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何才是广结缘?这是需要以智慧为先导来作抉择,应当以七圣财的成就作为核心要点,应当以摄受的内容、内涵为基础。因为如理如教的摄受,才是摄受成就佛道的国土;所以,智慧的简择对于广结缘来讲,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有透过智慧简择来选择、选择知识,并且在这当中一一的检验,符合三量的事实,依于圣教的开示而行;同时我们还要配合自己智慧的抉择,这样来广结缘,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知道,广结缘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如何才是广结缘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在讨论这个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先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所谓的缘有哪些?如何才是缘呢?那广结缘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来讨论:如何才是广结缘?我们先来研究所谓的缘有哪些。要如何了解这些缘呢?我们先举一段世尊的圣教。世尊在《阿含经》中有这样开示,世尊说:云何二难解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乃至此世造作了很多的过失,有的时候有许多微细的戒罪并未灭尽;但是,透过行者至诚心地忆佛、念佛、拜忏、拜佛乃至观想念佛等,用功精进的过程当中,辅以自己惭愧心所的心发起,加以忏悔过往一切罪业的发露,立誓愿永不复作;这样感应了诸佛菩萨现前,或现光明,或见光明,或佛摩顶放光,闻到异香等等,来灭除这个众生的戒罪。这也是常见到念佛人或 三摩地

2018-07-22

回向乃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净法,这是一切的菩萨都应该要彻底实践的净法。但是回向这个功德法,比较是属于事修的部分,需要努力的去实践;而回向这个功德法,乃是成就佛道广大福德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加行。所以,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有开示说,我们看弥勒菩萨怎么说。弥勒菩萨说:回向者,谓以一切施等诸行,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礼拜诸佛菩萨的行为当中有种种广大的利益,这些净行是学佛过程当中应该要有的次法资粮,可以摄属在修集福德的部分。但是不明就里的人只看表面而误会,因为真正理性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误会是难免的。其实我们要知道,佛教所教导的目标就是成就佛道,成就福德智慧两足的佛地境界;所以除了必须要有福德资粮增长之外,也要有智慧功德的实证。真正的佛陀所教导的佛法内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这个恶业种子在未来世现行的时候,也是一个逆增上缘的缘起;菩萨藉这个现行的机会,能够转变染恶种子成为净种子,对于一切的顺逆境界,都可以成就佛事。因为转依如来藏这样的一分功德,一定远远超胜于原来所造恶业的势力;因此,菩萨于悟后能够这样随缘度众而使得过去无量恶业种子现行,这个就叫作发露;并且能够因为转依而心得决定,不再回熏恶业种子回到如来藏当中,这 三摩地

2018-07-22

忏悔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法,忏悔的功德乃是非常的殊胜,因此,佛教当然相信忏悔。同时,佛教也彻底的实践忏悔这些法,因为忏悔乃是众生改往修来远离恶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加行方式,经典上也说忏悔乃是七种最上供养之一;七种最上供养就是所谓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因此,忏悔这个法乃是修集福德一个很重要的行门,因此,菩萨在广行菩萨道而修集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脱获利,多退初心。(《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举心动念,最主要讲这个罪的部分,最主要的来源都是在举心动念。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仔细看看的话,我们的身口意——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在造作什么事情,口就是我们嘴巴在说什么话,意就是我们在动什么意念——我们的身口意其实都在不停地作业,只是我们未必知道我们自己在作业而已。 三摩地

2018-07-22

印光大师他的文献里面所记载了一件的这个信件里面所描述的事情,就是那位念佛的老婆婆为什么为人良又念佛,可是到最后却会遭到车祸呢?这个其实印光大师早已经就佛教的因果道理给他回信了。印光大师跟对方说:我们在看这个老婆婆横遭车祸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同样的不能够只看现在,而是要看看说前世跟这一世的这些关系。比方说,这个老婆婆,也许她前世明明是做了一些比较不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如果不知道的话,那永远就不能除罪源,如果要除这些罪源,就是要知道说,这些业的十不业的源头是来自于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的源头,是来自于四颠倒想。如果能够这样想的话,能够发起要除掉这个罪的源头的心的话,就能够来认知到底这个人,为什么在世间会有这些烦恼?为什么会造作这些十不业?能够去除掉这些烦恼,这个最好的方法,就是佛陀这个佛法。因为一切有情在人间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封信里面写的最主要是写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并且都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会遭受到车祸呢?因为这样的关系,因为那样子一个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对于佛教所谓的跟恶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在印光大师的所留下来的文集里面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我们给大家一个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就是要用戒律来看;值得跟着他学习佛教教义的知识,必然是持戒清净的,必然是持戒清净的,他个人不能够违犯了佛教的这些戒律。当然观众们可能有时候会听到说,有一些人会说,狮子跳跃的地方,兔子不可以跟着跳。这个言下之意就是说,上师们所做的任何的光怪陆离的事情,们都不应该用一般世俗的眼光去看,因为修行证量还没有到那边。这 三摩地

2018-07-22

一旦这些性障如果消除得很薄弱的时候,进一步,如果在有机会碰到知识的时候,接下来要能够参禅的时候,才能够参禅得力。并且更重要就是说,即使我们有机会能够破参明心,能够找到清净本心,这个状况之下,如果我们的性障本来就已经很薄弱的话,我们在破参明心之后,就很容易可以观行到真心的种种的功德,并且真实的受用这些的功德;并且透过受用这些功德,更加的领会真如佛性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许多的佛教团体实际上非常积极地参与世间的事务;可是,不管是再怎么积极参与世间的像这些行的事情,那出家毕竟就是出家。所以刚才我们讲的,基本上的关于夫妻、亲子、眷属之间,关于社会上的士农工商的这些事情,一旦大多数的人都出家之后,这些事情恐怕维系上面就会变得很吃力了。如果一代又一代,一世又一世,每一世都是只有出家的话,也可以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如果说我们的心虽然在红尘里面,可是我们对于名利是淡泊名利的;而我们也知道,我们在做这些世间法的同时,实际上有一个更高的目标,有更高的指导原则,那就是菩萨道与众生同事的道理;我们藉由这个生生世世跟众生同事的道理,然后一边自己修行,一边也能够跟众生广结缘。像这样子,有了中心的思想,有了目标,有了原则之后,菩萨在名利里面不会迷失自己的话,那又何必 三摩地

2018-07-22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第三目植物是无情生,吃植物没有杀生>张思居士(原标题:吃肉杀生,吃植物杀生吗?)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弥勒菩萨说:所取显现既非有,能取显现自非有,如是即能成立,二取现而非为有。(《辨法法性论》)既然我们所取的心是内相分,这不是真实而有,所以能取的心也就不是真实而有了,能够证悟这个道理,就实证了:虽然能取与所取都好像是真实的显现在生起,但是能取与所取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实法。弥勒菩萨接着说:于彼非等引心中,所显无非自辨别;于彼等引行相中,亦唯定境之 三摩地

2018-07-22

那我们这里回答是:即使你做了许许多多的业行,为自身或是为他人,本身都会有业果的,只是说这业果到底是属于业?还是属于恶业?还是属于无记业呢?这中间就有种种的差别。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来说,是不是我们可以看待以前有没有以往的例子呢?有。以前禅宗有一位祖师,就是六祖惠能禅师,他当初得到衣钵了之后,他辗转的最后躲到了猎人队伍里面,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因为可 三摩地

2018-07-22

到了第七天,这位沙弥回到阿罗汉处所,阿罗汉看到以后觉得很讶异,于是用天眼通来观察这位沙弥这七天到底做了什么事而活下来;观察以后,知道沙弥救了许多蚂蚁众生的生命而活下来。从这个例子告诉大众两件事:第一件事,如果已经事先知道自己仅有七天的寿命,你能够扭转这样的局面,而使自己能够存活下来吗?显然不行嘛!因为一般众生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所以才会在六道中不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我们常常亲近知识熏闻正知见,与建立正确的佛法八识论架构,那对于这些生死现象,就能够有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再模煳不清了。依据《瑜伽师地论》卷1中的开示: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因此在中阴身阶段,需要等待出生到下一世的因缘成熟才能投生。如果在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