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二十亿耳马上起了念:“世尊已经知道我的了!实在是太厉害了!令人惊怖毛竖。”所以就很老实地跟佛禀告说:“实在是这样子的,没错,世尊!”佛就告诉二十亿耳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着我所问的问题来答,二十亿耳你在还没出家之前,你是不是很会弹琴?”二十亿耳就回答说:“对啊!”世尊又问他说:“你意下如何,你 admin

2020-02-20

既然说佛法是世间唯一而且能够让众生究竟解脱的正法,当然也不是随便一般人的性就可以修学的,这是因为善根、性和真实正理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无法和甚深微妙的佛法相应。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真祂是无住法,如果你想要求得这样的一个无住法,真本身就没有取、没有舍,祂从来不取任何法,也从来不舍任何法,所以祂是无住法;你想要求得这样的一个无住法,就不应该在有取有舍的法上面用;也就是说:坐禅是有取有舍的法,你如果在这样的法上面用,那你就不可能找到真无住法。接下来,怀让禅师又继续说:“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 admin

2020-02-20

除了说在理上面看得越透的时候,在事上面,也因为菩萨在修学的过程中,烦恼会一一的减轻乃至于消除;所以本来因为烦恼的减轻消除之后,本来定力----的这个安定的力量,就会不断地增长,不容易受到外界的牵引左右,而生起了失落或是种种的烦恼。除了这个之外,菩萨也是一样,比方说:用这个念佛的方式来培养培植定力。这个念佛呢,如果能够真正掌握到念佛的方式的话,您不仅在 admin

2020-02-20

在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呢,性调柔了,就能够让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 admin

2020-02-20

一般将意识安住于一境,安定专注不散乱的定的状态,通称为三摩地。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见三摩地的修证,必须意识于所缘境界中具备审正观察的观,以及一境性的止;也就 admin

2020-02-20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在家菩萨们,能不论家中所有的好坏财物,只要众生需要,他都能够乐于布施出去,而且常常以欢喜来布施,毫无吝惜、执着之,布施之后也从来不后悔,这样就叫作一切施。一切施的福德最大,这是因为他能够舍弃一切的贪爱,同时又具有功德,不只是大福德而已。而不思议施则更不容易,是要能够把自己的内财—也就是身上的各种器官& admin

2020-02-20

在归途之中,罽那经过佛迦罗城,刚好遇到五年才举办一次的大法会;当他看到隆重庄严的法会时,里非常高兴,便开口请问法师说:师父!请问您办一天的法会需要多少银两呢?法师回答说:需要三十两黄金。罽那听了以后,里就想:我因为过去生没有种福田,今生才会如此贫困,得要每天出卖劳力,才能赚得微薄的钱财供一家温饱;现在遇到了清净福田,应该好好把握机会培植福德才是 admin

2020-02-20

如果说非常的悭吝又贪著,这样的话就违背这个菩提的长养,这样是没有办法成就未来的佛果。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清楚的了解到说:自己对于财物的方面那种执取是与生俱来的,是因为经过非常多世的这些熏习陶养。所以要去看到底财物的本身它是什么?然后从这个地方将自己悭吝的能够解除,所以对治的方法就是要布施;如果说不能够作到很完美的布施也没有关系,就是要有布施的 admin

2020-02-20

在末法时代正法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正法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 admin

2020-02-20

有位当事者他问到,他自从学佛以后,就非常谨慎自己的言行,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就特别地小,可是即使是如此,他还是陷入于这是非之中。他就对这情况非常地困惑,不知道如何是好。这边的回答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娑婆世界,是一个难以堪忍的一个世界,众生的根器差别非常的大,有的人他是属于贪比较炽盛,有的人则是瞋恚比较炽盛,有人是无明深重,他特别没有办法如理来思惟,与 admin

2020-02-20

令人不生恐怖畏惧就是无畏施,布施慈悲柔软语即是无畏施,于众生不生嫌恶之亦是无畏施。多看他人的优点,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赚到随喜赞叹的福德,又不用花本钱,何乐而不为。众生都喜乐被别人称赞,当有人修福时,我们见了也能随喜赞叹,对方听了欢喜;也显示自己没有嫉妒,增加了性上面善法的功德,更可以跟对方结下善缘,因为大福从生。另外,平等施也是大福德与大功德 admin

2020-02-20

上一集讲到的戒法的问题,其实所讲的并不是说戒不重要,上一集讲到说禅师出家以后,师父要为他传戒,他说:我才不要受戒,出家乃大丈夫事,应该要弄清楚佛道是什么,要先求证道,何须屑屑于细行?这个其实最主要是在说明,菩萨道乃是摄为戒,而且必须要以法为上。也就是说,你如果二六时里面,整个全部都是系在佛法上面,全部都是系在参禅上面的时候,哪有什么犯戒不犯 admin

2020-02-20

所以一个人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志不变并且也在念佛了,那么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就会扩大一分给那个人所需要的空间,它就扩大了;然后他所专属的一朵莲花就在那边出现了,未来阿弥陀佛就是用这一朵莲花,来接引那个人的中阴身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是属于念佛的净业及愿力,所引生之器世间的改变。另外有一个相关的法义,就是任何一个有情的善恶业,都会改变山河大地、器世间的 admin

2020-02-20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在家菩萨们,能不论家中所有的好坏财物,只要众生需要,他都能够乐于布施出去,而且常常以欢喜来布施,毫无吝惜、执着之,布施之后也从来不后悔,这样就叫作一切施。一切施的福德最大,这是因为他能够舍弃一切的贪爱,同时又具有功德,不只是大福德而已。而不思议施则更不容易,是要能够把自己的内财—也就是身上的各种器官& admin

2020-02-20

菩萨们在发起了殊胜的大愿,受持戒法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勤加守护这个戒法;菩萨对于所有的戒相中,不论是轻戒或是重戒,因为都是如来世尊所制的戒,也因为对于我们都有殊胜的利益,因此都要生起尊重与守护之,而不敢轻易毁犯,不要让烦恼染污与影响自己的,要常常保持在不犯众生的清净作意之中;其中摄护诸根与远离恶法,对于持戒者来说,是很重要与基本的方法,因此我们今 admin

2020-02-20

而真正能够作到戒行圆满,需要到二地满才能够作得到,因为二地满菩萨有犹如光影之现观,也就是二地满菩萨可以经由这个犹如光影的现观,而了知如何能使自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转变清净的道理;从此他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转变自的染污种子,去转变自如来藏所含藏的内相分,这就是犹如光影的现观成就了;使得七转识的染污性可以根除,因此可以持戒清净,才可以称为真 admin

2020-02-20

是戒是波罗蜜者,如昔菩萨受瞿陀身时,为诸虫兽及诸蚁子之所唼食,身不倾动不生恶;亦如仙人为众生故,十二年中青雀处顶、不起不动。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把持戒与波罗蜜的关系分为四种,让我们能够判断自己在持戒的所在位置,因此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探讨这四种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说明波罗蜜的意思,方便大家来了解这段经文的 admin

2020-02-20

若坐禅时,很清楚的就是修习定力,也就是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来提升自己的定力;因为一切修行无不以戒、定、慧为入门开始,既然已经三归五戒了,再来就要修学,不管是五停观,或是说依于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而为了因应世人的需要,稍微作了一些改变的这一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类似于五停观的让我们先把我们的妄能够歇息下来,求得定 admin

2020-02-20

也许有人说: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佛已经示现入涅槃了,我们要去哪里供佛呢?《优婆塞戒经》卷3佛开示说:【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勤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若能如是至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优婆塞戒经》卷3)意思是说:只有如来可以教导我们法界实相的究竟了义正法,所以说如来就是一切法藏,一切法都含藏在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