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菩萨戒中也有许多的戒条,是规定菩萨不得不去摄受众生,否则就是犯戒,像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中,甚至不将杀盗淫放在重戒里面,而是将自赞毁他、故悭、故瞋、谤菩萨列为重戒。这也正是告诉菩萨们必须要善摄受众生,不能毁坏与众生之间的善缘,把这一个当作是最重要的戒律。因为,万法由如来藏生,三界由众生的如来藏所共成,成佛得要在众生的身上才能成就,不是自己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一些独觉声闻人,最多只是在未舍报之前度化一些有限的有情,而且只能传授解脱道的法;舍报以后,他们也许生到欲界天,也许就不再回到人间;那对于众生到底有何等的利益呢?反观菩萨则不然,若是一位心得决定的菩萨,也就是说,他于继续修学佛菩提道法他已经不会再动摇,从短期上看,他虽然可能没有办法给众生殊胜的法益,因为也许他是刚刚发菩提心,而且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道修习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而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可以说没有不慈悲众生,并且努力不懈救护众生,而能成就佛国净土的。四宏誓愿中说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看释迦世尊怎么告诉我们祂过去生行菩萨道的事迹。世尊在《贤愚经》中对阿难尊者的开示说: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之前,在这南阎浮提洲有一个大国,国王名叫慈力,他统领了南阎浮提洲八万四千个小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要亲证佛菩提的根本──真心如来藏第八识,那就得要有大勇猛心,不可因为戒律难持而退缩,当以勇猛积极的心态面对戒律;因为戒律如同前面所举《优婆塞戒经》的开示一样,对于众生无量世所熏习造作的染污诸恶种子的消除,有着极大的帮助;戒律乃是佛的加持摄受,让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学子能够增上功德的一个大好机会。所以应当要勇于受戒并持戒不犯,就算有时因为习染深重而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想那位大姊听到我这样说的话,一定会很高兴,这样我就跟她结了一个善缘,将来就有可能摄受她。另外,受戒后把戒持好也是一门实修的课程,我们不要害怕因不能持好戒、怕犯戒,而不敢去受戒。因为,以至诚心求受菩萨戒的福德、功德像大地土一样广博,何况受的还是上品菩萨戒,若不小心犯了戒,损失的也只是手中的一小撮土,两相比较下就知道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五无反复经》★若有众生味着男女妻妾诸女,当知即是味着砾石之雹,即是味着利刀之刃,即是味着大热铁丸,即是味着坐热铁床,即是味着热铁机邓……若有摄受妻妾男女诸女,当知即是摄受一切众苦忧愁悲恼之聚。——《大宝积经卷四十四》(原标题:佛经中对于戒淫欲的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有因缘作法布施时,除了对法义的通达与否很重要之外,态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即使说的是如实语的正知正见,也要能善观因缘并注意说话的口气技巧以及态度,不可以强势先否定对方;即使有理也要以爱语来摄受对方,这是身为菩萨的人所应该身体力行的一课。所以平实导师也常常教导我们,爱语是度众生非常重要的方便善巧,《瑜伽师地论》卷46〈菩萨功德品第18〉说:「爱语摄事,于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皆因须菩提脾气大、易起嗔的习气故,众生不喜乐与之亲近,须菩提亦不喜与众生亲近,故其众生缘不好,所以摄受众生的功德就会大为减损,故其成佛的时间就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方能成就。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须菩提因嗔恚习气故,摄受的众生就相对有限;摄受众生要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诸摄事法中又以爱语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简略的说,若以接引众生、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说,示现在家相较容易与众生共事,方便摄受修学佛道,如大慧宗杲祖师开示:四摄法中,以同事摄为最强。因此菩萨四摄法中,与众生同事来利益众生最为重要。诸地菩萨都了知这个道理,唯除有特别的因缘或别愿,不然多以示现在家菩萨相,而非声闻出家相处于人间。如华严中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善知识,唯有六位示现出家声闻相,其余则示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乘辟支佛虽然拥有惊人的智慧,但仅止于自己的解脱而不能建立佛教,因为他缺乏福德摄受广大众生,他更缺乏智慧而无法面对一切知识婆罗门的质疑与挑战。无师独觉的辟支佛,他的智慧是远远超过声闻阿罗汉。因为声闻阿罗汉完全依赖诸佛菩萨言说的教导,才能够了解解脱的道理并实证之;辟支佛则全凭自己的观察与智慧而获得解脱。中乘辟支佛与小乘声闻阿罗汉的智慧,二者的距离是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除了生起闻、思、修三慧之外,更需要有果证,发起证信与证慧,具足了一切法道的功德与受用;再经长劫无私、无我地以佛法道来救度广大众生,一分一分地摄受佛国净土,最后才能成佛。——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17集学佛与佛学有何不同? (原标题:从信佛到成佛,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举出这些经论的目的,主要就是在说菩萨成佛就是要摄受众生,希望众生也能走向佛道。菩萨道有四摄法,除了布施之外还要爱语、利行和跟众生同事。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第229--230页中开示:四摄法是依佛世时天竺的状况来说。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要利益众生,首先是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所以我们出来弘法,是法施;从来不收人家钱财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人知道说有个极乐世界,当他的亲友遭遇到不幸的时候,有的人因为这个传统文化,他们就在这地方,就设立了一些画像;然后希望借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能够接引他这位过世的亲友,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然而究竟理来说,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天堂,因为天堂是泛指于天界的。不过虽然如此,但一般的人并不了解,所以先在此作一个简单的说明。那耶稣教的天堂又是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那么多的如来在这部《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来告诉我们,祂们都愿意来摄受我们来向往佛道;乃至于大菩萨就是示现。示现什么呢?示现佛陀座下的声闻,因为我们声闻性比较重,所以都想要自我解脱。他们就透过这样的方式,来显示他是小乘人,只关心自己能不能解脱,所以方便来摄受我们。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这法界的真实,唯一要透过佛教来显示,其他宗教是没有办法达到这一点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大恶业先受报,就没办法转变了!」(注:第3种状况,于课堂上未说明)〔编案:第三种状况是随愿往生,对于菩萨道的行者,由愿力之摄持,上求下化广修六度万行,往生时由自身之福德、愿力及佛菩萨之摄受亦得随愿往生。〕听了这样精辟的解释,心里的震撼实在难以形容!立刻想到:我与家里老菩萨的相处模式竟是整个错了!我们不是常说「三轮体空」,无能施、所施、所施物, | admin 2018-07-23 |
![]() |
所以,这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当他愿意欢喜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为他说明三归依,当他理解之后,再帮他作三归依。等三归依完了,再问他:你能持斋戒吗?所谓斋戒就是八关斋戒或是持五戒。如果他觉得持受五戒有困难,那么也可以选择定期持八关斋戒,所以就可以问他说:持一天的八关斋戒,你做得到吗?他如果说可以,那么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八关斋戒的内容,然后要求他说:你已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从音译来说,又称为檀,布施的福业就像宝藏,常常追随著施主;布施可以破坏痛苦的过失,能够让人得到快乐;布施是善法,能够摄受善人,与善人结缘;布施能够让众生安隐,临终的时候心无恐惧怖畏;布施就像大将军,能够降伏悭吝的敌人;布施是善妙的果报,天人都很爱乐布施;布施是清净的法道,贤圣们所追求的道路;布施是积善福德的大门,是建立度众的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瑜伽师地论》中有说:【云何贤善?谓如有一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善法同侣,身心澄净,是名贤善。】(《瑜伽师地论》卷25)因此我们在跟众生面对面交谈时,以及在网络上跟别人对话或作佛法布施时,都应该要爱语,注意口气要好,要委婉、亲切;这样才可以跟众生广结善缘,而且这也是快速摄受佛土,而又不必多花钱的好方法。接着我们再来谈身施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