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修行善法既来我家。云何令其不得饭食空钵而出。时金色王如是念已。敕语大臣左右内外诸曹百官及眷属等。而作是言。汝等一切皆当随喜。此我金色王最后布施。以此善根愿阎浮提一切人民。自今已后于当来世永断贫穷。时金色王如是愿已。持一食饭置辟支佛缘觉世尊所持钵中。如是置已授辟支佛缘觉世尊右手掌中。时辟支佛缘觉世尊法皆如是。以身示法非口言说。时辟支佛缘觉世尊。受金色 三摩地

2018-07-22

说到自已苦心创下的家业要破产,他很平静,也许是我修行得还不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说还要在立冬前给敬老院的老人送点棉衣,看到他黯然离去,我当时认为这一切该是划上一个凄美的句号呢。十几天后,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没想到一个著名的跨国公司看中了他的房子,一下子租出去十几套,并且预付了一年的房租,这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但我相信一定是他的善心感动了天地,冥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施主如果能像前面所说的有智慧的人这样来观察,像佛陀所说的这样来布施,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位施主能够具足修行布施波罗蜜。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一段经义之前,曾经在《优婆塞戒经》卷2当中,讲过四种波罗蜜的差别:第一种是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第二种是有波罗蜜而不是布施,第三种是既有布施也有波罗蜜,第四种则是既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 三摩地

2018-07-22

在职场上,人生是否顺利,并不是我们佛弟子选择职业道德的前提;人生是否顺利,不能证明你的现世人格一定是高尚或卑劣的;人生是否顺利,也不能表明你的修行是否正确,遇到无数挫难可能是一个人成就的美好因缘。所以,只要你不失去诚实、清净和慈悲这三样东西,在菩提路上会真正一帆风顺的。所以我想,作为一个佛弟子,为逃避现实而撒谎称病退休,去搞专修这类事情我并不赞同,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前面我们跟大家说明过,如果修学解脱道,他亲证了解脱果,最后舍报的时候,就会入无余涅槃,那意根就灭了,因为无余涅槃,它是解脱道的修行人断我见之后,再断尽了我执与我所执,然后尽除了意根末那识的染污执著性,愿意自己不再出生,就是这个意根祂自己愿意不再出生,才能够证入的境界,所以说无余涅槃当中,意根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个舍报后入无余涅槃,这是不回心修学大 admin

2018-07-21

二乘菩提只是佛菩提局部的一个修证内涵而已,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和果证,其实都只是在解脱的智慧上面,都是属于世俗谛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做无我的观行!然后呢,实证了蕴处界都是缘起性空,都是无常变异,都是虚妄不实,因此我们就可以断除了对蕴处界的一个贪爱和执着;在今生舍寿之后,就不再去执取中阴身,从此就消失在三界当中,当然就不用再受到无明和业力的一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声闻修行人透过意识正确的思惟与观行,让意根能够完全接受自己是虚妄,只有本识入胎识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而能够让意根自己不再从本识如来藏中出生,意根断灭了,识阴六识乃至五阴十八界便永远不再出现于三界中。这样灭尽自己的五阴十八界,才是佛所开示的能够亲证无余涅槃解脱果的解脱道的真实义理。佛在经中也教导,应该要灭尽色、受、想、行、识五阴,然后 三摩地

2018-07-21

但论文接下去又说:"实无分别",此间多少佛子错会,以为修行就是将意识修成离念灵知,修成无分别,却不知离念灵知既是意识境界,便不可能真的无分别,否则怎麽会有"知",因此无论是"明明白白,处处做主的心",或"一念不生的心",都是意识境界,都是依他(胜义根,意根,法尘,如来藏)而起的心,如何能"无分别",因此马鸣菩萨这裡的"实无分别",其实是一种叙述文,即在描述前一句"本来唯心"那真心如 三摩地

2018-07-21

这些人他们认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统一的;如果前生能够修行离欲无欲,能够修清净行,那自我又能回归到梵体之中,就可以了结生死,得到大解脱。这样生命个体的自我或神我就是一,是常,是主宰的实体;因为这个生命体是从梵而来,也可回归于梵,这样就可以直观自我的睿智本质,亲证梵我的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就请阿罗汉继续努力修行,然后才可以到达如来藏这样的宝所。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虽然说了三乘,但是事实上只有唯一佛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主张唯一佛乘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经常有人讲阿罗汉就是佛;但是我们从刚刚的这个里面来看,阿罗汉并不是佛,他只是走到中路——走到中路连如来藏是什么他都不知道,怎么跟佛是一样呢?我们从现象来看阿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说,刚证得如来藏的人,他有总相智;继续修行以后,又有别相智。那什么是总相智,什么是别相智呢?我们来说什么是总相,我举一个世间法的例子:譬如说你看到了颜色,颜色有青黄赤白,黄色是一种总相;鹅黄色、淡黄色等等,这些把它分门别类开来的,就叫别相。也就是总相是黄,但是在这个黄上面,还分成好几个类别,所以就有总相跟别相的分别。同样的,当你找到了如来藏以后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很简单,佛不需要为了名闻利养而去大妄语;佛本身祂是太子出家,祂不需要出家,祂早就名闻利养完全具足了,祂怎么可能需要像六年苦行,乃至示现这样子的修行之后,还要来跟众生讲这些虚伪的话,而来赢得众生的尊敬呢?这是不可能的!佛语真实!而刚刚杨振宁博士纯粹从佛经里面举出来的,而能够经过现代的科学,不管是天文学、物理学的验证,都可以让我们证知:佛真的是全知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已经修行到六住位圆满,该具有的智慧还有大乘了义正法中的福德,以及粗浅的欲界定、未到地定的定力都已经具足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所差的就只是亲证如来藏。那么,能够让我们证悟如来藏,直指心性的教门就是世尊特别为了具缘的弟子所教导的教外别传──禅宗法门。由于这个法门,是专门针对前面所说的各方面条件都已经具足了,已经进入了菩萨六住位了,世尊所传下的这一个特 三摩地

2018-07-21

是故一切诸修行者虽见内境界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大慧。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T16,p0489b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 三摩地

2018-07-21

但有一疑问,唐突请教:《生命实相之辨正》中说:『真如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一、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二、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三、究竟地名为无垢识──真如。一体三名。此阿赖耶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故《华严经》云:「譬如真如非 三摩地

2018-07-21

是故一切诸修行者虽见内境界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大慧。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如来藏有空如来藏及不空如来藏,亦有在缠如来藏及出缠如来藏亦为法身。《大宝积经》卷119:「如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不如法的意思是说,修学者多半落入定境之中,追求定境之有境界法,将定境之修证误认为即是内观禅之修行;因此教人时时保持警觉清醒,不能昏沉睡眠,要让这种觉醒性不能中断,以为这觉醒性就是不坏的涅槃本际;而事实上,都是堕入了我见之中而不自知。因为这觉醒性正是意识之作用,并非不坏的第八识心体,而他们对此却一无所知,所以说这不是声闻内观禅的正确修法。真正如法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一些修行人,也就是所谓的沙门,来自不同的种姓社群,各自把自己解释第一义的思想融合为一家之说。比方说,有的沙门认为要与大梵合而为一的真理要从火中得,所以要努力的修火供,从火供与甘露里面来达到第一义谛。比方说,在《唱赞奥义书》里面说:【又酌酥油而灌于火,祝曰:献与归依处!娑诃!而倾其余沥于此剂中。于是退而合掌捧此饮剂,喃喃而祝曰:汝之名为‘强力 三摩地

2018-07-21

又譬如,你已经明心见性了,生前又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如来藏就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里,出现了一朵莲花,这朵莲花上面有金刚台;随著这位菩萨生前不断精进修行的结果,使得这朵莲花更加庄严、更加广大;于这位菩萨舍寿时中阴身成就,就看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其中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到这位菩萨的面前,观世音菩萨以金刚 三摩地

2018-07-21

今人多迷失真心,修行参禅即在识得此真心。妙明真性常住,倘能屏息诸缘,不生一念,妙明真心自然现前。虽然言之则易,行到却难,仍非大家努力参究一番不可。」------学习心得:此段语录,虚云老和尚很明白地指出,我佛出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了悟此一生佛不二之如来藏心,修行参禅就是要识得此真心,即如来藏心。(老和尚)上堂曰:三世诸佛。唯一大事化现世间。欲令众生开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