用发了,你继续发你的愿,甚至旧愿,你要重发也可以,就是如果你发愿的话呢,你呢,对佛的允诺,是你对佛的允诺,对三宝的敬重,这会深刻地影响到你未来生的道业,因为你如来藏所执藏的都是这样的种子,所以你的业道就会改变,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真正的加行、真正的用功,是要调伏这些种种心,调伏这些种种的作意,这你调伏的越多,你的路就会越平坦,因为呢,你没有污染法,将来你的业道就不会呈现污染行,即使你要在这么样污浊的五浊恶世出生,你那业道的障碍就不会现前。不过,不会现前,不是叫你享受荣华富贵啦,那是因为你的愿力抵过你的业力,因此业道的障碍暂时不会现起,所以不要想太多了。只要你的菩提心不断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修行不是消极的等待果报的现行,而是应该透过修行的力量,努力实行十善业道,把所修之福徳与功德迴向冤亲债主,来转变我们过去生所造的恶因,化解我们和冤亲债主之间的牵缠和纠葛,使恶因恶果得以转变为善果净果,并且邀请冤亲债主能在未来无量生中成为同修道友,互相帮助直至成佛。因缘果报错综复杂,唯佛能具足了知然而,由于因缘果报错综复杂,不是一般凡愚所能了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因为贫穷的因缘导致常常作恶多端,所行皆是与十不善业道相应。如果有修行布施,那未来就会有很多财物,就不会因此做非法造恶之事。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有福而五尘充足,因此于此心中是无所乏短的缘故。总之因为悭吝心性而成为贫穷的果报,这样继续下去真的是很不好,因此我们要努力布施。——摘录自张善思居士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的一个大妄语,在经典里面说:妄语之罪,它不但是会害到自己,因为自己的迷骗众生,让众生因为一时的不察而跟着他,这些众生这一世会因为他而耗损了许多无益的时光;然后,他也因为自己的大妄语,让自己和众生都堕到了不好的业道之中。所以佛陀说我们应该要离开妄语的这个戒。如果离开妄语,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佛陀说:如果我们不作妄语,嘴巴所说的都是非常如实的语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因为贫穷的因缘导致常常作恶多端,所行皆是与十不善业道相应。如果有修行布施,那未来就会有很多财物,就不会因此做非法造恶之事。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有福而五尘充足,因此于此心中是无所乏短的缘故。总之因为悭吝心性而成为贫穷的果报,这样继续下去真的是很不好,因此我们要努力布施。所以,佛告诉我们贫穷有多少的苦、告诉我们贫穷的因,不是嫌贫爱富,而是因为我们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随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念又可以用六念来作说明,六念的前三个就是忆念三宝——念佛、念法以及念僧;除此之外,另外还要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要经常忆念着要布施、要持五戒、要修十善业道,并且应该要自我期勉:生生世世都不忘记修行成佛的大目标。这就是念心。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贪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是十善业道。在这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业道,来世受生于欲界天,获得欲界天之广大天身,成就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修禅定证量而成就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布施钱财济世救贫,来生得布施的果报,所以饶富资财、眷属和乐,培植修集这些善业是名福德。学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转轮圣王以十善业道来教化他的子民,广度众生皆行十善业道,令彼后世得以生天而受快乐的果报;如此世世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但这样的快乐也是无常的,将来还是得轮回受苦,菩萨因此而发大慈悲心,希望能实证佛法智慧,以常住不坏的涅槃乐来利益众生。然而三乘菩提的修证,不论是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执,或是佛菩提道的开悟明心、通达般若乃至入地后修学道种智、成就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安住施、戒波罗蜜多,作转轮王成就七宝,以法教化不以非法,安立有情于十善道,亦以财宝施诸贫乏。在中佛陀的意思是说,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从第一次发菩萨心开始到未得到不退转地(初地或八地)时,因为一直都行布施波罗蜜多与持戒波罗蜜多,所以这样的菩萨永远都不堕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在归命三宝、供养三宝之后,接下来应该要广结善缘,修三福净业,并且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道、行三种布施以及菩萨六度等等。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这一点,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六(业品第二十四之一)中有说明,佛陀云:善男子!是十业道各有三种:一从贪生、二从瞋生、三从痴生。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六(业品第二十四之一)中还殷重提醒众生: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所以,众生之所以成就罪业,都是以这十恶为根本;如果离开这十个恶业,就没有罪可说了。值得强调的是,在十恶业中,尤其应慎护口业!一方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贪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事十善业道。在这十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