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相分是我们的觉知心所接触(看见)的六尘法相,所以称为相分。因为有被见的六尘法相等相分,就一定同时会有能看见相分的能见者,也就是见分,所以见分是指能看见相分的觉知心等功能。有了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才能使我们在人间生活及存在。这个相分是境界,见分就是能知能觉。为了让行者更加了解二分的意思,接下来还要再从十八界的角度来详细说明,帮助大众确实理解二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灭尽定与无想定中,虽然都如同死时一样没有意识,没有见闻觉知,也没有呼吸与心跳,可是因为寿命还没有终了,所以入胎识仍然驻于身中,使得温暖不会失去,色身虽无呼吸及脉搏,历经三、四天也不会败坏。这意思就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事实:死亡与入灭尽定、无想定中,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同的,但是其中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寿命已终,所以入胎识已经离去,后者是寿命未终,入胎 | admin 2020-02-18 |
![]() |
为什么这样记说呢?都是因为他们尚有其他种种慢心留存的缘故。另一方面,仙尼!我诸弟子对于我所说的法义,能确实理解其中深义的人,他们面对种种慢心时,能证得无间断而平等的妙法,证得无间断而平等之妙法的缘故,种种慢心就会断除。种种慢心断除的缘故,身坏命终以后就不会再相续地出生后世五阴了。仙尼!像这样的弟子们,我不会记说他们舍弃这一世的五阴以后,往生到各个不 | admin 2020-02-18 |
![]() |
一般人所说之我,通常是以意识觉知心为主,因为意识觉知心是因缘所生法、是生灭性的,因此称为假我,意识心祂也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也称为无我性的;佛法中的真我就是如来藏心,因为如来藏不生不灭,所以称为真实我,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祂又离一切三界有为法之贪厌,也不觉知自我,因为有这样的体性,所以祂也是无我性的。也就是说,这个我可以分为假我跟真我,假我就是生 | admin 2020-02-18 |
![]() |
有情的身心可以称为五阴,也可以叫作名色,众生精神与物质在世间上的代表即是名与色,名色即是五阴。名代表着精神层面的心法;而色则是代表了物质的色法。名是五阴中不属于色法的四阴,也就是受想行识;色是五阴中之色阴,属于有形质之法,色的体性即是四大地水火风。《楞严经》对于五阴的论述,首先强调了,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法性,五阴是第八识如来藏藉由五种妄想所变 | admin 2020-02-18 |
![]() |
因此,识阴----识的出生基本条件是眼、耳、鼻、舌、身、意处没有坏,是正常的,外法处现前,生六识的作意现起,则六识得生;而意识是从阿赖耶识种子现行所生,依于意根为等无间缘,缘一切共不共法为境界,以了别为性,所以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凡是出生以后的目的是为了别六尘的心,就是识阴所摄的心,因为识阴等六识是为了分别六尘诸法而出生的。若是胜义根已经毁坏,就无法接触 | admin 2020-02-18 |
![]() |
题目开宗明义就说明了佛法的修行,必须依靠识阴这个法来完成,它的关键是:识阴的组成中函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意识觉知心。一切的修行人,不论是佛门里面或是在佛门之外,修行者成就了错误的见解或成就了正确的见地,证得正确的智慧或是堕入邪见之中,这全部都是函盖意识觉知心的识阴所能够成就的事,都是意识觉知心才能完成的;五阴中其他四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 | admin 2020-02-18 |
![]() |
一般将意识心安住于一境,安定专注不散乱的定的状态,通称为三摩地。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见三摩地的修证,必须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具备审正观察的观,以及心一境性的止;也就 | admin 2020-02-18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admin 2020-02-18 |
![]() |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们将以世亲菩萨所写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偈,来说明为什么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要阐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偈是如何说的,偈曰: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大乘百法明门论》)这首偈的意思概要的说,是指三界中的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无漏有为法,都因八识心 | admin 2020-02-18 |
![]() |
介绍过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以后,我们继续来说明与此相应故。所谓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此五十一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不相同。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 | admin 2020-02-18 |
![]() |
介绍过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以后,我们继续来说明与此相应故。所谓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此五十一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不相同。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法,有五个法,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法,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 | admin 2020-02-18 |
![]() |
五十一心所法的第三类,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善 | admin 2020-02-18 |
![]() |
什么叫作根本烦恼呢?《成唯识论》卷六云:【烦恼心所,其相云何?颂曰: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论曰: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成唯识论》卷六)这段论文的意思是说:所谓的根本烦恼,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也称为缠,由于它会缠缚有情在生死海中流转,所以称之为缠。这六种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的种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随有三种意思:第一是自类俱起,第二是遍不善性,第三是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和害等总共十种。中随烦恼则 | admin 2020-02-18 |
![]() |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六类的不定心所法。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 | admin 2020-02-18 |
![]() |
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能以意识觉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于头部也就是大脑。 | admin 2020-02-18 |
![]() |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 admin 2020-02-18 |
![]() |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 admin 2020-02-18 |
![]() |
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染种子随眠灭尽,所知障随眠也全部灭尽,所含藏的种子究竟清净,所以就依第八识心体之不再含藏无明与习气种子,而立名为真如无为,这也就是究竟佛地的境界。------《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