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现在很多人修禅定,方向弄错了!被错误的善知识误导了!所以只想说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什么也不管,就只是努力的坐禅,让自己一念不生,其实这样子做的结果,初禅永不现前。就好像说我们要从台北去高雄,结果却一直让自己往北,向北的方向跑,那当然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所以,在色界天里面,从证得初禅到四禅的人,都住在这里。在这边,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第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里说: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六)真正的善知识出兴于世有利有弊啊!有利是说,能够让福德具足的有缘众生在佛法上真正得到广大的利益,而迅速的超劫精进。有弊是说,一定会有一些福薄乃至知见偏邪的众生,因为失掉了广大的名闻利养,所以就大兴毁谤,死后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你认定修学佛法的目标以后,真正肯相信这一个法门,然后随着善知识的开示,一句佛号念到底,你从口念心听、心念心听,定力逐渐的增长,信心因而更加坚定,乃至于可以进展到不念而自念,甚至于在梦中看到自己在念佛,心中当然是十分高兴笃定。可是,为什么念阿弥陀佛的念头是丛闹呢?因为那样仍然是语言文字。你那个时候的心境,已经渐渐与定相应。你正在思考:究竟要不要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的人会说:学佛为什么要开这么多门?为什么不能只开一个门?有这样的问题的人,一者,因为他是被善知识错误地引导,因为这种善知识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佛法的中央大殿到底是什么;更不要说这个善知识是可以为你施设种种的方便善巧,让你可以开启殿堂外面一层又一层的八万四千个门。再者,就是个人心量短浅,所以才不愿意去面对那么多个八万四千门;所以才会被假名善知识的一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现在的一门深入,却变成专精于一个法门深入修学;而且,传授一门深入的善知识,其实也不知道到底要达成什么目标,或者那一门是否可以达成施设的目标,也无从验证。一门深入最主要的前提是:一门深入到底所为何事?或者说,一门深入是否只是阶段性的目标?在一门深入的同时去多闻熏习,反覆确定你的一门深入是否可以达到你所要求证的标的?再者说,一门到底指的是哪一门?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加上没有真正的善知识可以作为依止,如果说这个人已经可以修得人天善法不堕恶道,那就已经算可贵了。然而,即使说一直都在人天往返,其实也出不了生死之苦乃至八苦等等;说实在的,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可爱的事。所以,佛在《譬喻经》里面作了以下的譬喻:【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着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在佛世之时,一般而言,都是听佛上座说法之后,得空闲处而自己去观察、思量法义;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并不需要有课诵,所以当然就没有所谓课诵的形式。虽然经典是在佛示现入涅槃之后才集结的,为了令后世学人能够精进的办道,经典中也常常说应当要读诵、受持等等。所以,课诵就能够作为学人精进用功的一种方便,因为课诵的时候就好像说还在听佛说法那么一般。一般课诵是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善知识说,应当依照每一个人的兴趣、根器来选择宗派,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更应当思惟说,自己到底修学佛法所求的是什么,在各宗派中的修学,是不是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是说,是不是有哪一个善知识真正可以带领你达成自己的目标。什么目标?当然是应当以亲证法界实相为目标啊!因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嘛!然而,宗派里面常常有所改变,就好像说佛门中常常会有善知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除了自我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假如当世没有真正的善知识能够贯通佛法的教义,能够引导学人依照六度万行来修证佛法的话,学人只好随着自己的福德因缘,随分来修学。大体来说,历代佛门中的宗派一直演变到现在,约略有下面各个宗派,我们简单地来介绍一下。第一个律宗。顾名思义就是要律身口意,是以毗奈耶为本,然后宗奉律藏,所以叫作律宗。佛法中修持戒律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佛法二字,是因为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差别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学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学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够受学到了义的法,更何况能够进一步去亲证祂。所以才会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那么为什么要问说,佛教是厌世或出世的宗教呢?因为一般人总觉得说,学佛好像是很灰色的,这个带有一点消极或厌世的状态。因为说看到真正的学佛人,他要持种种的戒律,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假如众生不证禅定,当然是没有办法生到色界天以上;可是对大部分的有情而言,多是好乐畏苦,他能够修福行善生到欲界天,就已经是很好的。可是偏偏说在人间的时候,却营私谋利,乃至于说因为这样侵害他人的状况,这些事情一项也不少;恶业成就了以后,当然未来世舍报,就要到三恶道中,就要由像阎罗王这样的示现,来教化救护这些罪人。那阎罗王怎么样化导救护这些罪人呢?就为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铁城泥犁经》里面:【佛言:我见天下人不孝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畏县官禁戒、不畏今世后世者,不惊不恐,如是曹人死即入泥犁,与阎罗王相见,即去善归恶。泥犁卒名曰旁,旁即将人前至阎罗所,泥犁旁言:‘此人于世间为人时不孝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布施、不畏今世后世、不畏县官,阎罗处此人过罪!’阎罗即唿人前对,阎罗言:‘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妙法莲华经》卷一)另外一部分记载:【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妙法莲华经》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接下来的第二位的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六根本烦恼,还有二十随烦恼以及四个不定,这总共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都是与八识心王相应,都是为八识心王所有。乃至再接着第三位的色法,包括了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还有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另外还有一个法处所摄色,总共十一个色法,都是由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二位法合起来共生而显示幻影幻灭的影像,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三是他心通,又称为他心智证通,或者是知他心通,就是能够洞悉他人心中所念所想的各种善恶等事。第四是宿命通,宿命通又称为宿住随念智证通,或者是称为宿住智通,就是能够知悉自己与他人过去世的宿命以及各种的事迹,这个就是宿命通。如果说进一步的能够知悉,过去世从一生乃至百千万生姓什名谁,乃至于所受的苦乐受,以及这所受苦乐受的因由的这些的善恶业行等事都能够知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很多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就这样子开示,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阿弥陀经》)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依照释迦牟尼佛在《优婆塞戒经》卷五里面有关于三归依的开示,佛陀这样讲,佛说:【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优婆塞戒经》卷五)受三归依代表着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受,以及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经文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的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首先来说如来。如来是说,佛陀所宣说敷演的一切法教,都是依于亲证如实正慧而说,都是没有虚妄,没有变异,真实如理,没有颠倒的;因此称为如来。第二个是应供。人天应供的简称就称为应供,是说佛陀无量修行已经成就,福慧具足,能够饶益教化一切有情;所以应受天上人间以种种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