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真明白者,信受奉行!二、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一个学佛的农村居士,在集市的摸奖活动上,花了两元钱摸中了万元大奖后,正准备骑自行车回家告诉家人高兴一把。这时,过来一位满脸愁云的年轻女子先是向他表示了祝贺后,又说到:我可怜的孩子病的很重,也许会死掉,住院要一万多元钱,我的家庭支付不起这样的昂贵药费。居士被她的描述的困境深深地打动了,他二话没说,就把刚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这个“定”跟“慧”是息息相关的。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上面所说明的十信位中,所要修学的前五心——也就是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管是外丹或内丹,外丹就是从练气功开始,藏密练的气功就是外丹的一种,丹药也属于外丹;中国的道家则是修练内丹的,那就要在一心不乱的状况下去修气息;就好比昆仑仙宗……等等,都属于炼内丹。外丹的炼法,还有一种是炼汞,但是炼外丹的古部分都因为中毒而死,所以诸位千万不要学习炼外丹啊!这一类人都是劫浊所摄的众生。当你看见众生这么愚痴,你想要度他们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成就,令一切信位菩萨可以在此无穷止尽的轮回岁月里面得到歇息!而我们又既然有缘接触到佛陀殊胜的大乘法义,就要确立行门阶位,应当以信位为首要,当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受以后,善知识的话就会听进去,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读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详解 想要增长佛菩提种子,还有五件事要注意:第一是对自己这一世,不要生自轻之想,不可妄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乃为说二乘菩提,安乐化城;待彼暂得止息于生死苦,即劝发菩萨心,授予佛菩提唯一佛乘之如来藏法。如来藏摄寂静法,也摄愦闹法。不了六尘故,随缘任运出生万法故。众生因烦恼不能断,不知祂的寂静;众生因无明故,不悟如来藏,不知其能摄愦闹、非一非异。有情身心受内外法系缚故,始终有罣碍;如来藏生生不息,变生显现万法,因无执著而任运无碍,故常自在。复次,如来藏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在《大宝积经》卷五十里面,为舍利子这么说:【若有乐定修相应行诸菩萨等,未曾听闻大菩萨藏微妙法门,又不听闻圣法律教,但于三摩地中生知足想,当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说是人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等;既不脱诸热恼等苦,岂得脱彼五门生死,为之沉溺流转不息。是诸众生实非解脱,而便自谓我已解脱,实未离苦,而便自谓出离众苦。】(《大宝积经》卷五十)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有人在数息,有人在念佛,有人在诵经,有人在持咒,都能够使我们从散乱到专一,要制心一处。再来当心已经慢慢不会有妄想,不会有妄念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要成就无相的功德、要成就清净的功德,这时候就必须要都摄六根。要都摄六根就是要离一切相,这时候就是因为有定慧的知见,知道要从有相进入无相。也就是说「从专一中进入到清净的状态」,这个就是因为你有那个智慧,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呼吸不是真心,因为《大集经》讲:非出息非入息。有人说:一念不生的时候,灵明觉了、寂而常照的心是真心。但是,这个心落在觉观境界里面;《解深密经》说,第一义相离诸觉观,觉观是名世间境界。5、虚空不是真心有人说,真心就是虚空,一无所有,因为经上讲了嘛:真如犹如虚空,是无所有无所得境界。但他是落到顽空里面去了,也错了;如果真心是虚空,一无所有,那就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不需要贪爱这些种种,应该去寻找生死轮回中一个可以让我们真正安止,永远止息这些苦和乐的地方,成佛才是轮回的终点站。无论坐禅中如何精进练习到可以一念不生,那也还是意识心的境界,下了或者睡上一夜,这些定境就完全没了踪影,更不会带到来生。相对于虚妄法,每位有情,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自己的实相心--如来藏。实相心含藏了因果业种,和每个人往世带来的个个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妙明真性常住,倘能屏息诸缘,不生一念,妙明真心自然现前。虽然言之则易,行到却难,仍非大家努力参究一番不可。——————学习心得:此段语录,虚云老和尚很明白地指出,我佛出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了悟此一生佛不二之如来藏心,修行参禅就是要识得此真心,即如来藏心。(老和尚)上堂曰:三世诸佛。唯一大事化现世间。欲令众生开示悟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名的部分,指众人,对我们所作所为的评价,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名声;食,就是吃东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样,约略可以概括我们在世间所碰到的烦恼。在这五项里不管是财、色,或者名、或者食、或者睡,只要有所匮乏时,我们就会觉得产生了烦恼。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实在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因为无想定的这个状况,是要从三禅、四禅之后,在四禅的时候,已经息脉俱断了,再从四禅中把觉知心给灭了之后,才进入无想定。像那样深入禅定的功夫,完全不是所谓的没有语言妄想能够函盖的。所以各位菩萨!在看这方面的内容时候,一定要牢记住我们讲的想的范围:有不同的范围,有不同的层次。千万不要把语言妄想这么粗浅的层次,套在无想定那样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名的部分,指众人,对我们所作所为的评价,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名声;食,就是吃东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样,约略可以概括我们在世间所碰到的烦恼。在这五项里不管是财、色,或者名、或者食、或者睡,只要有所匮乏时,我们就会觉得产生了烦恼。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看见的世界,也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意识所传递给自己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事物的吗?不确定性越来越强。曾经和一个强人共住几日,外界传闻其善于心计,做了很多让人不齿的恶事,起初别人还很担心我的安全,但几天交往下来,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木讷、寡言、极其诚恳的人,很多事情考虑的极其周到,对于外界的传言也不做半点的辩解。我不禁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声闻人在菩萨僧团里面,很容易显发出他声闻的那种气息,也就是说他总是考虑到自己的道业而已;他不会考虑到:整个应该如何弘传?我应该如何来遵守菩萨僧团的种种的规定?所以说,一定是具有菩萨种性的人,他归依了三宝之后,还能够护持正教;因为能够护持正教,所以说他就逐渐具有广大的福德;因为有了广大的福德之后,他才逐渐能够进入性障的伏除,然后才具有修四加行的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我们就依照平实导师根据《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与法义,导师再根据的法义,又因应于现代人生活起居作息的方便,乃至现代人的根器,而写了这一本《无相念佛》这一本书来教导大家,依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的法门来达到能够净念相继,类似于五停心观定力生起的这样子的一个法门。五停心观简单来说,对于贪欲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不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我们就依照平实导师根据《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与法义,导师再根据的法义,又因应于现代人生活起居作息的方便,乃至现代人的根器,而写了这一本《无相念佛》这一本书来教导大家,依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的法门来达到能够净念相继,类似于五停心观定力生起的这样子的一个法门。五停心观简单来说,对于贪欲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不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四禅当中,虽然息脉俱断,但是还有意行,还(有意识)作意缘在四禅的境界当中,这样的一个意行仍然不是涅槃(落在意识中)。再来说无想定,无想定是把识阴全部灭掉,也就是(识阴)六个识全灭了,五阴当中只剩下色阴(而没有吸呼了),他认为进入这样一个无想定的境界的修行者,他认为(没有觉知时的)色阴就是无余涅槃境界(不会成为断灭),认为色阴就是涅槃。那么把色阴当成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