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为什么是三归五戒同时受呢?因为就是四不坏净的缘故,因为如果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圣众,结果不知道有戒,不知道佛陀、还有佛陀所教的法、还有僧众都是遵守七圣戒,都是遵守十善业道,那这样的话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只是因为现在来到末法的时代,众生根基差了,所以变成三归戒跟五戒分开受。可是事实上三归五戒,其中这个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五个戒事实上是我们每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正法,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 | admin 2020-06-08 |
|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贪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是十善业道。在这十善业道中,每一种 | admin 2020-06-08 |
|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贪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是十善业道。在这十善业道中,每一种 | admin 2020-06-08 |
|
虽然明心见性的功德受用很大,但是开悟明心之七住菩萨及眼见佛性之十住菩萨,只能降伏三界中之烦恼粗重业道、降伏粗相续之果报;是故若菩萨真见道——证得心体阿赖耶识之后,尚未完全远离异生性者,乃是正常事也;因此悟后仍当以戒为归,谨慎守持。若不严持戒律、谨言慎行,不能特意留心,未能远离异生性之现行者,则难免因私心起瞋而谤善知识所弘,舍寿之后难免受生 | admin 2020-06-08 |
|
![]() |
html十善业行十善业道(上)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168.html行十善业道(下)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167.html十善业与业报因缘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884.html十善业与器世间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883.html十善业与五阴世间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882.html五时三教五时 | admin 2020-06-07 |
![]() |
在增劫时,因为有情懂得修学十善业道,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以及不贪、不瞋、不痴,能这样作,福德、寿量自然就会不断地增长。而到减劫时,是因为有情的心念转变,许多人沉溺于世间欲乐,不但无心修持善法,反而贪瞋痴这三毒心不断地增长,因此福德、寿量自然就逐渐减少,甚至因此引发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灾果报。而有如《俱舍论》中 | 三摩地 2020-04-12 |
![]() |
如果是无记业的身口意行,则不会影响正报,那就不会改变受报的业道。例如不害众生,也对众生没有做过增益的事情,就像每一个人的饮食谋生、技艺学习、睡眠休息、运动健身、行住坐卧、观察事物、呼吸、大小便利等等这些事,固然会影响此身的健康,还有这些无记业的习气种子仍然会流转到未来世,现行后也会影响未来世的世智辩聪,乃至他的个性,但都不会改变这个有情往生处所及所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这一段经文,就是在告诉我们,善业道与恶道的因果道理。这个在《优婆塞戒经》里面,它其实可让我们藉这个道理而可以了知众生,正在什么样的状况当中。也就是说,从他现在的状况就能够了解到他过去世的这样子的因果,因此我们这边所说的正报就是地狱。《优婆塞戒经》这边在讲的正报的这个正果,就是在指地狱。凡是身三业或口四业的这个重罪,都是以地狱为正报,除非是轻罪。 | admin 2020-02-21 |
![]() |
夫业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杀者、可杀俱死;是则不得根本业果;若作庄严、事竟不成,唯得方便,不得根本;作庄严已,便得杀者,得根本罪。如其杀已,不追成己,无无作罪。若杀者一念中死,可杀之者次后念死,杀者不得根本业罪。若遣使杀,使得作罪;口勅之者,得无作罪;若恶口杀,亦得作罪及无作罪。若其杀已,心善、无记,亦得作罪及无作罪。】(《优婆塞戒经》卷6)这一段经文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接着要来说明一下,十恶业道的报果还有余果。十恶业道的报果还有余果:如果是造作的十恶业道,那就一定会得到正报的业果,也会有余果。我们先说正报的果报,经中如是说:【是十恶业,决定当得地狱果报,或有饿鬼或有畜生。】(《优婆塞戒经》卷6)也就是说,如果是造作十恶业道,那就一定会得到地狱的果报,若是比较轻微的十恶业道,就会堕入饿鬼、畜生道中,就更与解脱及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说十恶业道中有轻有重,轻的偶然犯了,或对首忏、或对众忏、或是自责其心,都可以解决掉,都看它的轻重差别。但是如果犯了十重戒,佛前对众忏也没有用,这个是一定要下地狱的。只有什么时候免下地狱呢?只有在一个时候,就是每天佛前忏悔,忏悔到佛现身摩顶时、见好相的时候,戒罪才能够灭除,才不需要下地狱;但是还有性罪没有办法免除的,未来世仍然会有恶果回报到自己的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所依止的是平实导师所著的《优婆塞戒经讲记》,我们前面已经说明完了十恶业道的根本、方便、成已,还有十恶业道所谓的有作色还有无作色的这样子的差别。接着我们要来说,十恶业道的轻重差别,还有十恶业道的引生原因,还有十恶业道的报果跟余果。那我们现在看一下,十恶业道的轻重差别。《优婆塞戒经》说:【是十业道,有轻有重:若杀父母及辟支佛,偷三宝物,于所生母及罗 | admin 2020-02-21 |
![]() |
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戒律是非常重要的;戒如果有所缺犯的话,道业就很难成就,所以恶业道犯了以后,到底是有作色还是无作色?这个大家都要详细的了解,千万不要轻忽了。这个十恶业道有时候会得到有作色而没有无作色,有时候会得到有作色而同时得到无作色。有作跟无作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得到有作色不一定受果报的;得到无作色的人,未来一定要受果报。这个是什么样的道理呢?有作 | admin 2020-02-21 |
![]() |
……是十业道自作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作?】这里面主要在开示,有种种不同的众生,就有种种有情的身心差别;也就是有种种的五阴世间差别。因此依于十方三界众生之种种五阴身心,就能出生种种的法;不同的众生所出现的法有所不同,因此有其类别与界限的存在。譬如人天众生能够出生的法,与三恶道众生便有 | admin 2020-02-21 |
![]() |
不论是初业的菩萨,初业菩萨就是刚刚开始初始修学菩萨业道的这个菩萨,就是许多的事还不明了,佛陀也有劝勉应该要怎么做、怎么做;那他就了解了,原来应当来受持菩萨戒。所以就会连续地将其他四正勤三个部分,能够一起加以检讨。四正勤其他三个部分,就是还没有生起的恶念,就要遮住不生起;可是还没有生起的恶念等等、恶行等等,要遮住不生起,就是自己要能够知觉、能够觉察, | admin 2020-02-21 |
![]() |
有人刺手,则便命终;或有截足,而命全者;头则不尔,刺截俱死,若有作已得大罪者,是名业道。三业自得,七业自他;若无作者,亦无无作。】(《优婆塞戒经》卷6)这段经文是说,如果有人这么讲:过去的五阴已经灭了,下一分钟、下一刹那,或明天的五阴还没有出生,而现在这一刹那、这一分钟的五阴,也是念念生灭而不是常住的;既然没有一个真实的五阴可杀,那么到底是杀了什么 | admin 2020-02-21 |
![]() |
接着我们来说明一下,十恶业道各有三种出生的原因。十恶业道都有它三种出生的原因,从什么地方出生呢?经里面这么说:【善男子!是十业道各有三种:一从贪生、二从瞋生、三从痴生。】(《优婆塞戒经》卷6)这个意思就是说:十恶业道中的----业道各有三种引生的原因。哪三种呢?第一个是从贪引生,第二个是从瞋引生,第三个是从痴引生。也就是十恶业道都各有三种出生的原因,也 | admin 2020-02-21 |
![]() |
而意--觉知心--也有三个恶业道:第一个是贪,第二个是瞋,第三个是痴。也就是说,意行的部分一样有根本、方便、成已这三件事。我们先来看一下贪的根本、方便、成已这三事。《优婆塞戒经》卷6如是说:【于他财物生贪欲得,是名根本;发烦恼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财任意施与,欢喜受乐复向余说,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优婆塞戒经》卷6)对别人的财 | admin 2020-02-21 |
![]() |
首先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卷六中的开示:【若有风云为持大水、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故。】(《优婆塞戒经》卷六)在这里面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器世间之所以能够成就的道理。经文中所开示的风云,用现代的名词来说,讲的就是动能。因为有动能的关系,星球之间才能维持平衡,不会合并毁坏或飘散开来,这种动能就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