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乃云:如诸菩萨,心无分别,普知诸法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婆须蜜多女。(梵语输那,华言勇猛。梵语迦陵迦,华言相斗战。)〔二十五参〕,善财承教,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参婆须蜜多女,为说菩萨离贪际解脱已。乃云:如诸菩萨成就无边巧方便智,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鞞瑟胝罗居士。(梵语鞞瑟胝罗,华言缠裹。)〔二十六参〕,善财承教,至善度城,参鞞瑟胝罗居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时菩萨证空性所得的般若,只是总相智而已,对于阿赖耶识的体性只有粗浅的认识,必须悟后转入相见道位,起修见道位所摄的后得无分别智,即是别相智,对阿赖耶识的体性再作更深的现观了解与亲证,从菩萨触证空性到悟后起修别相智完成,这个过程就是佛第二转法轮宣讲《般若经》的内容,若能亲证《般若经》所说内涵,即成为十回向位满心的菩萨,学佛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到此,即将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般若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所发起的智慧功德,这样的智慧功德在佛法中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它包含了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之少分,并不是圆满具足;犹待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去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来圆满、来具足全部的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又因为菩萨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因而转入初地修道种智,乃至最后可以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后依此而分成有三品,有上等,有中等,有下等,最后他不断的加行,然后产生“无分别心”。无分别心的意思是说,他最后已经不太需要加行了,这样不要特别再加行,不要特别努力作意,就可以缘无所缘,最后产生“最后的作意”。最后什么呢?圣谛的内作意,不断的作意然后没有间断,一切粗重的烦恼都一时永断,这时候出世间,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初果&rd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举一个过失,经典里面都说真心是无分别心;既然是无分别心,祂怎么能够清楚明白六尘呢?再来说真心离诸觉观,离六尘的觉观,怎么可能清楚明白六尘呢?再来说法离见闻觉知,既然离见闻觉知,又怎么能够清楚明白六尘呢?所以只要说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真心,这样子就违背了圣教。简单的例举两点,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一定不是真心,它一定是识阴!既然把识阴、想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注1]总相智,谓般若智慧的总相,乃粗知第八识的无分别性、清净性、真实性、如如性、涅盘性,是根本无分别智。[注2]别相智,谓般若智慧的别相,乃深入现观第八识的各种中道性及其与成佛之道的关联,是后得无分别智。[注3]道种智,是诸地菩萨所修证之如来藏一切种子之智慧,是大乘修道位所修之唯识种智妙法,故名道种智。[注4]一切种智,是经由十地修道而将如来藏一切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前言:未法常有修学佛法者,对酒戒之认识甚少,又被外道不如法之言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所误导,或被嗜酒之藏密所误导,认为以酒供佛菩萨是甘露,认为只要以无分别心去喝酒,即不犯戒,并批评那些显宗严持酒戒之人,是小乘小根器,如是外道藏密,大肆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正是佛于《法灭尽经》预记说:【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分别智是很多人误会了的,都错把修定求一念不生当作是实证无分别智的行门,他们只落在无分别三个字上,却把无分别智的智字给忽略了,所以一天到晚要求徒弟们打坐修止,要一心不乱、一念不生,说这样叫作无分别,说是统统无分别时就是智慧。真是这样的话,白痴也可以叫作智者,石头木块也应该可以叫作有智,因为无情比白痴更无分别,更应该有无分别智。但无分别智不是这个意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彼自性清净心,湛然,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于六住位明心见道时,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的总相,发起根本无分别智的总相智,有了大乘无生忍;然后从第七住位开始,修学别相智,广修后得无分别智,直到见道通达进入初地,这时对于佛菩提道修学的内涵与次第已经完全清楚,真正开始修道位道种智的修学;接著分证诸地无生法忍,地地增上直到道种智,究竟成佛具足一切种智。而阿罗汉所证的智慧称为一切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法虽常有、常住世间,无分别者,但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把祂给分别出来让大家知道,一直到如来出现于世间,才有人能为大众分别演说这个万法的根源。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宣讲,为大家作种种深入的分别,也都是因为有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的缘故。因此必须要皈依于佛,不只是皈依于法;因为无佛时,法就无人能证悟,所以皈依法的同时也要皈依于佛。但是如果只皈依于佛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1、现观,就是明了现前观无戏论界境,此境是圣无漏无分别智所证真实,故名圣谛。明了现前观此圣谛境,故名入圣谛现观。入圣谛现观时,光明的无漏智能生起,如黑暗的有分别烦恼障碍,实时除灭。种种恶不善业,永不现起,于爱尽的寂灭涅槃界中,心善安住,无复退转,如是心安住时,名已入圣谛现观。2、入圣谛现观以后,为远离诸余障碍法,于行住坐卧中,勤修对治,于障碍法,随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于少时分,普于一切有情,修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于一切诸行修无常苦空无我想;于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修随念想;于一切法发生忍智信解;于离言法性的真如生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于所受尸罗守护无犯;于着摩他毗钵捨那精进修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精进修学;如是等行,虽以少少时分修习,其功德亦最胜最妙,最为无上,长时修习,则功德不可思议,能迅速园证无上菩提。上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于少时分,普于一切有情,修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于一切诸行修无常苦空无我想;于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修随念想;于一切法发生忍智信解;于离言法性的真如生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于所受尸罗守护无犯;于着摩他毗钵捨那精进修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精进修学;如是等正法行,虽以少少时分修习,其功德亦最胜最妙,最为无上,长时修习,则功德不可思议,能迅速园证无上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皈依后的佛弟子应先求开悟,证悟后进修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若观察众生根器适合得度者,即向他宣说证悟之法,并接引他们进入能证悟实相的正法中修学,让诸学子也能如同自己一样的开悟证真,甚至增上成就佛道,这才是正行供养,也是最殊胜的供养。这个部分将会在第五目中详细述说!第五目 皈依已应求证悟皈依三宝后应求证悟,此是正行供养中第一件要做的事,为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不定性之二乘圣人回心大乘之后,仍应以初地至十地菩萨为师而修学佛法;乃至无诸地在家圣僧时,仍应以未入地之在家菩萨为师、受学也,岂况能受等觉菩萨维摩诘居士之礼拜供养?无生法忍未得未证故,定性二乘罗汉对于七住位之根本无分别智尚未得证故。诸大、小阿罗汉如是,更何况是仍在凡夫位之表相僧宝,而不肯归依大乘出家、在家之贤圣僧?而不肯归依出家、在家之大乘胜义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槃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其性垢净本无二众生与佛无差别空遍十方无分别心性平等亦复然譬如一切众生界遍在虚空受生灭诸根生灭亦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离言法性真如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何况于此若过若增。如是守护菩萨所受尸罗律仪。于奢摩他毘钵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学。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正勤修学。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 (原标题:供佛:每天最简单增加广大福德的方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一切法本来唯心,多少假名知识于此一句便生错解,以为离念灵知可以生一切法,事实上既然离念,便是念头不生起,念头既不生起,如何能有一切又离念灵知并非真的无念,因其既然仍有知,便仍是意识境界,意识一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