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以师兄现下情况,于此欲作体认,或许稍有困难!不妨暂举一例,请师兄读过之后,自问自答,更作观行,更成自己见地!按照师兄发问主旨:不同分段生死,才有不同意识!同一分段生死,意识虽然有生有灭,还是同一个意识!然而,师兄应该听过失忆症,听过多重人格、人格症,听过阿兹海默症吧!按照师兄的想法,既然是同一分段生死,同一个色身,同一个大脑!您能说失忆症前的那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息恶品第十六【[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讲记 (前略)......再来观察: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诸位想一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辨正6、凡夫众生不知不证三乘菩提,不知真如佛性从无始劫来不曾有得,亦未尝有失;未晓色身虚妄假有,未晓受想行蕴虚妄,未晓见闻觉知心虚妄暂有,犹如幻化,执为实有;心中恐惧灵知心灭已,堕于断灭空,故闻佛说「无我」时便生惊惧,不信佛所开示无我之语,返执灵知心自己及灵知心相对之六尘法,盲目追逐,永无止息,故尔世世轮转六道,受诸苦恼,不得出离。佛为破除执此觉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在修欲界定的时候,这也是可以从生活当中入手,也就是说精进禅定的修学不一定是在上,应该你在生活作息当中就要练习禅定的修学。我们从欲界定来看,在生活作息当中你就要想想,身三、口四、意三的不造作、再犯。如果你今天想要证欲界定,你要再思惟,对于人间这些法你要不要贪爱?如果你想要证欲界定,你就应该想:那我不要再贪爱人间的这些粗重的五欲之法。也因此,如果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刚开始进入佛法中修行的时候,因为烦恼粗重,妄心攀缘不断,所以无法克制去造作恶业的冲动,而难以止息烦恼。因此,佛陀有施设了一些方便法,让修行者的攀缘性能够安忍下来;例如在小乘法中的初步施设有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等五停心观,来作为入道的初门。如果是贪欲重的人,无法断除对男女色身强烈的染着,那么就应该要修不净观来作为对治;就是要去观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声闻人在菩萨僧团里面,很容易显发出他声闻的那种气息,也就是说他总是考虑到自己的道业而已;他不会考虑到:整个应该如何弘传?我应该如何来遵守菩萨僧团的种种的规定?所以说,一定是具有菩萨种性的人,他归依了三宝之后,还能够护持正教;因为能够护持正教,所以说他就逐渐具有广大的福德;因为有了广大的福德之后,他才逐渐能够进入性障的伏除,然后才具有修四加行的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到贪庄严深林以后,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当天的中午,有许多人带著衣物前来供养佛陀,人数之多,竟占满了整个深林。佛说:我不需要任何利养,但是利养经常伴随著我而来。随后一万两千位比丘闻讯,也赶到贪庄严深林;佛对一万两千位比丘开示:利养本身是个大灾患,它会障碍修行人难以成就,乃至于身为四果的阿罗汉,也会被利养所遮障。比丘问:利养会造成哪些遮障呢?佛开示: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时候大迦叶看到这种情形,只能摇头叹息!他觉得他实在不愿意教导这样喜好争胜的比丘。所以佛陀立刻就召见这两位年轻的比丘,并且问他们:“你们是不是在诤论谁对于这个法的学习比较多、比较深妙,谁学得比较少呢?”这两个比丘就承认了。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犹如涂满油脂的柴薪,以火焚烧,又遭遇大风,那火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们的五蕴身亦如同薪柴,浇灌了贪爱油、点燃了瞋恚火,又因愚痴风力的不断助长,导致火势蔓延无有暂停休息之时。出家菩萨又观察自身犹如染患恶疾,因为此身是四百四十种病所安住的处所。五蕴身又好像身体里的大肠,有八万四千虫住在里面。五蕴身是无常的处所,只要一口气上不来就没命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应当经常要观察生死之中,唯有无常、苦、空、无我、不清净,对这个在生死中的五阴,它是虚幻假有,它完全是因缘所生,犹如水上浮泡,速起速灭,往来生死流转,好像车轮一样转个不停,生老病死八苦的交煎,无有暂息的时候。所以生死既然有如此种种的恶法,充满了过患,应当要生起厌离之心;不能生起厌离之心,主要是不能了解五阴它是无常的,把这个无常的五阴当作常来看待,颠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中举贷他家财物,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尔也!世尊!世尊复告诸比丘日:若有欲人,举贷财物,不得时还,日日长息。世中长息,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尔也!誉尊!世尊复告诸比丘日:若有欲人,长息不还,财主责索。世中财主责索,为大苦耶?诸比丘白日:尔也!世尊!世尊复告诸比丘日:若有欲人,财主责索,不能得偿,财主数往至彼求索。世中财主数拄至彼求索,为大苦耶?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也就是与「俱生我执」有关的制约讯息将被优先处理,这也是潜意识末那的恒内执我性所主导的,也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用俗话来说,就是众生爱惜这个生命,爱惜这个能觉能知的「五蕴我」,已经爱到骨子里面去了。而「俱生我执」引生「分别我执」以及「我所执」后,与意识的后生执着相互辗转缠绕不休,形成无量无边的制约行为,并深深的嵌入潜意识末那,形成无量无数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细观自身八识之互动状况,烦恼习气如何形成?与习气形成息息相关之记忆如何运作?如何储藏?又如何提取?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如上一言难以尽举之问题,现代科学亦只能解其冰山一角。若再论及阿赖耶识之性用,譬如大种性自性──众生如何依其别业摄取四大种而成就各自别别之正报身?如何依其共业而摄取四大种成就山河大地等之依报土?如何依其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时候大迦叶看到这种情形,只能摇头叹息!他觉得他实在不愿意教导这样喜好争胜的比丘。所以佛陀立刻就召见这两位年轻的比丘,并且问他们:你们是不是在诤论谁对于这个法的学习比较多、比较深妙,谁学得比较少呢?这两个比丘就承认了。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戒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戒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戒可以开智慧,持戒可以增进福德,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戒,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戒障道。再接下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能够将欲界爱完全的断除了,心不再染着于欲界,心解脱于欲界,就成为三果阿那含了,意思是不来(欲界了)。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妻子就跟师父报告说:我的先生多淫欲,旦旦而伐,昼夜之间都不肯止息,我也是因为这样子才会生病的,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师父就说:没有关系,下一次你的先生再向你要求淫欲的时候,你就回答他说:‘这是初果须陀洹所应该行的礼法吗?’于是妻子就这样子告诉先生了,他的先生听了之后,心大悔恨,因为他已经是一位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但是还没有开始断除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戒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戒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戒可以开智慧,持戒可以增进福德,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戒,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戒障道。再接下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能够将欲界爱完全的断除了,心不再染着于欲界,心解脱于欲界,就成为三果阿那含了,意思是不来(欲界了)。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种不知我见与我执内容而熏习佛法的人,都是一念无明的熏习者;这种无明是属于烦恼障所断的无明,由于这种无明存在的关系,意根的心行就无法断除;意根的心行不断时,意识就无法永远消灭,纵使你很累而不得不睡着,由于我见和我执而使意识暂时断灭的,因为意识感觉到很累了,知道应该要睡觉了,或者应该要打个盹、休息一下,意根就让意识消失掉,可是意识觉知心的消失只是暂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要出去参学,可以去参别的寺里的住持、当家、库头等,这几位执事人修行的方法,但是现在的出家人,多攀亲攀戚的俗家样,没有出家人辞亲割爱的气魄,又多争名争利的名闻利养心,没有出家人息心淡利的道风。’‘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妻子就跟师父报告说:「我的先生多淫欲,旦旦而伐,昼夜之间都不肯止息,我也是因为这样子才会生病的,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师父就说:「没有关系,下一次你的先生再向你要求淫欲的时候,你就回答他说:『这是初果须陀洹,所应该行的礼法吗?』」于是妻子就这样子告诉先生了,他的先生听了之后,心大悔恨,因为他已经是一位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但是还没有开始断除欲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