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只如尔星云法师----佛光禅师----始终不肯求证第八识如来藏,始终教诸徒众认取觉知心----第六意识,作为亲证真如佛性,何曾能知归宗禅师之心行?总以取信于印顺法师唯有六识心王之邪见,不肯承认确有第七识与第八识,不肯承认确有第八识如来藏,不肯承认阿赖耶识实有,不肯承认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一直遵循印顺否定如来藏之邪说,是故不肯回归临济义玄禅师之宗门正理,不肯脚踏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二者。闻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 | admin 2018-07-19 |
![]() |
先将六情六识。四大五蕴。山河大地。万象森罗。总镕作一个疑团。顿在目前。不假一枪一旗。静悄悄地。便似个清平世界。如是行也只是个疑团。坐也只是个疑团。着衣吃饭也只是个疑团。屙屎放尿也只是个疑团。以至见闻觉知。总只是个疑团。疑来疑去。疑至省力处。便是得力处。不疑自疑。不举自举。从朝至暮。粘头缀尾。打成一片。无丝毫缝罅。撼亦不动。趁亦不去。昭昭灵灵。常现在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云门道“六不收”,此公案有者道,只是六根立尘六识,此六皆从法身生,六根收他不得。若恁么情解,且喜没交涉,更带累云门,要见便见,无尔穿凿处。不见教中道:“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他答话多惹人情解,所以一句中,须具三句,更不辜负尔问头,应时应解,一言一句,一点一画,不妨有出身处。所以道:“一句透,千句万句一时透。&rdquo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诸人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碧岩录第八十则举,僧问赵州:“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赵州云:“急水上打球子。”僧复问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子云:“念念不停流。”此六识,教家立为正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因其所以生。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古人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若证佛地,以八识,转为四智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 | admin 2018-07-19 |
![]() |
取六识乎。取三六则一切凡夫皆可以作佛。去三六则无量佛法谁修谁证。取四谛六度七觉八正九定十无畏。乃至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乎。取之则有法也。去四谛六度。乃至三十七助道。品乎。去之则无法也。去取有无眇然。如丝之留于心中。歘然如埃之入乎胸次。此在修多罗藏。或谓之二障。或谓之四病。或谓之不了义。或谓之戏论。或谓之遍计邪见。或谓之微细流注。取之非佛也。去之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俱有六识。添空一识名为七识。识不可得名第八识。亦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脱。亦名八丈夫。总有四八三十二相。此是果相因智报德。亦名八识。七八二识不相离。故来为先锋。去为殿后。以至追思过去。攀缘见在。念虑未来。三细六粗五意六染七识。分彼分此分是分非。八阿赖耶识。名为白净。本无瑕玷。无佛无众生。无尔亦无我。古德云。赖耶白净本无愚。三细分时有六粗(三细六粗说。见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繁兴永处那伽定(传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六识五识转成所作智般若经云。六根六尘成十二处。添六识和合为十八界。起信论云。以四种法熏习义。一净谓真如。二染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尘谓六尘。楞严云。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也。华严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起信又云。三界虚伪惟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也。毗婆沙论问曰。心意识有何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为菩提。回无明为大智。便恁么去。犹是止啼之说。未为究竟。且究竟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喝一喝示众。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隔山人唱鹧鸪词。错认胡笳十八拍。遂举拂子云。这个只是牦牛尾拂子。不得作是非逆顺商量。作么生识。作么生测。良久云。无人过价打与三百击禅床一下示众。入水不避蛟龙。渔父之勇也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为菩提。回无明为大智。如上这一络索。只在当人末后一念真实而已。善财于弥勒弹指之间。尚能顿亡诸善知识所证三昧。况无始虚伪恶业习气耶。若以前所作底罪为实则现今目前境界。皆为实有。乃至官职富贵恩爱。悉皆是实。既是实。则地狱天堂亦实。烦恼无明亦实。作业者亦实。受报者亦实。所证底法门亦实。若作这般见解。则尽未来际。更无有人趣佛乘矣。三世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必须有第八识所变现之色界天身,而后八七六识及眼识耳识身识共于等持位中现行运为,方有色界天人之法会及一切身口意行。若无眼耳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六识,则不能具足色界天一切境界。三如:欲界天及人间有情,以人间为例,必须有阿赖耶及意根末那入胎,执持受精卵(此即十二因缘所说之识缘名色:识谓阿赖耶,名谓意根,色谓受精卵),藉母血供给之四大,渐渐变现五色根(含五胜义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我亦不说内外六入及六识意常乐我净。我乃宣说灭内外入所生六识。名之为常。以是常故名之为我。有常我故名之为乐。常我乐故名之为净。善男子。众生厌苦断是苦因。自在远离是名为我。以是因缘我今宣说常乐我净。先尼言。世尊。唯愿大慈为我宣说。我当云何获得如是常乐我净。佛言。善男子。一切世间从本已来具足大慢能增长慢。亦复造作慢因慢业。是故今者受慢果报。不能远离一切烦 | admin 2018-07-19 |
![]() |
这个细心是说第八识,祂的知觉性是在六尘外运作的;一般人及错悟者所说的细心,则是意识觉知心,都是在六尘中有知有觉的第六识;所以这二心是完全不同的二个心,不可以混为一谭。因为祂是知觉上极细的第八识心,所以证知祂的这个知觉以后,就有了般若实相智慧,就是证得本觉智的菩萨;祂的这个知觉有很大的功德,无边广大;但是众生每日受用而无所知,因此禅宗就有一句很有名的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凡夫所知道的佛性是识阴六识的自性──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嗅之性、能尝之性、能觉之性、能知之性。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平实导师依《楞严经》的意涵说为“觉精”,即是第八识的见分,与六识的见闻觉知等六种自性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地上菩萨所证的佛性,则不是末学目前所知道的内涵;而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更不是末学所能想像于万一。稍后会将平实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证得如来藏以后来现观,你就能看到犹如摩尼宝珠一般的如来藏,不但能映现出万法,而且也常常出生六识而显现出能见之性、能闻之性„„乃至能觉、能知之性等六种神奇作用;这六种性用虽然是缘起而性空的,若是将这六种神用转而依止及归属于常住的如来藏以后,成为如来藏的一部分了,也就成为常住而不空的法性了;然后再来反观这一颗如来藏宝珠的时候,却又看到祂如同摩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会分别六尘的就是识阴六识,而识阴六识乃是生灭不已的法,是藉著种种因与缘而从真心出生。正如佛在《中阿含经》卷54开示:“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由佛的开示可知:眼识的生起乃是眼根与色尘相接触而生。眼识既如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这样的道理,是耳根与声尘,鼻根与香尘,舌根与味尘 | 三摩地 2018-07-19 |
![]() |
33……因业种现行而产生第六识,第六识投胎,叫做「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34释圣严认为「无明」是识的根本,意谓无明可以出生识,可是无明只是意识的无知状态;无明是依意识的存在才有无知状态的存在,是依意识的无知而施设意识所住的无明状态,是故无明依存于意识,不可能出生意识。释圣严又说「无明」含藏着一切业的种子,将意识的无知状态「无明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讲义文稿】第二种人,每日静坐默照其心,直到语言文字妄想不会轻易生起,就以无语言文字时的灵知心──离妄念的眼识能见之性、耳识能听之性……乃至身识能觉之性、意识能知之性,作为真如佛性;以如是六识境界性之施设,而教导众生每日静坐,求离语言文字妄想,以六识心能见之性、能闻之性……乃至能知觉性作为真如、佛性,便印证为开悟,其实已落入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