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禅定正受者先受欲界定;欲界定善根发时,心得粗住,色身似有薄膜裹住,令身安住不动,此是欲界定法持身不动。若再深入修习则入未到地定:浅定中一心不乱,犹知五尘;深定中唯住一心,不触五尘,类似无觉无观三昧,然因不具二禅功德故,不名无觉无观三昧。四禅八定归类为三种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有觉有观三昧之前即是未到地定,以未到初禅地故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坦特罗佛教(又名谭崔)之行者过度地渲染,以及将印度的性力派的教义引入佛门;不仅误导众生,而且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佛记是人为断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人: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楞严经》卷六)所以,他的果报非常严重,学佛人不得不慎。如果学佛人修学佛法以及修集福德为先,以后成就大妄语而下堕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在性障消除之后,毎天于行住坐卧之中,他只须止观分明或者一念相续,或者一念不生,保持在这种境界里面,初禅善根自然就现前;或者在我们打坐的时候,或者正在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乃至蹲马桶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忽然出现。如果在出现的时候,是一剎那间遍身如云如雾,内外相通的话,这个就是色界身出现于欲界身中,那你就体会到色界天的天人色身怎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一个人练到了未到地定以后,具有了这样的未到地定的功夫,接下来如果说,他把性障修除了,也就是把五盖——五盖就是贪、嗔、疑、睡眠、掉悔,把这五盖修除了以后,他就突然间有身乐出现,也就是初禅善根发出现了,他证得了初禅。证得了初禅,仍然不是真心的境界,如果你以初禅善根发这样的境界认为说就是开悟了,那仍然是以定为禅的人。我们来看看初禅,即使你是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只要有了未到地定的定力,在性障消除之后,每天于行住坐卧之中,只需保持在净念相续的境界里,当因缘成熟时,初禅善根发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忽然现前,不求自得。但是,若欲更进一步证入二禅以上的禅定境界,则需更强的定力,通常以打坐的方式为之,因为二禅以上的等至境界已经是无觉无观三昧,若是想要进入等至位中而不是只要证得二禅定力,则必须于静中方容易离开对五尘的觉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四愿中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迥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佛说阿弥陀经》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起信论》讲记--论文:〖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众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讲解:这一段论文是说初学的菩萨们,跟前面那一段所讲的稍有不同。前面那一段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品往生所摄受者是乐修解脱道之人,乃是众生从懂得孝养父母、乐行世间仁慈,到懂得自律守戒清净,以修诸戒学、受持经戒之善根,回向发愿往生;虽尚未能发心趣向大乘之无上道,虽尚未有因缘闻熏大乘甚深妙法,阿弥陀佛摄受此等人入解脱道修学次第。中品上生者,由于持戒清净、无众过患,具足出离生死苦之善根,往生随即花开,听闻众音赞叹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汝已长夜殖诸善本,来世众生久种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说。汝之所说摄受正法,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今得无上菩提,亦常说此摄受正法。如是我说摄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边际。如来智慧辨才亦无边际。何以故?是摄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佛陀赞叹胜鬘夫人:「讲得真好!讲得真好!你在智慧上面的弘法演说也有许多的方便,并且能讲到很深很微妙的法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这十种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学佛法最基本的行持就是信,信则能入,佛说那是菩萨因的初发心,能长养最胜智慧门,长养一切善根。我们对佛法僧要有信心,生活在这个五浊世间,不论遇到的是顺境、逆境,知道那都是本无今有,一时因缘假合相,不会对三宝的功德和真实义产生动摇,以佛法僧三宝为我们总持的戒体,这也是我们初学佛第一修学的戒行。因为深信三宝功德,则从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CBETA,T24,no.1484,p.1005,a5-10)经文中说的「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所以别人跟我们善言忏悔,我们应该要说「接受对方的忏悔」!这样比较如法,这点也稍微提醒大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戒及摄根戒,但是这五种戒并不是每人都具足的;所以有人得到一戒,叫作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叫作别别解脱,有时简称为别解脱戒。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瑜伽师地论》卷40〈10戒品〉9、故瞋(自嗔、教嗔)「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菩萨犯嗔乃大忌!【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是因缘不唯发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很想有严格的戒律来约束自己,虽然是在家人,我希望尽可能多而且严格地持戒,这样使自己虽然在家,也能够尽可能地精进,在此世有限的生命里增长多一些自己的善根基与功德。我能持菩萨戒吗?还是需要怎样的经历与过程之后,才由优婆塞戒转进到菩萨戒?答:您有心发愿严格持守菩萨戒律,此乃净善之法,我们在此随喜赞叹您的净愿与净行,因为您已经具足七圣财中戒财的一分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於無上正等菩提清淨意樂,用彼善根決定迴向,猛利、意樂、純厚、廣大、淨信修行,見同法者深生歡喜,日夜剎那於多隨法「隨尋、隨伺」,名心清淨。即於其中「長時數習、無間所作、所作」,他於此善「若未受行,讚美令受;若已受行,讚美令喜」,即於如是所有善根安處建立,名加行清淨。當知略說能「正發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淨。】《瑜伽師地論》卷36〈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