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受苦者,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六识和合而受之境界受,此根识皆由阿赖耶识所生,真妄和合运作又称众生。傍生苦(畜生报)《瑜伽师地论》卷4〈本地分〉中说:【旁生趣更相残害,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由此因缘受种种苦;以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人天为资生具,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苦恼。】《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卷1说:【于畜生中苦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无想定当中,虽然六识不分别六尘,但是还有意根在起念,意根不断的作意;所以如果说意根不作意,你如何能够出定?所以,即使在四禅当中的无想定,意根仍然在作意,所以仍然是有念的。再来说四空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跟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地方统统是意识相应的境界。意识缘于空无边,所以祂是有念的。意识缘于识无边,祂还是有念,因为祂还是了知祂所处的境界 三摩地

2018-07-22

其后,赤松德赞虽先后迎请寂护与莲花生入藏,这二人,一个是中观自续派六识论的凡夫,一个是密教魔法师。稍后则是唐人摩诃衍的错悟禅宗盛行,虽然在桑耶寺“顿、渐之诤”,错悟之禅宗僧落败,寂护(莲花戒)的学说与莲花生的咒术全面统御了西藏的宗教。这段西藏佛(密)教的奠基期所传受的中观、密法及禅宗,表相上虽是佛教,事实上都是已被扭曲、误解的知见,已偏离 三摩地

2018-07-22

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一、心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之<告子上>)。孟子认为耳目是不会思考的,心才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古人所说的心,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不能弃舍三界境界,当然就有一个三界中的我存在;有我,就有了对境界的觉知性、了知性在,就是六识中眼识见色、耳识闻声、鼻识嗅香、舌识尝味、身识觉触及意识知法的见闻觉知性;这六个了知性,在三界中或者具有全部——如欲界,或者只有一部分乃至少部分。如色界初禅等持位虽然仍有全部六种觉知,但二禅以上等至位中离五尘觉观而仅剩意识,等持位中也无鼻、舌二 三摩地

2018-07-22

而以三乘通教佛法来说生缘慈,也可说:因为众生不知能领受种种境界的六识觉知,这个众生心其实是生灭虚妄、空无自性,于是对于所缘诸境,起欣乐厌苦的贪爱执着而受诸苦;于是二乘圣人及大乘通教菩萨,悲愍这些无知众生,而兴起为他们说生空,就是众生本空的真义,让他们能够离诸苦的慈悲心。但是如果从大乘别教来说,则还有另一层面的生缘慈,就是菩萨证悟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发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讲此有故彼有,这正是众生轮回生死的原因啊!因为这个无明所以就有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色——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六识;因为有六识、名色,就会有六入(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有触,一直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因为有这个所以有那个,此有故彼有。当他们这样现观之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您真的想要取证解脱果,想要确实证得初果的解脱,乃至二、三、四果的解脱,那就如实观察八苦、三苦吧!那就如实观察五阴、内六处、外六处、六识、六界的虚妄吧!如果依照八正道的说明而确实作了以上的观行以后,仍然断不了离念灵知心等我见,也断不了对五阴十八界自我的执着,仍继续确认离念灵知心等三界我是常住不坏心,这就显示您的观行是不如理作意;这就必须一再详细阅 三摩地

2018-07-22

六住位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七住位的修证即大乘佛法的见道——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七住位的修行非常重要,因为七住位是见道位,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说:已入见道诸菩萨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大乘的见道就是禅宗之开悟明心,证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之真实心——阿赖耶识(如来藏识 三摩地

2018-07-22

各位菩萨,我们知道,二乘定性无学如果舍寿的时候,就一定会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俱灭,尽未来际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说永远就会消失在三界之中了,因此二乘定性无学只能在舍寿前随缘度众而已。而他们所度的众生也只能证得二乘菩提,而这些所度的在未来舍寿时,同样是会入无余涅槃,不能像菩萨一样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以说二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万法缘起自性的缘故,所以佛陀宣讲诸行无常;因众生对于万法错误的认识,对离念灵知意识心错误的认识,而产生妄想自性,误以为意识等六识心实有,所以佛陀宣讲诸法无我;而所谓成自性其实就是涅盘寂静,是说涅盘本际的如来藏心,具有成就诸法的自体性。此三法印是一个整体,不可以割裂开来看待,因此笔者将围绕着三法印,逐一展开,来谈个中所蕴含的深义及其关系,以此试论 三摩地

2018-07-22

凡夫随顺佛性是指凡夫臆想及感觉佛性,常将六识的自性——见闻嗅尝觉知性,当作是佛性,这已经堕入了妄知妄觉中,所以不是未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是菩萨找到了第八识的作用,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而成就了如幻观。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有三种。第一种,明心直往地上菩萨随顺佛性:于三贤位中 三摩地

2018-07-22

十八法界指的就是六根界,也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界指的就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界指的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法在三界中都要籍因籍缘才能出生,是不能自在的,是会断灭的。但三界中的这些生灭法却能一直生生不息,是什么在维系着这不息不止的生灭长河呢?“假必依真”在这生灭不息的现象界背 三摩地

2018-07-22

声闻乘的修证佛法中的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心中,这六尘、六入会产生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生命的本源并不是我们的觉知心,觉知心只是意识或六识全部,而以意识为主要。觉知心是靠著我们的身根、意根、六尘,以及无明、业种的和合,才能够有这个意识觉知心生起及存在。所以,意识─我们这个觉知心─不管有念或无念之时,祂都是需要有很多的缘才有办法存在或者出生,所以这意识不是万有的根源。因此,万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就是佛法所要实证的课题,而这并不是 三摩地

2018-07-22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识认识境界时也一样,既然六根、六识也是因缘所生的虚妄法,那么就应当要注意诸根律仪,要清楚什么是应当远离的,什么才是应当亲近的。经过了佛陀这一番的解答开示,天帝释解决了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结缚,而不再迷惑、犹豫了,于是天帝释就有感而发地告诉佛陀说:世尊!无明爱欲真是众生的病根啊!就像是致命的肿瘤,也像是箭、也像刺一样,令众生痛苦不 三摩地

2018-07-22

注解²、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个,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行相非常微细,凡夫很难触证到祂的存在,但祂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祂的体性是处处做主,恒审思量的,心理学里说到潜意识的特性可以说是介于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识之间的,当然这个自我因为也是依缘而生,虚妄不实的,所以并不是真我。-----微信公众号《心香2013》2014-06-27<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存在 三摩地

2018-07-22

注解²、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个,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行相非常微细,凡夫很难触证到祂的存在,但祂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祂的体性是处处做主,恒审思量的,心理学里说到潜意识的特性可以说是介于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识之间的,当然这个自我因为也是依缘而生,虚妄不实的,所以并不是真我。-----微信公众号《心香2013》2014-06-27<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存在 三摩地

2018-07-22

”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当然是极寂静没有丛闹的境界;如果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有任何一法存在,不论是五阴或者十八界之任何一法存在,那是愦闹不寂静的境界,不符合佛在四阿含开示的“涅槃寂静”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 三摩地

2018-07-22

不论你和你最亲近的人(最恨的人也是最亲的人,因为都在离心最近最深的位置)是相互关怀、照顾包容的模式,还是成天吵吵囔囔、互不相让的模式,造成如今局面的因都在过去生,今生只是过去生相处模式的延续;也许身份变换了,角色颠倒了,但是过去生相互恩爱或者伤害的爱恨种子都分毫不差的储藏在各自的八识心田(人皆有八识,第八识如来藏,业种都收藏在其中,第七识意根,是处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