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身为菩萨是一世又一世修的,姑且不论说这些人将来可能跟我们的法缘,我们说即便是我们自己来说,在我们还没有入门修学佛法之前,我们不是跟一般的众生一模一样吗?今天怎么可以因为我们自己先走一步,先学佛法了之后,反过来对还没有学法的这些众生,他们所在你面前所展现的这些贪得无厌的心行,你就因此而生起憍慢看不起,乃至于生起了这个瞋心。所以像这一 | admin 2020-02-21 |
![]() |
更进一步来说,当众生无理辱骂我们时,我们冷眼旁观,看对方像不像是一个正在发狂的愚痴人呢?当他气得跳脚大声吆喝时,真的就跟疯子一样,你就当作正在看一个狂人表演狂戏,那你只是观众而已,岂不是可以置身事外吗?难道我们也要跟着愚痴人来表演愚痴相吗?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用互相对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会用理性的方式来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所以狂人在那边大声叫骂 | admin 2020-02-21 |
![]() |
乃至认为比别人有权势、有地位等等。因为确实是胜过别人,所以心中生起了慢心,甚至于有时候会开口说:我胜过他。这就叫作慢。第二种是过慢。过慢的过字是指过失,有过失的慢就叫作过慢。什么是有过失的慢呢?譬如说,前面那个人是没有过失的,因为他确实胜过别人,所以认为:我胜过他。虽然是慢心,但却是合乎事实的慢心,所以是没有过失的慢。过慢则是有过失的慢,譬如说他明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是,对于所应断的恶事,能够防制而令恶事不再生起,乃至能够永远断除;对于所应修的善事,能够引导而令善事更加增长广大。不放逸可以对治放逸,也可以因此而成就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常常有人会误解不放逸的意思,总以为:不放逸就是要一念不生,而且不管在做什么事都要不苟言笑。或者会以为:只要每天有空,就一定要打坐,这样才是不放逸。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不放逸,为什 | admin 2020-02-21 |
![]() |
色界天的三禅以下诸天,或者有身乐,或者有心乐,或者身心俱乐;那我们反观自己:有没有身乐?有没有心乐?乃至有没有身心俱乐呢?结果都没有,或者只是有其中的一小部分。然而菩萨既然要广度众生、要统领众生,当然也应该多多少少有些禅定的证量才行;否则当诸天来到人间,看到菩萨虽然智慧很胜妙,但是禅定功夫却远远不如他们时,他心里就会有些瞧不起你了,那你又如何摄受他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对于自己的不如法行为,心怀惭愧心,乃至菩萨都要以上位菩萨为学习目标,常怀惭愧虚心学习。这样对于自己的戒行,乃至种种修学的成就,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说,菩萨都是会自我反省,甚至于当别人有过失时,就检讨自己我有没有这个过失,能够随时反观自己而发挥有惭有愧的力量。但是对于新学菩萨来说,因为自己的力量还很有限,如果能够知道有些世间人,他们是有报得 | admin 2020-02-21 |
![]() |
什么是光明相呢?以实际的现象界来说,有夜间的星星、月亮,白天的太阳,乃至于火及明珠等,在现代则有电灯,能照亮夜间、白昼及窟宅等黑暗的地方,这是肉眼就可以看得到的光明,比较容易懂。另外还有不是肉眼所能看见的法光明,以菩萨法来说,法光明是指如来藏所显现之光明,以及诸菩萨们实证如来藏后所产生出来的般若智慧,地上菩萨无生法忍智慧,乃至佛地一切种妙智等等智慧 | admin 2020-02-21 |
![]() |
可见,不论有语言、有文字形相的持名念佛,或是无语言、文字形相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目的都是要让行人能制心一处,就是安住在佛菩萨名号,或想念佛菩萨的忆念中;然后精勤修习之后,就能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乃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定、忆佛定功夫;则不仅能去除掉举与散乱,也能去除昏沉。而这行门中佛菩萨名号以及对佛菩萨的忆念,正是对治昏沉黑暗相的 | admin 2020-02-21 |
![]() |
顺障法是随顺五盖而引生的种种障碍修道的心行法相,例如随顺贪欲盖就会生起耽着净妙境界的心行,随顺瞋恚盖就会生起瞋恚的心行,随顺昏沉睡眠盖心中就会生起黑暗相,随顺掉举恶作盖心中就会寻思家园美好、眷属美好乃至追忆往昔欢乐嘻笑等事,随顺疑盖就会生起无前世、无后世等三世因果的邪见分别。而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就是要从这些随顺五盖而引生的种种障碍修道的心行中出离,进 | admin 2020-02-21 |
![]() |
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8)也就是说,盖有覆盖的意思,说这五种烦恼盖就如同五棵大树,大树种子虽小,甚至让人看不见,但它的树体枝干却是非常庞大,会覆盖周围的其他小树,导致小树无法向上、向外发育成长,甚至被破坏而倒卧了,根本不可能开花结果。盖也有遮障的意思 | admin 2020-02-21 |
![]() |
又如世间人在下意识中----也就是意根自住的作意中----常常因为自我的存在,而有极微细的洋洋自得,这种心态是很难被人发觉的!不但世间人无法发觉,乃至修行人、哲学家也不知道这种慢的存在,甚至于三果人也很难发觉到这个我慢的存在,所以他无法成为四果人,无法取受现般涅槃,除非有人为他开导我慢的真正意涵。譬如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我思故我在,喜乐于自己存在,正是基于我见 | admin 2020-02-21 |
![]() |
那行苦呢就表示说,只要是有变动、有无常性的,它就是摄在行苦的范围;所以,您假如是认知到世间所有一切,不管是从好变坏,或者是从坏变好,乃至于当下所有一切你所觉知到的这些事情呢,它莫不是逐渐在变化的话,那么这个就是进入行苦的范围。为什么这些东西----行苦这个部分,如果是苦苦讲成苦的话呢,还能够说;那坏苦能够讲成苦也勉强说得过去,因为只要一个人,能够想得远 | admin 2020-02-21 |
![]() |
比方说,世间人的作法就是想办法去改变眼前他所不喜欢的境界,用尽各式各样的方式;乃至于说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用尽了一切的的手段,想办法把眼前的境界改成他所喜欢的境界,这就是世间人的作法。但是这种作法呢,显然并没有真正离开了这个苦,因为接下来的这个后世,还有无量的苦在等着他,所以这个不是根本解决苦的道理。那么再回头,如果是用改变境界这个方 | admin 2020-02-21 |
![]() |
佛在这里的比喻,其实就是让我们在找到如来藏以后,必须要净除如来藏里面所含藏的分段生死的业种,乃至于分段生死的烦恼习气种子,乃至于要分断无始无明的上烦恼,乃至于要分断所有的一切的变易生死的这一部分的烦恼。这一部分的种子,全部都是含藏在如来藏里面,经过我们菩萨五十二位阶的修行过程里面,从信位到住位,到七住位的时候明心,乃至于十住见性的时候,找到如来藏明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在我们还没有成圣成贤之前,我们都有很多的魔的成分;乃至成为贤位的菩萨之后,他成为魔的那个成分有逐渐在减少;可是要能够减少到发起圣性之后,才能够把心中的魔把它去除掉。如果还没有进入三贤位,乃至对于佛法都还不能信受,或是信受,可是他不能具足圆满十信位的信受的时候,他心中的魔就非常广大。我们怎么样来说明波旬为什么会堕落成为魔王?我们从《中阿含经》〈长 | admin 2020-02-21 |
![]() |
而追求五欲之乐,最低下的不外就是像外道们努力的修学双身法;这个其实不应该叫作修学,应该叫作沉溺在双身法之中,乃至还会去淫人妻女;这一些都已经不能容于法律跟天理。这些粗糙五欲之乐已经都这么难以舍离,当然更无法受用另外一种层次的世间乐,叫作禅定。乃至说能够证得禅定,却又贪着禅定的境界,那仍旧是被世间乐所束缚,而无法证得出世间乐或者是说世出世间的法,因为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平实导师就必须要一本书又一本书,再仔细地把它写出来,乃至于要指名道姓地说什么样的人他所说的法是错的,避免这些人继续误导众生!这样的一个手法虽然比较激烈一点,但是相对地悲心也是相当的重,所以本质上还是慈悲。因为如果不是悲慧,独自一个人以一个居士的身分,在整个佛教界与各大法师相对应为敌,那样的一个处境是多么的孤单!所以菩萨他很清楚自己是以救护众生回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如果能够值遇到一个纯善的善知识,对他能够谦恭求法,那这样不论是在世间法则上,乃至出世间的法则上,都能够得到无量的利益;而菩萨在行道的过程当中,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应该要求其圆满,而要值遇纯善的善知识。在佛道上,我们要怎么样去检视呢?在《大般涅槃经》当中,佛陀有开示,如果我们看到这位善知识,他所作的事情,是自己也作到了, | admin 2020-02-21 |
![]() |
就是面对深妙乃至闻所未闻法,依自己的智慧难以了知、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但却是诸法实相时,心不惊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动摇。因此,对于菩萨六度的第三度忍辱波罗蜜,经中也有只称为忍波罗蜜,或者称为安忍波罗蜜,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习成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所应学事之一。在经论中,忍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佛言:“善男子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不会贪名闻利养,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造大妄语业。接着求受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毁谤菩萨藏,不毁谤菩萨藏就是说不谤说“没有如来藏”,也不毁谤说“如来藏是假名”而说不是真实有,同时也不教导众生毁谤菩萨藏!因为毁谤菩萨藏是损害恼乱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损害恼乱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时也是损害恼乱佛的正法。同时菩萨按照佛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