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戒法也是一样,也要有身口来实行,但是要从心意来得戒,所以是从心而生戒体。得戒也从心,舍戒也从心,持戒与毁戒都随之于心;但却要有身与口才能得、舍、持、毁。诸如来很清楚地了知一切法性,所以依理而制定种种戒法,对于戒的摄持要精进不放逸,由于不放逸是善 | admin 2020-02-19 |
![]() |
若能舍离名闻、利养、眷属、权利之贪,心地自然清净;若虽有贪而能持戒不犯,自然愿意客观的听闻或阅读真善知识的说法或著述,不再盲目的迷信大名声的未悟名师,从此就能渐渐进入多闻熏习的阶段。由于多闻熏习的缘故,就能渐渐发起择法觉分,知见一定可以次第提升,于是就能断我见、三缚结,进证三果解脱功德,乃至回心大乘而证悟大乘般若禅,如实进入菩萨数中,成为世尊的真子 | admin 2020-02-19 |
![]() |
你的亲人已经到天上去享福,非常的快乐,他怎么愿意再回到这臭秽的阎浮提呢?” 弊宿还是不信,又说:“我有一位亲人,他在世的时候持守五戒,依出家人说死后会生忉利天享福。那我就跟他约定,你去之后一定要回来告诉我,我才能够相信有善恶业报。”童女迦叶就举了譬喻说:“就好像你的侍卫,曾经看过你的识神有出去过吗?那当你睡着醒过来之后,你的 | admin 2020-02-19 |
![]() |
受持三归依之后,并发起四宏誓愿,这是发世俗菩提心,因为初步的理解到,在佛门之中的菩萨修行,心中时时刻刻常生大乘善信,虽然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而诸佛是已成之佛,勇猛的发菩提心。菩萨心中琢磨着:自己如何能像佛一样,一切功德圆满,具足一切的福与慧的福慧两足尊呢?于是便发起了广大的誓愿,想要成就无上的佛道,断除无尽的烦恼,学习无量应学未学的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 | admin 2020-02-19 |
![]() |
二乘人知道自己的种种的见闻觉知境界都是虚妄的,不知道这些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藉缘而生而显,害怕被这些境界所转而下堕,所以赶快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而入无余涅槃;愿意将一切法、一切行全部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在三界现身意。这个道理,就是《阿含经》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然而菩萨则不然,知道自己种种见闻觉知的 | admin 2020-02-19 |
![]() |
为什么称他们为福田僧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带给有情安隐快乐,又能满有情的一切善愿,像这样的表相出家众,可以称为第三僧宝。所以说,如果现出家相的僧人如果持戒不清净,或者没有足够的智慧,不能够带领信众在佛道上渐次解脱,得到修行佛道的真实安乐,其实就没有资格称为是僧宝的。 而且从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的开示,我们也可以再一次确定,第一义的佛宝 | admin 2020-02-19 |
![]() |
请问:童女迦叶是一位女众,不论她是出家女众,或者在家女众,竟然可以率领五百声闻比丘到拘萨罗国游行,你不会觉得很奇怪吗?从这里可以了知,这位现童女的迦叶是位菩萨,其证量远远高于五百声闻比丘,所以才能率领五百出家声闻比丘一起游行;而这五百声闻比丘,也心甘情愿随同童女迦叶一起游行诸国。 又譬如古时候的凌行婆,其证量不下于当时赵州从谂禅师,而赵州从谂禅 | admin 2020-02-19 |
![]() |
佛、法、僧三宝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使得我们要感恩他们,要信仰他们? 佛在经中说到,有长者问佛:【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是说有一位长者问佛:“我等不了解为什么要说佛、法、僧为珍宝。希望佛您能为今天法会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如此,佛陀不为这些不信受如来藏的人开示这个心的深妙义理,不愿意他们因此而造作恶业。五、由第二点又引生出:否定如来藏而以识阴六识为真实心的人,其实是不信受《阿含经》中佛说的五阴无我教理,而落入佛所破斥的众生我中;这样的人所说的五阴我或众生我,都是以五阴全部或一部分为真实我;如此与佛陀以本际法为依而说五阴假我、或者五阴无我的教理是相违背的。六、由于 | admin 2020-02-18 |
![]() |
此外,要特别感谢蔡松江医师帮忙,使本书第五篇第五章之色法十一中的从现代医学角度略说五色根之形成篇撰写顺利,蔡医师提供了从医学角度所知的五色根和五尘的详细内容,使本书增色不少;同时也要感谢许多同修道友提供持诵〈正觉总持咒〉的感应心得,以见证持诵〈正觉总持咒〉之诸多不可思议功德!本书原完稿于公元2009年10月,因为诸多因缘耽搁,而让末学有机会于2011年4月于 | admin 2020-02-18 |
![]() |
由于学人根器及愿的差别,因此,无佛之世辟支佛出,各由别别观行而成独觉,所证缘觉菩提亦有浅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缘觉(独觉)菩提的实证,有因思惟而证得者,也有因观行而证得者,但都不是依于闻听法音而悟入,此是不同于声闻菩提之处。缘觉菩提所思惟观行之内涵,虽然不异于声闻菩提之蕴处界苦、空、无常、无我、诸法因缘而起其性本空,乃至十因缘以及十二因缘等等,然以 | admin 2020-02-18 |
![]() |
为何说诸行是苦呢?意思是说,诸行无常,无常则苦,因为不是自己能随心所欲掌控的,即使心中很想要保持现前身口意的乐行不断、不坏也不能如愿,所以说诸行是苦。这也是说,众生的种种行经常会与苦受相应,所以时常有痛苦的行阴存在著,难得有快乐的行阴持续存在;而且,即使有快乐乐受的行阴能一直存在而不中断,也仍然是在识种刹那流注的变异境界中,终究无法常住不变,不是涅 | admin 2020-02-18 |
![]() |
因此,菩萨能不畏生死苦而乘愿再来,就这样世世入胎受生于人间,世世都拥有全新的五阴,但是五阴已经不再炽盛;而且菩萨此时虽然仍未离开胎昧,但是因为断我见的智慧种子已经含藏在如来藏心中,只要值遇佛法以后,就必然会继续修学而自行断除我见,所以菩萨再来时的五阴都只称为五阴,因为已经不是五盛阴了。综合以上所述,五阴的内涵相信您一定已经了然于心了,只要能依著前述 | admin 2020-02-18 |
![]() |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人他愿意修十善业,而且也信受修十善业能够得到善报;那这样的人,就有上千上百的神来守护着他,那守护的状况呢?就好像国王、大臣身边,有上百上千的将士们守护着。而在佛门当中,我们知道:如果有受三归依,那么就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来护佑,如果受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每一戒各有五位护法神来守护,因此三归与五戒合起来, | admin 2020-02-18 |
![]() |
马祖道一其实是中国禅宗很有名的祖师,在他的座下也有很有名的祖师:譬如百丈怀海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大珠慧海禅师,还有庞蕴居士,事实上他们都是在马祖道一的座下开悟。所以说,马祖道一其实是古代禅宗里面很有名的一个祖师。他住在传法院里面,每天在那边坐禅,认为说:坐禅就是学佛的方法。那么这个师,指的是南岳怀让禅师,马祖道一后来是在南岳怀让禅师的座下开悟的。南 | admin 2020-02-18 |
![]() |
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即于此座,慧眼清净。佛告仙尼:今当为汝随所乐说。佛告仙尼:色是常耶?为无常耶?答言:无常。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问:云何仙尼!色是如来耶?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识,是如来耶?答言:不也!世尊 | admin 2020-02-18 |
![]() |
[5]《地藏菩萨本愿经》里的觉林菩萨偈以工画师来概括形容如来藏和他的功德:「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又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云:「所执实皆无,咸是识心变......所现诸境界,皆是识心变......眼识依赖耶,能见种种色,譬如镜中像,分别不在外。所见皆自心,非常亦非断,赖耶识所变, | admin 2020-02-18 |
![]() |
真见道者(证悟如来藏而明心)位在第七住;相见道位始从第七住位之住心开始,终於第十回向位满心;通达位则是圆满相见道位智慧与福德后,进修大乘慧解脱果,再依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圆满,名为初地入地心菩萨。[2]如来藏,在不同位阶依其种子的转变而有不同名称。在三转法轮里面所讲的阿赖耶识丶异熟识丶无垢识都是指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有能藏丶所藏丶执藏的体性,故名阿赖 | admin 2020-02-18 |
![]() |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在三界中出现。由此 | admin 2020-02-18 |
![]() |
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自己观察,有一个无余涅槃本际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不再于三界现身意。所以,佛在初转法轮时不为二乘人明说空性心之所在,以及祂所有的种种体性,譬如佛在初转法轮隐说无余涅槃本际、我、如、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等空性心的存在。可是菩萨最终要成佛,如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