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简单地说: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因为舍离了众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为什么诸佛常常要劝导菩萨们多利乐有情、摄受众生?为什么又教导我们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摄受了众生以后,将来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来,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我们不妨想想看:娑婆世界的成就,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就的吗?极乐世界的成就,是阿弥陀佛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他想这长者的夫人,对他这么有信心,所以他就决定摄受她;而这长者的夫人看到这情况,就更加地欢喜;更加地欢喜下,她又发了一个誓愿,这誓愿是什么呢?“希望让我未来世可以证道,可以得到像这位修行人一样的道果。”所以她回向发愿是这么的好。虽然许多人并不懂回向发愿是什么?但这个夫人所作的这个就是回向发愿;回向发愿就是将你的福德来作什么样的事情,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对菩萨来讲,遇到往世的亲缘眷属,彼此有这一种相系相属的特殊感情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不要把它变成欲界爱的现行,反而应该把它变成一种互相的增上力;菩萨本来就是有大悲大慈的心行,所以遇到多劫的亲密眷属,这种习气种子的现行,能够把它转为佛菩提道的增上,把对方设法摄受进入正法当中,大家都在佛菩提道上成为菩萨道侣,而不是落在世间男女爱恋的行为当中;这样的差别,我们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如来如果见到众生,修习成就佛道的正行时,就会任运无碍地与众生乐,让众生安隐地往成佛之道迈进,这样自然地救护摄受着众生;反之,若见到众生修习背弃佛道的邪行时,也会任运无碍地拔众生苦,令众生能舍离种种邪行,自然地救护摄持着众生。从这段圣教,我们也可体察到诸佛如来的慈悲,不着眼于众生表相上,一生一世受到的苦乐。因为众生表相上受到的苦乐,都是自己过去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只是,虽然诸佛菩萨没有一刻不想摄受众生,可是众生却心心念念不断攀缘着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间烦恼当中而不愿意出离;即使在祈求佛菩萨的时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怀犹豫的,这怎么能够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由于众生念佛的诚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应当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别。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应该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也有逆度的,有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身为菩萨一定是能够觉悟有情的人,因为他本身有能力、有智慧、有福德来庄严自己,以自己在佛法有所实证,以此来觉悟有情、来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从上面标准来看,菩萨这个名相含摄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能够觉悟有情;第二个标准,在佛法上有所实证,并且以自己所证的来摄受有情,让众生有所受用及实证。说明如下:第一个标准,既然菩萨能够觉悟有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完了,再问他:你能持斋戒吗?所谓斋戒就是八关斋戒或是持五戒。如果他觉得持受五戒有困难,那么也可以选择定期持八关斋戒,所以就可以问他说:持一天的八关斋戒,你做得到吗?他如果说可以,那么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八关斋戒的内容,然后要求他说:你已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认真的推究起来,其实还是诸佛菩萨的悲心愿行与功德所呈现,希望藉由加持者的善心共同来圆成救护众生的广大悲愿,希望藉由加持的力量摄受被加持者能够进入佛门中努力的修行。假使有人自己不修行,而总是希望别人用加持的方法帮自己度过难关,这就等于是向银行,受过加持以后,虽然会有一段时间的平静,但是不久之后,问题仍然会不断的出现;意思是说,除了必须偿还本金以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于说学佛,即使说你不想要来这个世界,也不知道哪一个世界比较好,那一样,释迦牟尼佛有告诉我们说,西方有一尊佛叫作阿弥陀佛,祂有无量庄严的净土,可以让众生得到生死中的安慰,你可以在那里慢慢地修学佛法,你都不用着急;那你自然有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来当你的善知识来摄受你,你不愁佛法中,你没有人可以指引你真正的方向!——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说声闻缘觉乘他没有办法摄受与自己同一种种性的有情,而必须要由菩萨来摄受呢?这是因为说,声闻缘觉乘的有情,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亲证解脱,一旦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五阴身俱灭,已经没有阿罗汉、辟支佛在这个世间出现;即使是最懈怠的声闻人,他七返人天,一样也要取证无余涅槃。只有菩萨才能够发愿生生世世入世,来利乐有情;只有菩萨才具足乃至于超过阿罗汉、辟支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者,因为古大德观察因缘,用某一个法门来摄受众生,而学人看到大德的证量是这么样深广,因而建立宗派;可是当大德舍寿之后,往往后继乏人,所以法便式微,很少有能够像古德一样证量这么深的人,譬如说法相唯识宗。再者,古德也可能认为说某一个法门是很殊胜的,所以他一直努力去修学,可是往往自己却不知道说修学的标的为何,可是因此宗派却也建立下来。有善知识说,应当依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摄受众生共证佛菩提道,乃至于成佛。所以,从人天善法、解脱道法,乃至于佛菩提道法,所以才说以佛菩萨因缘故,这个世间才会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原标题:因佛菩萨缘故,世间才有善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今天我们希望说,纯粹依佛法上的义理,乃至可以兼顾表相上的摄受众生,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上,来作说明跟讨论。出家这个词,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头、着染衣,当然这个染衣是指坏色衣,而不是光鲜亮丽的衣服。因为,先要有一个出离种种三界烦恼的表相上的示现,所以进一步才能够除去三界的烦恼;那这个部分初步的是要指证解脱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就是诸佛菩萨常示现瑞相的另外一个慈悲摄受的目的。第三种情形,常常遇到佛菩萨示现瑞相的情形,或是示现好相加持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诸佛菩萨要加持行者而得以灭罪啊!因为这些菩萨透过如法的惭愧忏悔,能够灭除过往一切的戒罪。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乃至此世造作了很多的过失,有的时候有许多微细的戒罪并未灭尽;但是,透过行者至诚心地忆佛、念佛、拜忏、拜佛乃至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神通在佛教中是存在的,有时为了摄受众生也是必要的佛教它并不是不重视神通,神通在佛道修学中有它的必要性,但却不是修学的究竟目标;而且要有智慧与禅定的基础,再来修学神通,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不会为鬼神所利用而障碍了佛道的修学。我们常会在经典中看到,佛菩萨为了摄受教化众生,以其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示现种种的神通变化。比如说在《妙法莲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报身以及应化身,是佛陀为了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变现的,也都是依于清净法身如来藏而出生的。所以说,三身都要匯归于法身。所以,不可能离开清净法身如来藏,而说有报身或是应化身的。佛世尊既然有正遍知的法号,对于世间以及出世间的万法,当然都能够正确而又普遍的了知,所以才又称为「法王」。因此,「法王」这个称号是不能乱用的。例如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说:「我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多年来佛教正觉同修会,摄受许多有志追求真理的一贯道道亲及诸多点传师,进来正觉修学,他们之中有些人或者已明心、或已在正觉即将进入亲教师之行列,都能共同推广中国深妙的佛教文化。但正觉同修会是以怀柔而不排斥的心态与作为,才能摄受那么多一贯道的点传师与道亲们进入真正的佛法中实证,而不是一味排斥他们、使他们心生反感的,才能使他们愿意欢喜转入正觉学法及实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成佛已久的释迦世尊,都愿意去帮眼盲的徒弟阿那律尊者穿针引线,佛陀世尊尚且如是继续修福度众生,何况我们是尚未入地的浅学菩萨,距离成佛还是如此遥远呢!因此,希望此书的出版,能使您有福德增上的因缘,将来能得解脱乃至可以开悟明心;也希望帮助菩萨们在度众时,能具备更多次法的方便善巧来摄受众生、自利利他,以期早日成就佛道。谨以此书供养释迦世尊、十方诸佛、一切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在《法华经》当中,常不轻菩萨他的一个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恶口的守护,应该要怎么样的一个心念转折,不但自己不要恶口,乃至于对别人恶口的时候,也应该设法让他离开恶口的这样的一个业行;然后能够摄受他,因为他的一个恶口结下的这一个缘,也是依着佛菩提道以后的相应与成就。所以佛陀有说:如果说我们能够守护我们的口业不去作恶口的造作,并且把守护口业的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这里面不退心,如果我们能够适当的把自我的慢降伏得很轻微的话,原则上如果有善知识的摄受的话,我们就不会有退转的心。可是另外一方面来讲,如果我们的自我慢心没有办法降伏的那么好的话,那么强迫自己,先告诉自己:不能退!不能退!一定要持续来修法。那么这个不退心也就会让我们智慧有所增长,反过来能够帮助我们消除自我的慢,这是第六个心叫作不退心。阿弥陀佛!----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