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佛实际上从过去生开始就不断地累积福德和功德,造就了许许多多能够成就声闻、缘觉道乃至菩萨道的行者,这个程称为菩萨行。所以,并不是《阿含经》里,或是本缘部里没有提到菩萨的事迹。如果以小乘法来说,最快的修行一生就可以了结,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但这不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佛陀的本意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跟祂一样,发觉出这个不生不灭的涅槃,就是真正的涅槃心,而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自己也已经经了无数的出生与死亡,在生死轮回中来来回回,虽然现在活着,但未来一定会有死亡的一天。所以,丧葬的事情,是任何一个众生都避免不了的。如果不能进入涅槃,那我们一定会前往下一个受生之处;所以,佛教里面不说死亡,而说往生—前往下一个受生的地方。怎么才是最好的死亡呢?那就是在世间广行菩萨道,多多培植福德功德,行十善法,杜绝诸恶法,此生就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两千多年来,佛法曾经分出了无数的宗派,有的现在还在,有的盛极一时,但是现在消失在史的洪流之中。我们可以来简单的看一下。继承佛陀最早阿含时期教法的宗派,目前主要是存在于南传佛法,也就是锡兰、泰国、缅甸,还有中南半岛的这一些上座部的佛法。他们自认为自己代表了印度时期的上座佛法,也就是佛陀在阿含时期依于《阿含经》为主要的教法,也就是二乘的佛法。北传佛 三摩地

2018-07-22

大体来说,代佛门中的宗派一直演变到现在,约略有下面各个宗派,我们简单地来介绍一下。第一个律宗。顾名思义就是要律身口意,是以毗奈耶为本,然后宗奉律藏,所以叫作律宗。佛法中修持戒律的目的,是在约制行人的身口意,使得他们能够防非止过,达到解脱的境界;乃至于进一步教导学人,进一步去广利有情、成就佛道。菩萨依于修学佛法的内涵或进程不同,那又会有在家分戒、出 三摩地

2018-07-22

佛子虽说经长时间的精勤参禅修学,好不容易终于亲证了,可是实际理地却是不修也不证的。这也才是九峰道虔禅师认为首座还未会得,因而不认同他担任住持的、先师石霜庆诸禅师所证的意旨所在。律师前面讲过,他不是在法院里面帮人家打官司的律师;而是指弘通佛教戒律的,就是对于佛教戒律的精神,以及大小、轻重、开遮持犯都能够如理正知,而能够为人解说的人。因为佛教戒律不仅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子种在田里,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结果的世间现象一样;因此佛教中就以“田”来譬喻,建立了“福田”这一个名词来说明因果酬偿的现象,以及因果酬偿过程中确实存 三摩地

2018-07-22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住位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过去几年所遭遇的逆境,或者非常重要的事,或者让你非常快乐的境界经,事后在你的梦境中出现,那就是曾习境的延伸。有时候,你会梦见正在研读某一部经,表面意思也能懂得;醒过来之后才发觉到今生根本不曾读过这部经,也没有听说过这部经典的名称。后来你去问别人,才知道真的有这部经;这就表示你过去世曾读过这部经典,那么这个梦便是显示过去世的事情。我们会中有一位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两个人对于同一张图片,各自说出了看似简单的答案,但是在这样一个简单答案它的背后,它其实反映出来的,不只是他现前眼识去辨别这个形状而已,也不只是意识思量判断而已,它的背后其实蕴含了整个经验,是过去所经种种的经验,无论是有形的法、无形的法的总和,因此各自会作出判断,以及各自会解释为什么他会作这样的判断。这样子讲,各位同不同意呢?所以,同样一个问题再 三摩地

2018-07-22

从这个例子告诉大众两件事:第一件事,如果已经事先知道自己仅有七天的寿命,你能够扭转这样的局面,而使自己能够存活下来吗?显然不行嘛!因为一般众生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所以才会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生死,不是吗?既然自己都无法扭转,还能冀望占卜算命扭转这样的局面吗?显然不行嘛!第二件事,这位沙弥因为救了众多蚂蚁的生命,占卜算命能算出来吗?显然不行嘛!因为占卜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较有智慧者,在第二个中阴身时,因为已经经了第一个中阴身,知道中阴身仍然是会生灭的,而且第二个中阴身显然功德不如第一个中阴身,那他就知道应该在第二个中阴身灭掉前赶紧去投胎。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家属对于往生者的心态,以及往生后之处理方式,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哭哭啼啼、依依不舍,而让亡者留恋不已;也不可为亡者大肆杀生宴客,这样反而会拖累亡者加重他的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这些经典在古代时候,必需要千里迢迢去到印度,再从印度带回来,也需要心性非常慈悲勇猛的菩萨,经九死一生才能够完成的;再加上从古代经战乱,流传至今,真的是非常的珍贵。因此现在有经典可以读诵,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对于经典心存恭敬,就已经有第一分的功德了。如上所述,因为古代与现代文字的关系,便有许多人希望透过阅读经论的注解,来了解经典;但是要提醒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这六个阶段,可以细分成五十二个阶位,也就是从十信位的初信位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等觉位,这就是所有菩萨取证佛果前必须经的所有阶位。《华严经》所说的善财大士五十三参,就是成佛之道所应修学的五十二个阶位;在这五十二个阶位中,总共要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如果能够一一亲而参学,就能具足佛法。善财大士是大福报的菩萨,一生之中具足五十二阶位的善知识,所以能进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引起这一异常行为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自杀者往往是经过重大的刺激,所以选择自杀的方式来面对它,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譬如失恋,尤其是经过一段长时间恋情结束,导致自杀者无法摆脱失恋的束缚,所以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来面对它,从此阴阳两隔。又譬如失业,因为长时期失去工作,没有其他的经济能力来支持正常生活的存续,导致有悲观绝望的念头出 三摩地

2018-07-22

又例如毕陵尊者仍有慢的余习未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佛教史典故。声闻人和缘觉人的种子习气还在,所以他们的解脱仍不究竟,不能称之为佛。诸佛不仅断烦恼现行而且能断烦恼习气种子,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就一定不会有余习存在。五、断疑的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一定要经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甚至于乃至十度的修学;要经所谓:信位、住位、行位、回向位,次第修上去。如果说对佛、法、僧三宝等等有疑的话,他就会退舍于善根,以及真正菩萨道六度的修学了。第三点,我们说魔事是哪一些呢?就是关于出家众本身,如果说出家众特别贪爱利养、贪爱恭敬、贪爱名声称誉,那么就会去为了追求利养、恭敬、称誉而不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些果德的亲证,都必须要经长时期实修的过程,因此佛法当中,施设了很多让修学的人能够一步一步实修亲证的次第。我们就用信、进、念、定、慧,这个五根、五力来加以说明。首先是信,信是说对于佛的,能够生起信心。相信三乘菩提是真实能够亲证的,真实能够让人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信依着这个五根、五力的这些种种助道的善法来修学,真实能够让人亲证三乘菩提的果德。总的来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是不是造五逆的人就一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祂当时发的愿是这样,但是佛很慈悲,在下品下生当中,在《佛说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时候佛有讲,说如果众生作了不善业,什么样的不善业?五逆十恶!造了这样恶业的人,他本来是要下堕恶道的,然后他经很久,受苦无穷。但是造了五逆十恶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呢,他如果碰到善知识,那么这善知识教他说你只要念西方极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些现象与结果,很多人都经过,不是吗?同样的道理,菩萨应该多与众生结善缘;因为结善缘的结果,未来见面时种子会相应,他不会排斥你,反而喜欢与你接近。所以说,菩萨在佛菩提道上,应该多与众生结善缘,不要结不好的缘,未来才能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既然已经知道,与众生结下善缘或者恶缘将来会有不同的果报;接下来要探讨:如何与众生结善缘,而不要结恶缘。在经中 三摩地

2018-07-22

以提婆达多而言,大乘佛法很清楚地说明其为菩萨摩诃萨,但是经教阅读不多的人,就以为一切都是他的智慧可以「想当然尔」,以为一切佛语都只是他说话的「脚注」,对于佛世如何如何,都是以自己的意识情想来妄想推测,以为我就是会如此,因此佛陀也会如此,如此真是过于大胆!过于愚痴!这是恶世,如果没有障碍,如何算是五浊恶世!所以佛陀降世,来到人间,便要随缘示现诸苦,只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