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正当我们离念而对外境六尘了了分别时,不论离念境界的时间有多么长久,仍然可以了了辨认六尘境界,不会因为离念就失去了了知性。所以,动中定力修得好的人,在路上行走的时候,虽然一直都离念而没有任何妄想,但仍然可以了知路上的状况;绝不会因此而失去了了知性,绝不会全无分别的跌入水沟或者撞上车子呢!意识虽然离开语言文字,但是仍然能够以其心所法来了别苦乐及是非,其 admin

2018-07-21

这时就如同王子的胎身已经形成,而且快要身根了;因而绝对不可能流产而失去王子的身分,所以名为不退住,成为第七住位的菩萨。菩萨在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心中,虽然还没有能力广修初地到十地的十度波罗蜜多,仍然是在远波罗蜜多的阶段中修习佛法;但从第七住位中开始,已经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可以正式踏上无比庄严的佛菩提大道。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七住位(不退 三摩地

2018-07-21

这时就如同王子的胎身已经形成,而且快要圆满身根了;因而绝对不可能流产而失去王子的身分,所以名为“不退住”,成为第七住位的菩萨。菩萨在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心中,虽然还没有能力广修初地到十地的十度波罗蜜多,仍然是在远波罗蜜多的阶段中修习佛法;但从第七住位中开始,已经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可以正式踏上无比庄严的佛菩提大道。各位菩萨,以上所介 三摩地

2018-07-21

参禅人都是有志气之大丈夫,既然攀缘景仰于证量在上的古德,不可以不这样子想:他们既然能够做到,我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何况透彻的脱离五阴生死的事,一定是穷尽未来际都永远一直存在的法,不可能有暂时断灭而不现前的事,所以一定是一旦证得了就永远都在而不会有失去的情况了;悟后应当深入的巩固根本智,对所悟的真心第八识的正见,不该让恶知识恐吓笼罩之下就退失信心;这样 三摩地

2018-07-21

机锋的答案是个什么,或不是个什么,都不是这个目的,其实不懂是最好;以为是懂的人,都失去参究的方便。等到这世界继续过个几千年,这个已经不是秘密的时候,机锋会被「唾弃」。甚至有的人还拼命地去猜想机锋之间的对应要如何理会,作这样的余事;实际上,以前日本便出过这种书,当然曾经翻译成为中文,一二三在很年轻的时候便看过了,里面还详细地讲解每一个机锋要如何响应, 三摩地

2018-07-21

若是领受舍觉时,也不必然就是乐,譬如舍觉常在而永不变易时,也将会成为苦,因为已经失去其他觉受而成为种子不具足的缘故,人生中必须拥有的其余功能性已经灭失的缘故;而且舍觉也不是能永远保持不变的,所以也有无常苦。而舍觉与乐觉也都如同其他三觉一样,都不离行苦,因为都属于无常变易之法,都不离行阴。若是在世间生活过程中,种种苦受也都是由识阴来领受的,生老病死忧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他不会贪着:万一五欲失去了,他不会痛苦。不会像世间人一样,色声香味触法中若有一法失去时,就心中惶惶然不可终日,每天用眼泪来洗脸;所以说菩萨“虽复受之,心不染着”,只是像寒冷的冬天求火来温暖保身一样;即使是为了活命而不得不求一个温暖,但是在求火温暖时也不会造恶业:为了保命,也不造恶业,不会为了自己要活命就把别人杀害。(原标题:了生脱 三摩地

2018-07-21

换句话说:明心后所证之如来藏证境永远不会消失,与定力之退失与否无关;但眼见佛性之亲证者,一旦定力退失时,则一定会失去眼见佛性的境界,仅余者为仍然了知佛性之名义尔。由此可以证实明心与见性,是截然不同的二种证境,不可混为一谭。复次,若人强言明心即是眼见佛性者,则有过失,与事实不符:眼见佛性者,能于他人亲见他人之佛性,但也能于他人身上亲见自己之佛性。明心 三摩地

2018-07-21

换句话说:明心后所证之如来藏证境永远不会消失,与定力之退失与否无关;但眼见佛性之亲证者,一旦定力退失时,则一定会失去眼见佛性的境界,仅余者为仍然了知佛性之名义尔。由此可以证实明心与见性,是截然不同的二种证境,不可混为一谭。复次,若人强言明心即是眼见佛性者,则有过失,与事实不符:眼见佛性者,能于他人亲见他人之佛性,但也能于他人身上亲见自己之佛性。明心 三摩地

2018-07-21

此论我国自唐朝时已失去,直到清末,杨仁山居士在日本发现,再传回中国。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二、唯识论书:1.《唯识二十论》,说明万法唯识,破斥外道及小乘的论难。2.《唯识三十颂》,阿赖耶缘起思想的体系化。本讲堂弘扬大乘佛法时常提。3.《大乘百法明门论》,将世、出世法分为一百种。列举八识心王、心所等五位百法的名目。4.《大乘成业论》,说明阿赖耶识的起源及 三摩地

2018-07-21

三地发光地,三地发光地的菩萨,已经具足一切世间的禅定、神通、解脱三昧、止观,能引发而且能够安住,对于四禅八定能够引发、能安住于这样的禅定,但是却不随于这样的修力,而往生天界去享天福;三地菩萨随着大愿,在能成满一切智慧海之处受生,来继续行他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就好像舍离世间的假名字,好像说河水、江水入于海水中,都失去本名一样的譬喻。那么四地焰慧地,四地 三摩地

2018-07-21

以法身,本无形质,非由修行而得,不生不灭,为一切众生之所本有,无缺无失,所以一切众生皆有此「法身」,以此「法身」得以「成佛」,成就如来,以此「如来」即是「涅盘本际」,说「本际」故,无有所得,何谓无有所得?以一切众生本有故,以本有,何更说得?若是本来就有,乃至一时一刻都不曾失去,如何说有「更失而复得」,所以不失故,所以无有复「得」可说;以「得」毕竟无 三摩地

2018-07-21

那如果说要说佛教是世界性的,那其实只是属于通俗的说法;因为假如说把佛教局限在人间的话,那么就会将佛法通俗化,而失去了佛法真修实证的重要性了。因为法界实相中,有不可推翻的因果律则。也会因为说,如果只有把佛教局限在人间,而曲解成为戏论。为什么呢?因为刚刚我们有举说,说这个初果人比较钝根,那他是七次、七生人天往返,而最后能够尽于苦边、能够证得解脱果。如果 三摩地

2018-07-21

愿意丧失我的生命,求上苍惠赐雨水给百姓吧’他天天这样哀求、哭诉,如同最最孝顺的儿子失去了圣贤的父亲那样。精诚之心远达十方世界,感动了十方佛土的五百圣贤来到这个国家。新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喜欢得忘记了自己,亲自叩头奉迎,请到正殿上款待。皇后、太子全部虔诚肃敬地站在边上侍候。国王以最美的饮食,最好的服装供养众圣贤,使他们都能满足所需,并五体投地 三摩地

2018-07-21

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当中所包括的若干的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物的知识和思考。这里一个重点是说:信息都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如果这一些记忆真的是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人们的记忆、人类的记忆又是依于什么而建立呢?你如果问一个凡夫俗子,他一定会说:我用我的头脑记。乃至进步一 三摩地

2018-07-21

失去大乘境界之欢乐,破坏菩提心。所以应该先知道众生善根及其心意。随其所能承受的次第说法。就象潜入大海一样,要逐渐深入。(这一条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也曾讲到,不分对象谈论大乘甚深佛法,听与说者俱获大罪。讲说佛法要看对象如何,他的目的志向何在,想人天法,我们就随顺开导其人天中最殊胜的方法。想求声闻辟支佛乘,就帮助其成就声闻乘,志向大乘,就为其解说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入胎,持身,乃至出胎,更加执持有情五蕴,无有离之,所以此「识」更因持种,可以令此轮回业果无差,所以必有「持业种」功能,而又能够为「名色」之因,所以当然可以说为有「显示流注种子作用」之功能,以持一切「名色」种子为因,所以一切有情各因胖瘦高矮、苦乐忧喜,等等五蕴不同,以有「识」故,所以此为真正「名色」的根本因,持受一切「名色」种,并能遇缘发起,流注 三摩地

2018-07-21

五者,声闻戒是此生经受戒之后才有的,而且是尽形寿(这一生)受持的,若命终、断善根、对解语之人宣布舍戒、犯重戒等,即失去所受之戒;若非犯重戒,或者舍弃曾发的菩提心,菩萨戒一经受得之后,是尽未来际受持的,直至成佛。即使来世不记得往世曾经受过菩萨戒,但其戒体仍在,遇缘可以增受戒。菩萨虽持一戒,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六者, 三摩地

2018-07-21

”有的人听了就说:“这个那里是念佛!”他不相信就走掉了,因此就失去了修学的因缘。有信心的人留下来,按部就班就修上去了。本来只想学会无相念佛就好了,却想不到居然能亲见自性弥陀,真是喜出望外。我们说功夫就是定力。念佛要得力,必须要定力。经由相信念佛法门,以及发愿修持念佛法门而起的信力和愿力来系念思维和修持,会产生定力;会修的人从持名念佛 三摩地

2018-07-20

这种念佛方法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但被许多念佛人忽略了,因此失去了提升念佛功夫的大好因缘。我们为了利益广大的念佛人,也为了弘传之故,所以施设了无相念佛的名称,藉此和有相及实相念佛作为区别。学习念佛法门,要注意该念佛法门所说的忆念是那一种念?必须依照各部所说的意旨和脉络而探究,不能一概解释为持名念佛。第四目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应知学无相念佛的人,得要先除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