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参话头,始自唐代黄檗运禅师,经两宋之际大慧宗杲禅师大力提倡,盛行于历代丛林。元代高峰上承大慧之机用,下启明代之禅风,是中兴禅法的一代大师。元代中峰明本禅师强调参话头是证悟心体的唯一方法,是解决证悟心体既不能依赖见闻觉知,又不能完全抛开见闻觉知这个矛盾的唯一方法。以下为古德有关参话禅的教导,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难忘的警语和有效的方法。参话头重要经典有《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尔时世尊以偈颂曰如金在不净隐没莫能见天眼者乃见即以告众人汝等若出之洗涤令清净随意而受用亲属悉蒙庆善逝眼如是观诸众生类烦恼淤泥中如来性不坏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陀时代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在沙中嬉戏,他看到佛陀来了,心中生起恭敬心,然后捧沙供佛;当时佛陀授记他后世会成为转轮王,造八万四千塔;那位小孩就是后来印度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23中有记载3,在经典中也还有许多众生供佛而未来世得大福报的故事。【注3《杂阿含经》卷23: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意思是,大势至菩萨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叮咛:重阳共整宝寿茔!6、雪峰古佛禅门公案,千七则,道尽历代风流;赵州故园,河北人道是禅底故乡。柏林禅寺,遍植翠柏,映照千层绿;古柏一株,看尽多少野狐。遥想赵州当年,八十犹行脚,辨诸缁素;芒履拄杖,谈笑间,野狐悉皆杜口。祖园神游,故旧应责我:胡不知归?归见赵州,一尊且酹古柏。7、尊宿托即放下葛藤,愚卤不解,陈状领出未分明;唤回再问,千里江西,纵水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后师审隐,遍游禅观,昼则披文远思,夕则历观妙境。…」․昙简尼师「…禅思静默,通达三昧。…」․净珪尼师「…三业禅秘,无不善达,神量渊远,物莫能窥,遗身忘味,常自枯槁。…」․慧绪尼师「…十八出家,住荆州三层寺。戒业具足,道俗所美。时江陵有隐尼,西土德望,见绪而异之,遂忘年契意,相携行道。尝同居一夏,共习般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你在这个学佛的历程中,是希望佛陀来称赞你,还是希望佛陀看到你这么喜爱而指责你呢?但是很明显的,佛陀说这些东西都是不可爱乐的。然而众生在这个阶段就是很喜欢,所以你要容忍众生,不要和他们去争夺、去抢,你有更远大的目标需要去成就。但如果你渴求的念头还是很强烈,没办法断除时,没关系!但是当你伸手去取你所要的东西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先看、要先想,众生有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地方你所经历和熏习的都是各种不善的作意心所来侵扰,所以你已经建立了不善作意的认知。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你当下不一定会承认这个不善的作意是对的,可是你了解它的内涵。所以说,即使你想还是宁可不要去了解,假装不知道啦,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在那个罪恶世界里,你就是会了解杀人啦、放火啦……这些恶事,而且大家都觉得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善法于世间,佛法于世间,都是以这样的历缘对境的时候,菩萨自身的心来作裁量;如果你还会生起其中许多违背的心行,违背这些法的时候,就是没有转依成功。所以当你一细数这些如来所叮咛的诸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哦,这个法很合乎人道,本来应该如此。比如说,菩萨不会和女众起淫欲心;或者你又觉得太严格了,但你会发现有些法与你的戒行是有关的,有些法的表面上看似和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来藏显示的真实果报历历不爽,祂的整个心行就是这样。所以呢,菩萨要学,因此不要说,这样造了恶业,这业种被记录下来,将来一定会受苦果,所以还要反过头来埋怨如来藏。你要转过这个念头来想,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业果性可以成就,所以我们才可以自在地学佛,将来可以成佛;当我们都不去造这些恶业的时候,以后我们就会和这些恶果绝缘,这我们所领受的未来的一切都是善的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三界中存在,而得到乐趣,就是他认为的娱乐,那他的娱乐是什么样的味道?这个你就真的不用去体会啦,你不用去品尝啦,你无始以来就已经都受用过了,这五尘的种种味道,男女的种种乐趣,你过去生的意识都已经受用过了,你轮回的历史上都已经俱足如是的贪染,因此现在你要开始能够出入诸法,这辈子的意识心要开始学习、继续熏习如何走向自在,学习转一切诸法,而不是像是过去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在佛的末法时期,听到而能够信受,又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说很难?今天如果有人跟你说无上法,你可能不大会相信,因为他说的法和这世间的许多出色有名的大道场的都不同,你即使有点慧力,可是也很难加以简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这是个五浊恶世,众生的因缘本来就是如此,你能够要求什么?如果要世间的法师们都要亲证真如,才能够说法,这世间便没有说法的人了!如果要说法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佛历已是二千九百八十二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现之时。佛灭不久。法句经偈。就有诵为水潦鹤的。时至今日。其讹误更多了。水潦鹤。就是鹭鸶鸟。见之有何意义。解生灭法。能离苦海。故有百岁不解。不如一日能解。所谓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也。末世邪师。各各自谓是善知识。当参学的人。若无试金石。必从邪沦坠。只见境风浩浩。摧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末世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你身历其境时,有什么烟雨和钱塘潮可说?就是那个样子。所以,钱塘潮一直滚过去的时候,那水里面的鱼都亲历其境,可却一点钱塘味都没有;只有人从钱塘潮旁边或远处看著钱塘潮时才会说:“喔!真壮观!”禅宗秘密也是一样,真实法如来藏其实并没有隐覆,一直都很清楚地显现著,只是众生自己在如来藏中身历其境而找不到如来藏。因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可是众 | admin 2018-07-23 |
![]() |
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 | admin 2018-07-23 |
![]() |
”唐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壑。五年春茶毗。获舍利不可胜计。寿八十七。(原标题:有三五个徒弟) | admin 2018-07-23 |
![]() |
中国历史上,为了将如来真实第一义谛大乘法带回中国,高僧大德们冒著丧失生命的危险,前仆后继地展开了生死渺茫的取经之路,为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取经的高僧中,最杰出的法将就是唐朝的玄奘菩萨。一千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玄奘菩萨,在印度曲女城的会上,以《制恶见论》的钜论,降伏五印度所有大乘、二乘、婆罗门教等等学人,精英中的精英,完成了旷世的创举;以强大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玄奘菩萨西天取经九死一生的路程,从中国玉门关开始,历经将近四年的艰险,终于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找到了完备的佛法经论。玄奘菩萨找到了完备的佛法经论之后,便证明了佛法中所说的,众生最多只有八个识,成佛时的无垢识,其实就是每一个众生现在自身的第八识如来藏,玄奘菩萨从此楷定了佛所开示的第一义谛的宗旨,那也就是第八识的宗旨,所以,所谓的亲证真如,就是亲证每位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的今日,佛教文化都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还记得那个九死一生去印度取经的法师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将大乘究竟解脱的佛法带回了东土,现在的我们才能唾手可得的去了解大乘佛法,修学大乘佛法。玄奘法师简介:玄奘法师生于公元602年,664年往生。据说玄奘菩萨就是为了去西天求得弥勒菩萨所著的《瑜伽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玄奘大师的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玄奘大师在印度,以留学生的身份取得了全印度佛教的最高荣誉,被尊称为大乘天,让大乘佛教在印度重新焕发光辉,成为那个时代最为炙手可热的高僧。大师离开印度后不久,印度的佛教就几近灭尽,实际上,玄奘大师不仅是取经这样简单,更是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