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窥基菩萨就解释说:【五逆中破僧最重;坏功德法身故,障人天解脱道故;入圣得果、离染漏尽,皆悉被遮;乃至大千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乱故,定招无间一切大罪。】(《瑜伽师地论略纂》卷4)就是说破僧是逆罪中的最重罪,尤其是转大乘第一义法轮的胜义菩萨僧被毁谤、破坏了,就会导致众生不信有佛如来的功德法身,就会障碍人天修证解脱,这时真正能让人修行得解脱的法教,乃至 | admin 2020-02-20 |
![]() |
这时龙王有个女儿,名字叫作宝锦离垢锦,也跟着龙夫人们一起一心恭敬礼佛后,都拿着珍珠璎珞上供世尊、赞叹世尊,并发起了大宏愿,誓愿将来都要成佛,要像释迦世尊一样演说种种经教法道,摄持护佑一切修学佛道的修行人。这时大迦叶尊者在一旁听了,就对龙女和龙夫人们说:“究竟无上的佛果是很难获得的,以女人之身是不能成就佛道的。”宝锦龙女听了,就对大迦叶尊者 | admin 2020-02-20 |
![]() |
五逆中的破僧罪,通常说破和合僧就是意图使僧团分裂,而在四人以上的僧团中拨弄口舌、挑拨是非,使得以修解脱道同见同行同学的声闻僧团,或者是以修佛菩提道但于佛菩提皆未实证的凡夫菩萨僧团,或者已证悟佛菩提所依万法实相如来藏的胜义菩萨僧团,原本和合如一的僧团却因受到言语挑拨,导致某些习气未尽的僧团中的人被挑拨离间,因此产生误会,心有嫌隙、有隔阂,渐渐演 | admin 2020-02-20 |
![]() |
而这个十方诸佛共同的知见,正是众生各个具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永不生灭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如心。因为如来藏才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道的所依,所以如来藏法就是诸佛正法。如果有人破坏如来藏这个释迦世尊的正法,例如: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说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思想的复辟,就是告诉大家,如来藏是不可知、不可证的虚妄法;那么学佛人听了之后,对于学佛首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要来探讨“持戒度为何可以因为其他五度的关系而得以增长?”首先“布施度”,如果从今生的布施行来说,可以让菩萨远离种种执著与伤害众生的行为;相对的,可以增长慈悲心与增广心量,因此可以增长持戒度之清净与坚固。而实际上,无论财施、无畏施、法施,或种种修善去恶之行,本来都是摄属于菩萨戒的范围内;因此布施波罗蜜可以增长持戒波罗蜜。另外从 | admin 2020-02-20 |
![]() |
接着第二部分,也就是《优婆塞戒经》卷6的经文,内容为:“菩萨若见破戒恶人,不生恶心,为设种种善巧方便而调伏之;若不调伏,当生怜愍,不为身命破戒舍戒。”(《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开示:菩萨如果看见了破了戒的恶人,不可以对他生起恶心;我们对谤佛、谤法者,尚且不生起恶心,何况只是破戒,而不谤佛、谤法的人,所以不该对他们生起恶心,应该为他们施设种种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面对众生时,生起的慈悯之善心,能够对治颠倒而不生起瞋恚之恶心,这是第一个特性。第二个特性是善法是安隐的,能够令人往生善处,与获得修学之成就,而且善法也能够让菩萨饶益有情,作种种利他之行;相对的,恶法的自性是颠倒性的,属于不安隐性。而持戒是佛子所应遵守的,它的目的也是希望让佛子的善法能够快速增长。 第一部分《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经文,内容为:& | admin 2020-02-20 |
![]() |
一般人尚未见道前持戒,也是属于是戒非波罗蜜所含摄,虽然属于是戒非波罗蜜,但是能够持戒,代表他已经能够信受三宝与戒法,也已经生起决定心想要真正修学佛法,乃至发愿行菩萨道利乐众生,因此都是值得随喜赞叹的。譬如在《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卷1中的开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佛垂般 | admin 2020-02-20 |
![]() |
这里面修定的部分,是大家所熟悉的,因为持戒能令烦恼止息,因此有利于禅定的修证;或者因为能够依教奉行、持戒清净,便能够逐渐生起实际的功德受用,而在种种法上面心得决定。定的引生之后,有利于智慧的证入,因此持戒之后修定,当然能够提升庄严菩提的层次;相同的,在持戒之后修学种种善法,当然也能够累积福德与智慧资粮,让自己在佛菩提道上能够顺利前进,也能够利益更多 | admin 2020-02-20 |
![]() |
【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 | admin 2020-02-20 |
![]() |
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 1、令远离恶法: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 | admin 2020-02-20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 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 | admin 2020-02-20 |
![]() |
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优婆塞戒经》卷6 这段经文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就有五种善法围绕着我们,就像是河水一样,会绕在大城的城门四周,让善法能够常得滋润以及增长,也会像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这五种就是慈、悲、喜、忍以及信。怎么叫作慈心呢 | admin 2020-02-20 |
![]() |
多愚痴者要修缘起观、因缘观,也就是对于这种法义上,没办法去了解的这样的一个弟子众,让他修缘起观、因缘观,透过因缘辗转发起的过程里面,让他能够了知这些不是真实常住的,让这个愚痴者,能够在现象界的法生起智慧,能够观察原来没有一法是真实的、没有一法是常住的,然后能够生起解脱的愿求,能够生起求大乘法这样的心愿。另外慢心重者要修界差别观,界差别观者指的就是, | admin 2020-02-20 |
![]() |
世界上对别人最深的伤害永远是语言,当我们对别人出言不逊的时候,也就是把钉子钉进了别人的心中,而且这样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 admin 2020-02-20 |
![]() |
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心得决定,使得心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而不退转。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 | admin 2020-02-20 |
![]() |
当然止息恶念,佛陀教的方法有非常的多,例如可以以慈悲心、或者是以因缘观、以不净观,是非常非常的多。因为佛陀都看着众生的因缘,以他的心性来告诉他。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6的经文,内容为:【食已先修惭愧之心、不放逸心,为治身命如疗恶疮。若入村落如刀刺林,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观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优婆塞戒经》卷6)在饮食之后,身为修道之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先修惭愧之心,然后要能心不放逸;也要知道饮食,只是在治疗色身虚弱的病,不是为了享受而吃,是为了维持生命、保养道器。如果进入村落时应当观察这六入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学佛了,对佛法有信心,所以发了菩提愿、受了菩萨戒。在前面听了诸位亲教师用心地教授、殷勤地嘱咐,在聆听学习时都能信受无疑;也决定自己要依之而行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正向三乘菩提,发利乐众生永无止尽的成佛大愿,这个是相当要自我肯定和赞叹的。因为在这五浊世间,能顺佛心、正信大乘三宝,那是稀有难得的众生。如《金刚经》中佛陀亲言:【“如来灭后,后五 | admin 2020-02-20 |
![]() |
前面我们略谈了会造成心无法安止于定的“妄念散乱种类”,那么就有同修会问:“如何才能够不起散乱的心行?”为什么我们会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