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动中定力修得很好的人,在路上行走时,虽然一直都离念而无任何妄想,或者一直保持无相念佛的忆佛净念相继不断、或一直看话头,但仍然可以了知路上的状况,绝不会失去了知性,绝不会全无分别地跌入水沟,或撞上路灯、车子;了知之时即已分别完成故。既然已经现观而证实了,当然知道离念灵知心及离念时的知觉性都不可能是常住不灭的真心、实相心;阿含圣教中已经说这是识阴及 | admin 2019-04-24 |
![]() |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大乘菩提智 由如来藏所生的六根与六尘来出生能返观自己的意识心,然后由意识觉知心来证知如来藏的所在,来返观如来藏的不可思议自性,所以出生了般若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若不是因为名色〈含意根〉而有六入,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识就无法证得般若根本无分别智,而根本无分别智 | admin 2018-12-27 |
![]() |
你只要证悟了,就可以随时领纳、体验祂的体性,还可以随时运作祂,非常好用;在刚开始明心的根本无分别智位中,你会喜欢得不得了,丢不开祂。但由于心真如太平实、太接近了,所以众生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祂,当然不容易找到祂。这就好像空气一样,对众生而言,空气是极重要而不能一刹那没有的,而一般人往往忽略空气的存在;当三岁小儿听到你说有空气时,他们是听不懂的,因为空 | admin 2018-12-27 |
![]() |
证悟如来藏者乃无境界法丶无入出法,乃无所得法,证悟如来藏后,入菩萨七住位,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2] 。然而如来藏心体虽不可灭,心体中含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随众生果报,以如来藏之功德产生有情各自该有的果报身。如果把如来藏否定了,还有哪个心执持业种?因为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等于是在否定因果律的,可 | admin 2018-12-27 |
![]() |
佛门反对迷信,倡导正信,“一切以智慧为先导”,必须亲身实证:小乘声闻十智、缘觉十二因缘智、大乘菩萨道总相智及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成佛后具足一切种智,般若智慧处处可见,一切宗教无出其右,故称为“不二法门”。净空“法师”几十年所说全都不出意识心境界,丝毫没有触及佛法的“世出世间第一义”,丝毫不涉及如来藏法义,说 | admin 2018-08-16 |
![]() |
能证悟明心,只是大乘般若实相智慧的总相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只是知道第八识真心许多表面中的一面,至于从别的方向观察时有什么不同?就不知道了;想要知道不同方向所看见的状况,就得进修别相智,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这就是相见道位的修行。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观察,至于如来藏心体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还是不清楚,因为这是无生法忍的部分,不是刚悟的人所能了知的;如同一 | admin 2018-08-07 |
![]() |
舍利弗,诸佛无量(无质量也)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毕竟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如是法中,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 | admin 2018-08-06 |
![]() |
若执持名色之心是作主之末那识,则人应不老不死,且永远健康无病;故知“识缘名色”之识乃另有一无分别性之心,此心即是如来藏也。应知第七识末那不自在故,六根所摄故,由如来藏生故,非能持名色。又是见分所摄,是能造业、是能作主、是能熏性,不能持种,非如来藏性,故知缘名色之识非谓末那,乃如来藏。若此能缘名色之识是第七末那,应无三恶道有情。彼诸有情之末 | 三摩地 2018-08-01 |
![]() |
如果你们能够信受我所说的话,勇猛精进的修证,不久就可以触证如来藏心,而得到般若中观智(亦名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那么就可以依如来藏无生的智能,进修相见道所应得的别相智而达初地通达位,进修地上菩萨所应得的道种智,乃至终于证得一切种智而究竟成佛,就可以度脱无量无边的苦难轮回的众生。由佛的开示,已经明白告诉我们,如来藏本体就在吾人身中,与世尊一样清凈, | 三摩地 2018-08-01 |
![]() |
但是宗喀巴明明在《广论》中隐晦地说:「如果广论的行者,未通达在淫乐中空无我的真实义,但是一样可以在淫乐触中,执持心令心不去分别,则这样的人,虽然还不解空性,但是也可以生起无分别定,二者并不违背。」也就是暗示学员:即使是《广论》尚未学习完成,一样可以同时兼修密宗道而得到成就,二者并不相违。一旦正式开始修密宗,则必然会违背《广论》说的五戒:杀(必须血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知次第生起四喜,初与业印平等住(刚开始时应与明妃平等而住~于性中)、(然后再)从顶降喉、身乐生起;由欢喜智,舍二执(由此大乐而舍离人我执与法我执),契合二乘见(契合二乘所修之解脱道见地);净分到心、乐更大(至性时所提升之双方红白菩提净分,若能上升至心轮时,其乐更大);由胜喜断我执分别,契合菩萨见;明点到脐,身普遍大乐,由离喜智、断手印执,契密宗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进修真如后得无分别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熏习种智,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种众生诸刹业杂染及清净如是悉了知与梦皆平等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明了皆如梦与世亦无别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法譬如梦所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说开悟就是把自己的意识觉知心弄成离念,没有执着,无分别,那就变成真如,就是开悟了。这样说就变成能证与所证是同一个,那就不对了。因为说证真如,是由意识心去证的,是由觉知心去证的,如来藏自己不会证真如;如来藏的真如性是让意识来证的,不是要自己来证自己的真如,如来藏也不会反观自己的真如性。无分别的是另一个心,是如来藏;而我们觉知心、离念灵知心永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金刚三昧经》云: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藏品第七云:"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意训练自己的无分别心。刚开始的时候,水声入耳历然,到了后来,动念则闻水声,不动念则不闻水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忽然有一天,德清禅师感到身心顿忘,音声俱寂。从此以后,众声响再也不能扰乱其心了。一天粥罢,德清禅师又象往常一样经行。不一会儿,他便进入定境,立定不动,身心俱忘,眼前唯一大光明藏,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出定之后,重觅身心,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菩萨明心开悟以后,有了般若根本无分别智再继续修学,当菩萨满足了各阶位的果位功德,这个时候就会发起各个果位相应的现观,如:十住如幻观、十行阳焰观、十回向如梦观、初地镜像观、二地犹如光影、三地犹如谷响、四地如水中月等等。这些现观有经典为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开宗明义在叙述大菩萨证量时,提到如幻、如阳焰、如梦、如水月、如响、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般若毱多便依古人的发问来质难大乘说:你们如果说唯识所变现的自体相是相分,并用来当为所缘的对象,那如你们大乘宗所说,证悟者证悟真如,必须以无分别智来观察真如时,那问题就来了,因为真如无相,必然不会带起真如的相分,那真如对这能缘的无分别智的见分,应该不能成为它的所缘缘,也就是说不能成为所缘的相分的意思。如果你们坚持主张根本无分别智缘真如时也带有相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一个还没有证悟这个真实心,却把意识心当作是恒不坏法的人,他只是压制意识心让妄念不生起,就自以为这样就是觉;实际上,这样却还只是不觉位的凡夫,根本不是始觉者,因为他根本就还不曾发起任何的无分别智,因此也就难以真的断除烦恼。但是,现在有许多法师虽然在表相上说是在教导大乘法,但是却常常把大乘法的根本心给略去不提。那么依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的说法 | 三摩地 2018-07-23 |