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者何?一者末法之世多有外道及佛门法师,遇人辄言:末法之世,去圣日遥,难修难证,勿唐费工夫也。此言亦无大错。盖一般佛子信根不足,闻说此言便失信心。设遇真知识,亦不信受,不敢求无上道,此一难也。二者知见不足,不知从何处入手,亦不知应如何锻夫,此二难也。三者虽具知见,亦知应锻夫,然不知应往何方访求教导功夫之善知识,此三难也。四者像末之世,真善知识难求 三摩地

2018-07-23

你于何种戒的施设是与解脱道有关的,已经能够知其一二,不会再迷于外道的非戒取戒,你才会初步的真正知道什么叫作净戒;也才能够明白说,为什么它可以让众生迈向解脱的原因。这个时候,你的持戒就会渐渐远离以前那种受束缚、被约束的状况,而更能够欢喜而轻松的持戒。从此之后,于净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当然,这样一世一世的恶因缘就会越来越少。这难道不是说因为这样而使道 三摩地

2018-07-23

即便是在宣讲佛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譬如口头上对外宣讲想如阳焰,如果对方不能接受,或者提出反对意见,这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自己从宣讲想如阳焰的立场,慢慢转变成为我对你错,乃至于站在佛法的制高点上恐吓以及辱骂对方,心里开始给对方定罪,认定对方是破坏佛法的外道,必欲灭之而后快。此时已经忘记自己本来的初衷,忘记当初自己也是走过这样无明的阶段,忘记彼此都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也有很多人可以不贪,所以他们也有少数人能离开欲界地而证得初禅,所以称为离生喜乐地,死后不再生于欲界中,可是他仍然会再轮转下来人间继续受苦;所以显然不是断贪,只是藉禅定来伏贪。所以想要远离无量世的大苦恼,就得要断我见,才能渐渐离开无量世的大苦恼。只要一断我见,犹如《阿含经》讲的,最迟钝的初果人,最多也只不过是七次的人天往返受生,最后生也可以远离三 三摩地

2018-07-23

也许有人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因为有些外道,譬如一贯道的道亲们,他们是以摄取佛法而用来尊崇欲界天神老母娘的,他们这个想法是不可能会改变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都会存在著:当他们仍未断除我见时,一定仍然会归依老母娘的;可是当他们详读了此一套书而切实去作观行以后,未来有一天假使确实断除我见时,他们一定会起心动念去检查老母娘所说的法(不论老母娘的法是由天才或点 三摩地

2018-07-23

关于我见、关于断我见、关于众生依于三毒、四相,而造作流转三界轮回的这一些善恶业的道理,乃至外道以定为禅的道理,乃至菩萨要以断身见、要以断我见、要以有未到地定,有定、有慧依于四念处,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乃至观心无常,观察这一个六识心,乃至于特别是观察这一个以前五识相俱的这一个五俱意识的意识心,祂是生灭无常之法。依于你的未到地定的修行,依未到定能够离开 三摩地

2018-07-23

无余涅槃当然不是断灭,否则佛法或至少佛法当中的声闻解脱道,就变成了跟外道的断灭空,死后一切皆空,死后没有任何一法剩存一样的,那佛法就跟外道见没有什么差别了。这个部分我们姑且不提,我们回到我们刚刚说的涅槃如来藏,涅槃有四种——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还有佛地所证的无所住涅槃或无住涅槃,或无住处涅槃。菩萨所证的不是要如同声闻人依四念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等到他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他还可能从的外教、外道来转向,来向你问一些问题,这样的人就有善根了。甚至说有的人本来求神问卜了,他最后想一想还是来问你,看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替他解决一些事情。这时候菩萨就可以广行方便来跟他讲,如何能够学佛,怎么样藉由学佛而改变自己过去的因——就是过去的这个种子,让这种子的功能无法现起,或者现起不够具足,让这 三摩地

2018-07-23

不论是有气质或没有人文素养的人,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情境的愚人,他们心中的一切思想,都是识阴的苦集;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他们对自我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面用心;于是他们的识阴种子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的执着自己相应的外境我所,难以了断,更何况是了断识阴自己?常见外道及佛门中的常见外道众,虽然是修行 三摩地

2018-07-23

然因意根非是外道诸天天主、天神所能灭除者,亦因不同识蕴六识之夜夜眠熟即灭者,故不摄在识蕴中;亦因意根是识蕴之俱有依故,亦是识蕴所生起之藉缘故,亦是识蕴未生之前即已存在之法故,不予摄在识蕴中,此即是四阿含诸经对识蕴与意根之界定。如是,识蕴中六识心王之心行,皆是行蕴所摄,而识蕴之功能即是了别六尘,此是阿含佛之圣教。由识蕴六识了别六尘故,便有能见之性、能 三摩地

2018-07-23

由此检验而知是意识心者,则知应断邪见:莫再如常见外道一般、莫再如民间信仰者一般,误认此觉知心为常住不坏法。苟能实际观行而非纯依思惟,如是实际观行而确实了知如是觉知心即是意识心者,是名初知意识体性之人也,当知已得暖法、顶法,而仍未断身见、我见。正断身见、我见之初果人,则是断除了意识觉知心常住不坏之恶见,即是了知意识心确属生灭有为之法者,方是断除意识心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接着,当有人(不论他是佛门中的大师,或者是外道的大师)施设错误的戒禁,禁制你说:「你必须要依照我的规定,每天得泡水三个小时才可以解脱。」你一听就知道他这个戒禁是胡乱施设的,因为泡水不能断我见与我执,当然不得解脱,泡到皮肤烂了也没有作用。有人告诉你说:「你要每天行善,欢喜的行善,终其一生都不休止,快快乐乐、欢欢喜喜不断的行善,你就能得解脱。」那你 三摩地

2018-07-23

当他四禅八定完全修证之后,他就可以取证灭尽定,也就是在外道的四禅八定之外,他还要更上一层证得灭尽定。当他证得灭尽定之后,他就具有非时解脱的能力;非时解脱的意思是说,他不再像慧解脱阿罗汉一样,还要等待时节因缘。俱解脱阿罗汉,可以直接依于他的禅定证量,想要在什么时候离开生死,他就可以自己作主解脱生死。譬如如果碰到恶劣的环境来临,慧解脱阿罗汉,他是没有办 三摩地

2018-07-23

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实乃佛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摄心住于正道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定共戒者,谓修学禅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之修证,分别能伏三界贪瞋痴,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戒,依定之有漏功德而不违佛戒,与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修得四禅八定,便可伏贪嗔痴等烦恼,但仍无法解脱。4.末学的我见也未断,无法回答;引用玄奘菩萨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接下去再举个例子:1、行走在大街上,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就会立刻有反映。如果换了一位断我见的圣人,会如何应对?2‘与同事、朋友语言交流,没有了我见,能完成吗?我见是否等同于自我意识?如果等同,那么即使是圣人,同样需要自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也有很多人可以不贪,所以他们也有少数人能离开欲界地而证得初禅,所以称为离生喜乐地,死后不再生于欲界中,可是他仍然会再轮转下来人间继续受苦;所以显然不是断贪,只是藉禅定来伏贪。所以想要远离无量世的大苦恼,就得要断我见,才能渐渐离开无量世的大苦恼  。只要一断我见,犹如《阿含经》讲的,最迟钝的初果人,最多也只不过是七次的人天往返受生,最后生 三摩地

2018-07-23

看看古今多少大师学人,费尽一生的光阴,都想要在此有个入手处,然成就者却是少得可怜,大多是肇因于知见的错解,误认五阴的变相而当作真心,落入外道见中。而观行的成就除了要有定力,还需要慧力、正知见、福德因缘相伴;但是现代很多学佛人却是把定力误会了,错将打坐一念不生的定境当成定力,此种定境对于观行的帮助有限,所以正觉同修会从初级禅净班开始,都会要求学员锻练 三摩地

2018-07-23

辨正2、一切误计意识心为常者,皆是佛门中之常见外道,皆是凡夫之属。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尘、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中、法界中实无如是涅盘「境界」故,唯有外道法中方有如是意识心所住之涅盘境界故。中国地区千年以来佛教之表相大师与一般学人,固然如是误会涅盘;南洋地区南传佛法亦复如是,观乎古时南传佛法之觉音论师,于公元五世纪时所造《清净道论》三大册,书中所言尽皆未断我见,亦未教示众人如何断除我见之法理,断我见之观行行门更无论矣!乃竟倡言能令人亲证阿罗汉之解脱果者 三摩地

2018-07-23

证初果是永离异生性的,也就是从此世起,永绝于三恶道的受生;凡是真断我见的人,一定会断除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实证的一切圣者,也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更不会忘恩负义而不归依佛教三宝,继续奉事凡夫位的外道天神。正由于已断异生性的缘故,以后永不入三恶道中受苦,名为解脱道中已修除异生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