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也就是说菩萨的修行目的是要成佛,要福德和智慧修集,要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一起成就佛道!在佛道的过程中,我们会熏习很多知见,但学佛不是只是学知识而已,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到这些正知见!譬如我们都知道要吃素,因为吃素不杀生,可是他还是吃肉,就代表他只有知道但没有做到!当他确定能够吃素而不退转,才是真正的做到。菩萨六度修行也是如此,我们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精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人布施的目的多半是求未来世脱离贫穷,得到富裕之果报;真正的学佛人行布施,则是为了离开悭吝、贪著,放下身心世界,作为将来得证解脱的因缘;菩萨的布施则是福慧兼修,布施贪瞋痴作为实证智慧之修道资粮,同时也摄受众生、庄严佛土,更是因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的缘故。因此,菩萨修学六度波罗蜜是以 三摩地

2018-07-23

不是像二乘的声闻戒,它是消极的,要去断烦恼,要让自己不去跟众生攀缘,不去跟众生结缘,让自己在五欲六尘上断除这些接触;可是菩萨戒却是要让菩萨们与众生能够相处,能够入于世间,能够摄受有情、摄受眷属,在摄受有情、摄受眷属中,能够积极的以菩萨戒的精神怎样来行菩萨行,来长养自己应该有的菩萨律仪。所以菩萨戒有菩萨戒的意义以及它的精神,要来至心受戒而不轻易来毁犯 三摩地

2018-07-23

实义菩萨应当要以摄受摄受就是指四摄法首要的法布施,为什么说要以来摄受?什么是呢?指的就是能够亲证的真实清净解脱法,而不是方便的二乘解脱法;因为二乘的解脱法,它只是解脱于三界生死,解脱于三界生死并不是成佛,它并没有在佛道上所应该实证的一些功德法上有所涉猎,并没有在佛道上所应该修集的福德上有所涉猎,并没有在佛道上所应该具有的种智上有所涉猎,所以二乘的解 三摩地

2018-07-23

那我们不论要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乃至要入地,菩萨道每一个阶位都有所需要的福德!因此我们应该要努力修集六度,努力摄受众生摄受佛土,摄受众生行菩萨道,如此我们的福德才会增上!才能够慢慢自己的大愿,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66集修福报与学佛修道,到底有何关联?>正钧老师)即便终日为三餐奔波劳苦,也不要忘记护持正法,努力培植 三摩地

2018-07-23

关于五思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譬如说完成这个善业之后,我们事后还要检讨,因此还要有五种思惟,那就是加行净、根本净、后起净、非寻所害以及念摄受。例如:我们要检讨刚刚我这样布施,有没有什么地方作得不好,或讲得不好?该怎么改进?这就是加行净的思惟。再来我们要检讨自己的动机有没有清净,是否为了希求世间法上的利益或是想要得到对方的好感呢?这就是根本净的思惟;如 三摩地

2018-07-23

今世若欲值遇大善知识摄受护念,应当戮力护持了义正法,修行伏除性障,方有因缘遇见。如佛陀所开示,要行菩萨道就要努力修集福德资粮,以求值遇善知识之摄受教导,并熏闻了义,令慧力增长故;应将所修世间善法的一切福德资粮、一切功德迥向给怨亲债主,并祈求佛菩萨加持摄受他们,能早日离苦得乐,皈命三宝,与我们一起修学佛法,同时也全部回向今世、后世可以亲证三乘菩提发起 三摩地

2018-07-23

乘着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进一步外门修学六度,六住之时,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参究而一念相应,就进入内门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没有因为不退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所得的福德,外门修学六度的福德,恐怕也只是缓不济急了。而进入了七住位以后,一直到初地之前所必须成办的福德,那就更加深广,因为已经亲证了般若,就依于亲证后所发起以及继续修学而得的种种智慧,让菩萨上求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阿罗汉无法成佛,最大的原因就在这里,不单是智慧的问题;因为他舍报就入无余涅槃,他不再摄取众生,不摄受众生就不能成就他未来成佛时的国土。所以诸佛所得的净土要从摄取众生中成就,所以诸佛不能离开四摄法。因此一切菩萨要成就佛国净土,不能舍离一切众生,任何众生只要愿意被他摄受,他就必须摄受,不能推辞。如果有人愿意被他摄受,而菩萨说:我不愿意摄受这么多人, 三摩地

2018-07-23

在菩萨道中就是不停地利乐众生、摄受众生迈向佛道,而在利乐众生的同时自己顺便得到解脱,因此解脱道在菩萨道中也是副产品,可以顺便得到的!所以学佛当菩萨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快乐、解脱自在,福德也会越来越好!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地行菩萨道。因此佛 三摩地

2018-07-23

乘着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进一步外门修学六度,六住之时,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参究而一念相应,就进入内门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没有因为不退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所得的福德,外门修学六度的福德,恐怕也只是缓不济急了。而进入了七住位以后,一直到初地之前所必须成办的福德,那就更加深广,因为已经亲证了般若,就依于亲证后所发起以及继续修学而得的种种智慧,让菩萨上求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每个众生都活在自己的业力与业种当中,因为我们每个众生都有第八识如来藏,其实都是生活在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里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出生了我们的五阴十八界,也就是身心的总和,那我们的色身会长什么样子?也是依照自己往世所累积的业种,或者自己的发愿,来成为是男生还是女生?长得高还是矮,高矮胖瘦、相貌是如何?这都是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也就是业种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归命三宝,来供养三宝,一定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利益,并且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摄受。假使有人想要求明心见性,但是却不归命三宝,也不供养三宝,而说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悟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乃是释迦世尊以及诸佛菩萨成佛之钥,假使不信有三宝,不能依止三宝,不至诚恳切的供养三宝的人,怎么可能获得成佛之道 三摩地

2018-07-23

这过程里面他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能去摄受众生,能为他们解说这些佛法,让他们能够得清凉法而得安隐,同时也能够修佛菩提道;那么这些被他所度的人,能够也一样发大心修佛菩提道,又能够再利益更多人,这样的福当然是不可数、非常殊胜啊!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了解说,这个佛菩提本身的这种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他所引生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一点。我们再来说,进入佛菩提 三摩地

2018-07-23

五、念摄受。』」(CBETA,T27,no.1545,p.889,c8-23)稍微白话解释一下,百福就是百思,也就是菩萨在造作增长具足各种善业的时候,要先有五十个思,让自己色身和道器清净调柔,接着再起五十个思让这个善业更!.....其实就是每一个善业,我们都要先有五种思惟,就是离杀、劝导、赞美、随喜、回向这五种思惟。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个善业也要劝导众生离开杀业,并且劝导众生往佛道迈进, 三摩地

2018-07-23

可见我们布施时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著「爱语」,如果朋友有难跟我们求助,我们布施钱财给对方时是把钞票丢到他脸上,或是口气很差,很不恭敬,这样对方一定会觉得很难堪,而我们布施给对方的恩情也会大大打折了,甚至根本没有恩情了,这样我们摄受众生的功德就很难。或是如果一个徒弟去问师父佛法,师父一开口就大骂:「你怎麽那麽笨,这麽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样徒弟以后都不敢 三摩地

2018-07-23

可见我们布施时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著「爱语」,如果朋友有难跟我们求助,我们布施钱财给对方时是把钞票丢到他脸上,或是口气很差,很不恭敬,这样对方一定会觉得很难堪,而我们布施给对方的恩情也会大大打折了,甚至根本没有恩情了,这样我们摄受众生的功德就很难。或是如果一个徒弟去问师父佛法,师父一开口就大骂:「你怎麽那麽笨,这麽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样徒弟以后都不敢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这样的建立正知正见以后,(而且)福德因缘具足;福德因缘具足时能够用禅法来参禅,禅法参禅中一念相应,找到了自己如来藏的所在!经过善知识方便善巧的摄受,让他能够生起般若实相智,同时能够现前观察五蕴真的是如来藏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来藏!而五蕴是如来藏所生,却是不能常住,却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没有自己(本来就在)的自体─没有自己常住的自性─有生又 三摩地

2018-07-23

五、念摄受。』」稍微白话解释一下,百福就是百思,也就是菩萨在造作增长具足各种善业的时候,要先有五十个思,让自己色身和道器清净调柔,接着再起五十个思让这个善业更圆满!.....其实就是每一个善业,我们都要先有五种思惟,就是离杀、劝导、赞美、随喜、回向这五种思惟。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个善业也要劝导众生离开杀业,并且劝导众生往佛道迈进,并且要爱语赞美众生,而且面 三摩地

2018-07-23

问、学佛人的福报问题: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